第 15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92
  榉ń纭6牟ǘ让挥斜浠阅芨磺兄罘鹌鸶杏Φ澜坏淖饔谩N颐且敲靼渍飧龅览恚私庹飧鍪率嫡嫦啵鹦亩钅阍趺茨懿恍⌒模坎灰晕叶瞿钔繁鹑瞬恢溃幸磺兄罘鹜惩持馈D阒荒芄宦骱咳恕⒂蕹杖耍罘鹑缋凑庑┐厦魅艘桓龆悸鞑蛔 2坏庑┤寺鞑蛔。褪翘恼庑┕砩穸悸鞑蛔。偻啡哂猩衩鳎颐窃跄懿唤魃鳎跄懿恍⌒模磕┖笠蛔穑?br />
  【光遍十方主空神。】
  心性清净,清净就放光;『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有两种,一种是自性本具的清净光。清净光是没有波动,诸位要晓得,没有波动自自然然就遍虚空法界,真心。《般若经》上讲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知是没有波动的智慧。没有波动,是体,法界的本体,就跟虚空一样,周遍法界。它起作用这就有波动,起作用是后得智,无所不知;那个波动就像刚才所说的,起心动念统统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与科学家所讲的没有两样,科学家还讲不到这么清楚,讲不到这么透彻,科学家今天只体会到有一个思想的波。思想的波是什么?是八识。说老实话,八识里面阿赖耶识他不知道,他们所能够意识到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识,绝大多数的都知道有个意识,连第七识都不知道。佛在经典上,小乘经典里面只讲到第六意识,大乘经里面才讲八识。思想波是属於识,不是性。性里面那是智慧,那是不动的,根本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都不动,接触不到,只有甚深的禅定入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说,什么样的定功才能入这个境界?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才见到这个境界,见到自性不动的本体、性体,才见到,换句话说,七地以前都没有见到;这才叫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光遍十方」。
  体性,本来就光遍、就周遍;作用,刚才讲,不论是佛菩萨起用,我们凡夫起用,没有一个不是光遍十方的。真的,我们打个妄想,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都劝导我们、教导我们,要做慎独的功夫。慎独就是:没有人看见,你一个人处在一个地方,没有人看见,你也要谨慎,你也不可以放逸。为什么?我们以为没有人看见,住在一个小房子里,门窗关得紧紧的,其实诸佛菩萨、鬼神都看见了。你那个墙壁门窗拦不住他们,他们的眼睛透视,什么样东西都挡不住。大家晓得,鬼神有天眼,天眼就能够穿过一切的障碍,他能看得见。再往高层次的时候更不必说,除天眼,他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华严经》上有十种眼。你怎么可以瞒人?瞒不过人的。最重要的是心地清净不染,真正清净,世出世法都不染著,於一切法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的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你才能得诸佛护念,才能够得到一切天龙鬼神拥护。这段菩萨的德号就介绍到此地。我们看底下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总结与会这一类的大众,数量也是无量无边。叹德这一句是:
  【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叹德当中,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提示我们,他提示的话虽然不多,非常重要,「若情尘乱起,翳本性空」。这是说我们凡夫,不但是六道,十法界四圣法界也不明。这里面要注意「情」,情是感情,诸位要晓得,情是迷,感情用事是迷,不是智慧,迷情。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诸佛菩萨不用迷情,他用智慧。智是什么?再跟诸位说,智是真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觉悟的;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悟的情就叫智,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叫感情,情跟智是一桩事情。佛家讲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盘是一也不是二。觉悟了,生死就叫涅盘,烦恼就叫菩提,情就叫做智;要是迷了,智就叫情,菩提就叫烦恼,涅盘就叫生死,名字就不一样。众生跟佛的界限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也就是如同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摄是收摄,把六根收回来。怎么叫收回来?眼不往外面看,眼根收回来了;耳不再听外面东西,耳根收回来了。六根都收回来的时候,你心就一心,一心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叫觉。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这个一念相应,都摄六根就相应,与觉相应。
  如果你六根没有收回来,你在念佛堂念佛,眼睛看窗户外面有什么事情,耳朵竖起来听听外头有什么声音,你的心就不专一,你念那句佛号就不相应。所以进念佛堂,万缘放下,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听,专听佛号,专看佛像,所以念佛堂挂满了佛像。我们念佛堂柱子多,最初李居士要我写一些对联,柱子上挂起来警策大家。最后我是准备要写了,忽然想起来不行,如果写那么多警策的话,大家看到都分心,反而把你念佛打乱掉了。最后统统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无论转到哪一方,都面对著阿弥陀佛,这个好!佛就在佛堂里,你看到那么多佛,想想一定有一尊是自己,这个多殊胜!所以念佛堂连「念佛堂」三个字都不可以挂,挂著什么?看到打闲岔,分心。就是叫你不分别、不执著,不夹杂、不怀疑,一心称念,就是老实念,所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这是我们念佛堂的特色。别人念佛堂里面总是挂一些对联,打闲岔,为什么没有感应?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情是里面的烦恼感情,尘是外面的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本性就迷了,你自性空寂的境界就失掉。清凉教给我们必须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境界自然就转了。可是智慧怎么开法?智慧要从禅定里面生出来。我们念佛就是修禅定,佛在《大集经》讲,「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不是普通的禅,上上深妙禅,所以他的成就比参禅的还要殊胜。这句佛号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得念佛三昧,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下去了。虽有妄想分别执著,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这叫功夫成片,你的功夫得力了。一心就生智慧,一心现前,情尘自然就没有了,烟消云散,你自性空寂的境界自自然然现前。主空神所表的,你就真正成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5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三行:
  【复有无量主方神。所谓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现光明主方神。光行庄严主方神。周行不碍主方神。永断迷惑主方神。普游净空主方神。大云幢音主方神。髻目无乱主方神。普观世业主方神。周遍游览主方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到这里是一段。「主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导一方,或者是主导一个时代,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譬如学术、科学、技术,乃至於工商,甚至还包括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所以主方神所含的内容非常之多,几乎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只要他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大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人物都可以说是主方神,这也是诸佛如来示现这种身分来度化一类的众生。第一句是说出他的数量,『复有无量主方神』。无量或者是无数,意思都是显示尽虚空遍法界,告诉我们《华严》这个法会,决不能够局限在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入定,认为这个局面就很小了。因为他称性,既称性就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内外,所以每一个团体里面的人数都是指向圆满的虚空法界。
  我们看下面列举十位上首表法,从十位上首德号当中,我们要细细去体会、去学习。第一尊,『遍住一切主方神』。「一切」,当然是多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东西多?如果就学术上来讲,我们今天讲的科目,学校里面所排的科系。一切科系,岂不就是一个圆满的学校吗?像一所大学,它里面分很多学院,院里面还分很多学系,系里面又分很多科目,这就指一个完整的,这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之后,当然一定是学以致用。讲到致用,那就是我们社会上各种的行业,「一切」也把各种行业全部包括在其中,连我们出家人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也在其中,这是一切的意思。如果就理上来讲,也能够讲是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真正可以说一法都不漏。「遍住」,住是什么意思?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教给我们要无住,此地教给我们遍住,跟《金刚经》上的教诲是不是矛盾?确实有些人拿这个经跟《金刚经》一对照,「释迦牟尼佛说话颠三倒四,一会儿教我们住,一会儿教我们不可以住,到底是住好还是不住好?」实在说,佛没有说错,我们自己读经的人错会了佛的意思,怎么可以怪佛?遍住就是无住,这个意思能懂吗?
  早年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了一个比喻,我说自私自利,自私到极处就是博爱,今天在华严会上,这个意思应当不难体会,为什么?《华严》教我们入不二法门。住跟无住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同样一个道理,自私跟博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要是把这个二法融合成一法,那就是佛法。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可以住在一法上,住在任何一法都是错,你要是遍住一切那就没错了;遍住一切,无住,无住任何一法。我们听话要会听,因为你偏住在一法里面,那就是私,那是烦恼,你有偏爱,你有偏心;如果是等念一切,这不就是博爱吗?所以无住是无住任何一方。世尊要不能够遍住一切,他就没有必要去普度众生,何必去找这个麻烦?这个慈悲就没有了。大慈大悲是等念众生,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遍住的意思。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决定不能产生误会。由此可知,此地这个句子跟《金刚经》上「应无所住」,不但没有冲突,可以互相阐明、互相解释。什么叫遍住一切?无住生心就是遍住一切。什么叫无住生心?遍住一切就是无住生心。是一个意思,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有人写信来问我,说我讲经曾经说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重要。他举个例子说,现在大陆上这么大的灾难,水患,我们就看著不动,不要理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种人听经可就很麻烦,我们对於大陆上这些灾难,积极在筹款、在救济,哪有能说是坐著不动的道理?於是他的疑问来了,我们这个叫不叫攀缘?我们常常讲随缘而不攀缘,这是不是攀缘?不是,还是随缘。他连随缘、攀缘两个名词意思没搞清楚,所以就错解了意思。我说的意思他都错解,佛说的意思焉能不误解?所以讲解一定要讲得清楚,听一定要听得周圆,不可以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是对自己,自行。佛法讲作用,从体起用,用有两方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菩提心不是说得很明显吗?《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本体。从体起用就说了两个;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这个不可以颠倒。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他说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经、论相同;第三个他受用,大悲心。由此可知,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经、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对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对大众那可不行,大众要面面替他顾到。如果今天李木源居士学了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还要搞这个讲堂干什么?还要搞什么弥陀村?不要搞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为众生,为众生要尽心尽力,不攀缘,随缘。今天我们这个道场建立,念佛堂、讲堂、弥陀村它缘成熟了。缘成熟是看看可能成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要全心全力去做。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没有冲突?没有,自己没事,忙著别人的事,忙著大家的事,与我自己不相干。弥陀村建好了,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这一个时代大众的福报,我们遇到这个缘把它促成而已;自己不可以居功,我们只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做?你过去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所以尽心尽力去做。这里面自受用跟他受用要能辨别清楚,然后就知道没有矛盾。
  一切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