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93
  啵湍芄幌稚怼U馐鞘綮妒率挛薨胬嘞稚恚芟治蘖课薇呱怼Jń缋锩娴姆鹌腥霾坏剑徽娣ń绯踝∑腥妥龅搅恕U馐墙驳健杆形薨埂?br />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所行也就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么?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著。自己分别执著舍掉,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著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么自然、那么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后把他一家人,他的后母,他后母生的儿子,他异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后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是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边。为什么?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么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后还是要失败。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后来会成就;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后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著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这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那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这个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二、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么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么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么意思?你还不看著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后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后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著。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轻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么?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是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么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么?每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后就自在了。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句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是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接著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么?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么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后,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3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
  【复有无量主空神。所谓净光普照主空神。普游深广主空神。生吉祥风主空神。离障安住主空神。广步妙髻主空神。无碍光焰主空神。无碍胜力主空神。离垢光明主空神。深远妙音主空神。光遍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清凉大师说主空神他是「表法性空」,如果在差别的意义,就是说「离染周遍」的意思,清凉说得很好。空是与有相对的,「空」是说性,「有」是讲现相,现相无量无边、百千变化,可是体性是一。性体虽然是一,如果从性体起用来说,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离染周遍,离染的意思好懂,周遍的意思不好懂。如果离染要不能周遍,那就不是自性。离染,染法无量无边。任何一根,我们把它总归纳为六根,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这六种境界,凡夫没有不染著的。眼接触外面的境界是色法,耳接触外面境界是声法,乃至於意接触外面境界,意根对外面法的境界,它能够分别、能够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是污染。所以把外面这六种境界称之为尘,尘是比喻染污,眼见色在色相里面起分别、起执著,分别好丑。执著里面就有贪瞋痴慢,就生起这种执著。如果在某一个尘境不生分别、不起执著,这叫离染。就是这个极微细离染的境界也是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周遍法界算不算见性?还不算,什么原因?百千污染,这是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八万四千还是归纳,还是从纲目上讲,细说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才断一条、才断二条,跟无量无边相比不成比例。这一、二条虽然很殊胜,可是你依旧被业牵著,为业所转,道理在此地。
  可是这里面给我们透出一个讯息,我们不能不知道,有一、二桩可以不分别、不执著,其他的你为什么还要分别执著?应当样样放得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你不明了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空寂。能现相的体是空,法性空。法相怎么样?我们说法相不空。这个意思要能体会到,可不能在这句话里面起了分别执著,如果起分别执著,那法相是真的不空了。法性是空的,法相不空,其实法相也是空的。能生的法性是空的,所生的法相哪里会真有?哪里会不空?所谓法相有,法相不空,是讲它那个幻相,它有相。相能不能存在?相不能存在,所以相也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