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86
  得大自在。
  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么多话,应付这么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么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为什么讲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我讲这么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出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了。
  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后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著,你怎么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后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哪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么做法就相应、就如法,这么做法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
  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么?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哪里修定?这个世间什么样工作他都做,哪个地方人多,他到哪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么?定是不著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里面修定。修定怎么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著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修定,定在这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作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哪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
  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上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我们对於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吗?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
  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做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这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於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的,「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
  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是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辞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都能成就,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么平等?每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个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么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8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后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多么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
  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么?这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於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么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后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么?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
  《华严》的修学,最后的目标是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么?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么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是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余九位是别。普德,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是『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的。这个地方,什么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著,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不能说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著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么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那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那就叫普德。
  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譬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