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81
  羌僮觯皇亲澳W餮U庑┑胤轿颐且埃飧鼋凶系莱 W系莱【褪亲戏鸱ǎ馐谴鸷敕ǎΦ挛蘖课薇摺N颐墙裉煊胁簧倌昵岬姆ㄊυ谡饫镅敖簿兔挥兄馨畹老壬绻嘤姓饷醇父龃笃腥冢莱〉钠缶筒灰谎N颐茄Я恕痘稀分螅M跋熘谥鸾ゾ屠炊啵M恳晃环ㄊι咸ń簿加姓饩胖痔凇?br />
  华严会上总共有一百七十五众,就是像这类的团体,把它一类一类的分,有一百七十五类,非常殊胜、非常希有。在第一会里面,也就是我们讲序品里面,就看到有四十一个团体。每一类大众里面的人数太多太多,数不清,到后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一类都是以刹尘、无量、不可说,用这些数字为单位。为什么这么多?因为这一会是从法性里面现起,一一会中都具足这一百七十五类的大众,每一类大众都称法界缘起,所以人数就不可思议,古德讲无有穷尽,这是华严海会的人数。确实很像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开地藏菩萨的法会,那个人数也是不可思议。不过就人数来讲,华严会是第一,地藏会比不上;如果就素质上来讲,华严会比不上地藏法会。为什么?地藏法会,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如来都来参加,这个地方我们只看到法身大士,而没有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来参加,一个都没有漏掉,全都到齐了,显示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地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华严》也是根本法轮。《地藏经》所讲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里什么都不能成就;而《华严》根本法轮是讲大圆满。像树一样,一个是讲根,地藏是讲根;华严是整个大树,枝叶花果,是讲整个,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法身大士里面,确实有很多是古佛再来,也有不少过去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久远劫已经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宣讲这部大经,他的那些老师、那些诸佛参与这个法会,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现,这跟地藏法会不一样,示现菩萨。菩萨,示现做他的学生,作影响众,帮助他弘法利生。示现他会下杰出的学生,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文殊过去是七佛之师,现在在释迦会上都作弟子、都作学生。就好像唱戏,学生在台上唱主角,老师在台上跑龙套,伺候他,这是表演,表演给十法界这些有情众生来看。十法界里面哪些是当机?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心凡夫。这一个法会就是表演给大心凡夫看的,让大心凡夫看到这个盛况就回头,就得度。除了大心凡夫之外,其余的九大类这些大众都是诸佛、大菩萨来表演的;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们来唱配角,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一个道场,一个法会,只能有一个主席,不能有两个。讲经的道场只能有一个主讲的人,其他的都要以学生的方式、态度来赞叹,从旁协助,使教学的效果影响能深能广,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白。
  这些出席的大众,他们的地位,我们也要清楚。地位确实有高有下,但是高下我们没有办法测度,我们不知道。因为里面许多叫大权示现,有真的是初住菩萨、是十信位菩萨,也有是大菩萨甚至於诸佛来表演、来示现,我们怎么会知道?像唱戏一样跑龙套,跑龙套里面可能有一、二个是他的师傅,其余的也是学生。我们表面上看到他们身分是一样、装扮是一样,实际里面地位不相同。华严会上,你才晓得这里面不简单,这些示现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示。希望我们同修在这部经典里面,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帮助我们过这一生美满的人生,把我们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提升自己的境界,给诸位说,没有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旧,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心理不一样,过去我们心迷、不觉,现在心放光明,觉悟了;从前愚痴,现在有智慧,这就不一样。以前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苦日子里好快乐,那怎么会一样?华严带给我们的好处就在此地。
  经文,每一段经文都有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告诉我们他是属於哪一类,刚才讲总共有一百七十五类,他是属於哪一类。第二段举几个代表,通常都是举十个人,华严用十代表圆满。这一类的人,我们从这十个代表名号里面,体会它的用意。末后说这一类人的修行证果,给我们所做的榜样,给我们所做的示范。大众当中,开端四十众当中又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同生,第二个大段是异生。同生众,都是菩萨;异生众里面,这是讲有凡夫,刚才说过,诸位要记住,凡夫是佛菩萨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参加这一会,是佛菩萨表演凡夫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学习同生里面菩萨众。请看经文第十面,末后一行: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
  这一小段就是「标数辨类」,说出人数多少,这个人数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们通常讲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佛世界。有十个佛世界,把这十个佛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细粉磨得再细,我们肉眼还看得见,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形容微尘是多么小。佛说小尘,比这大一点,我们肉眼仔细去观察还能够看得出来,牛毛尘。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在那个地方不会掉下去,牛毛端面积里可以能够放一个小尘,这讲牛毛尘。大概眼睛好一点的人,能够可以看出来。把牛毛尘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讲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很多。再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愈分愈细,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尘叫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佛说叫水尘。水密度很大,当中有空隙,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现在有一点科学常识都晓得。这一粒尘在水里面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不到。水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五金是金银铜铁锡,五金。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空隙。金尘就是在金属空隙当中游来游去,也没有障碍,这还不是微尘。
  把金尘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就小了,很小很小,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原子、电子。佛经里说这个还不是最小,这微尘。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再分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菩萨的天眼能够看到色聚之微,如来的天眼能看到极微之微。这是讲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数,你说有多少数?不是恒河沙数能比,恒河沙太少太少,简直不能比。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有这么多,这都来绕佛。数量我们知道了。
  身分是『菩萨摩诃萨』,这就是类,菩萨这一类,他们摆在第一位。他们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说佛用的是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些菩萨们也都用的是真心。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是同生性,是异生性。所以我们讲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种,他是哪一种佛。当然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异生性里面最高的,为什么叫异生性?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样,同异是从这里分的。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这就同生性。这是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必须得破一品无明,你才见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生死永远断了。再破尘沙烦恼,尘沙惑,这是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四个不同的阶级,尘沙惑断得多少。尘沙惑断尽,再破一品无明,这就出十法界,跟诸佛如来就同生,这是同生性,从此以后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说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晓得,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底下讲的这些菩萨,这么多人数的菩萨,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讲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前面十信不讲,因为十信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萨没有见性,无明没破。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我们讲圆教,他的断证功夫等於小乘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个我们要晓得。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萨比须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萨思惑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在小乘四果罗汉,四果罗汉也是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这是说断烦恼,七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四果罗汉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罗汉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罗汉不能为比。所以十信心满,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这才成法身大士,《华严经》上从这里算起,十信位不算,从初住算起。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华严》是圆教。他们是菩萨。
  「菩萨」,清凉大师有三个解释,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是从境界上立名。我们今天所求的是什么?「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佛学求什么?求觉悟,不是求发财,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世间人学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多儿女,求这些。这些东西在佛法里能不能求得到?给诸位说,确实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所求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里面来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世间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你得不到,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我们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有人问: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成佛简单的讲,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很恰当,不为过。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的目标订在此地,这是我们的希望。「萨埵」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众生,佛所教化的对象,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是众生,我们今天发心求大菩提,你只要这个心发得恳切、发得很真,又不退转,恭喜你,你现在摇身一变,菩萨,你不是凡夫。真菩萨,不是假菩萨,你是初发心幼稚园小小班的菩萨,也不错,算是菩萨。哪一尊佛都是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头、真的想学佛,头一个我们取得菩萨的身分,我们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有一个纯正的方向,努力精进不懈。这是菩萨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都是佛在经上讲的,「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这里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来称为菩萨,这个意思不难懂。第三个意思,萨埵有勇猛的意思,我们常讲勇猛精进。古时候的印度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发愤勇猛精进都称为萨埵,但是不称菩提,都叫萨埵,所以萨埵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提萨埵就是对於大菩提勇猛精进的去求取,这个人就称为菩提萨埵。
  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个「菩」,「提」不要;「萨埵」取一个「萨」,「埵」也不要,所以中国人简称作菩萨。你要讲给古印度的人,他听不懂,他要听菩提萨埵,他听懂;菩萨,他听不懂。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习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欢麻烦、喜欢重复、喜欢很罗嗦,跟我们中国习尚不一样。中国人说话最怕重复,印度人喜欢重复,喜欢你不断的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其实不断的重复是有好处,加深印象,特别是对於末法众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经多次来讲解、多次来学习,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利益。听一遍不可能,哪能记得住?今天听了,到明天也许还记得一点,后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过一天完全都没有,怎么行?必须常常听。现在我们得科学技术的帮助,我们讲过之后留著有录相带、有录音带,就有机会重复去听。在从前困难,老师只能给你讲一遍,不会讲第二遍,所以听经的机缘非常难得。现在得力於科学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们要善於利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学习。这是菩提萨埵。
  末面还有一句「摩诃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