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圈圈      更新:2021-02-26 17:14      字数:4802
  槔硪皇栏阄抟榛嵬持危钡?640年他被弄得焦头烂额时才被迫召开议会。  重新回来的议员坚持议会应该每三年召开一次,这个国王无权干涉。第二年的11月份,所有的抱怨累积变成了无比的愤怒,导致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一系列强硬决议在议会中被微弱优势通过,也就在这时,公元1641年11月,议会的利剑第一次从剑鞘拔出。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内战。英国内战是一场残酷的、毁灭巨大的冲突,从1642年到1651年期间分为两个阶段的内战中,20多万人被夺走了生命,而当时全国总共只有450万人口。内战最后以国王被处死而结束。  在这场残酷的动乱和社会对立中,整个国家前所未有地分为了截然对立的两派。随后的贵族联盟和奥利佛•;克伦威尔护国公体制维持了仅仅10年。1660年随着这种体制的崩溃,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1630—1685)成功复辟。查理二世地位稳固后,马上开始报复、清算当年诅咒反对过他父亲的所有人。出于对天主教的狂热,他在法国的支持下挑起了一场针对新教国家荷兰的战争。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1633—1701)发表了“天主教信仰优先宣言”,尔后又把他的儿子宣布为天主教的继承人,借此来保护和支持天主教,打破了以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微妙的平衡。荷兰执政,奥兰治的威廉(1650—1702)应邀率军在英格兰登陆,夺取了王位。在爱尔兰被威廉击败后,詹姆斯狼狈地逃到了法国。  “光荣革命”之后,国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使得继承问题有章可循,自此,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宫廷较之以前少了血雨腥风,变得平静了许多。从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军队登陆爱尔兰的波恩战役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北美殖民地的丧失,这些都给君主制在思想观念上带来极大的冲击。汉诺威王朝与外交官和政治家之间的信任日益增强,使维多利亚时代步入了——工业大发展和帝国扩张的时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社会。  君主政体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世纪的爱德华八世的退位事件。爱德华(1894—1972)是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主动退位的君主,这在当时被看得非常严重。它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场宪政危机。然而爱德华为什么退位以及怎样退位听起来乏善可陈,远没有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王位更迭时那样惊心动魄。查理一世因此而丧命,而爱德华所要做的只是交出自己的佩剑,可见这把剑象征性意义更大些。  导致退位危机的原因,是因为爱德华国王爱上了美国人沃利斯•;沃尔福德•;辛普森,并执意要娶她为妻。他们最初于1931年在一个派对相识,并且辛普森夫人在随后的1936年和她的第二任丈夫离婚,她非常的痛苦。在随后的5年里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坠入了爱河。1934年的夏季,在度假胜地比亚里茨,辛普森夫人和爱德华正式在一起了。那年晚些时候,辛普森夫人出席了白金汉宫的一个招待酒会。爱德华向他的母亲介绍未来的新娘,但是乔治五世不同意这门婚事,麻烦就从那时开始了。  鲍德温曾3次加入托利首相的内阁政府,是一位正直的卫理公会教派信徒。他在1936年5月第一次见到辛普森夫人并未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到8月份,当国王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一起在爱琴海度假的大幅照片刊登在欧美各个报纸上时,一切都变得明了了。沃利斯•;鲍德温到雷根公园爱德华国王为辛普森夫人租的住处找她,要求她在10月27日之前必须离开。三个星期后爱德华召见了鲍德温,并告知他自己想娶辛普森夫人为妻的愿望。  鲍德温立刻指出,如果国王做出这个史无前例的婚姻决定,那么辛普森夫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王后,而他确信英国的民众是不会接受这一切的。但是,爱德华国王仍然坚持,即使退位也在所不惜。9天后爱德华国王和鲍德温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通过让辛普森夫人仅仅成为国王配偶而不是王后的方式来使这门身份悬殊的婚姻成为可能。但是遗憾的是,两天以后,内阁拒绝了这项提议。然后,在11月2日,鲍德温也没招了,他告诉国王他现在有3个选择:要么和辛普森夫人断绝关系;要么让本届内阁辞职;要么宣布退位,和辛普森夫人结婚。  整个事件一直被压着,直到公布后的第二天,在新闻媒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几个星期的痛苦煎熬,爱德华国王做出了决定。首相来到下议会郑重宣读了国王的声明,内容如下:“在经过长时间和慎重的考虑后,我决定放弃从我已经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王位……”声明中国王表示自责和遗憾,要求人民给予理解,“……作为一个君王的担子太重了,以至于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无法找到自我……”在11月2日,爱德华通过BBC电台以个人名义宣布了他的决定,他沉重的声音透露出他退位的讯息。很多人听了无线电广播后呆若木鸡。  退位后的国王于1937年6月3日在法国和辛普森夫人完婚,从那以后他仅回过英国两次。退位之后,爱德华夫妇必须面对丧失皇家身份后所带来的巨大落差,尽管今天看来,这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爱德华夫妇来说,直到爱德华死的时候,这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爱德华夫妇过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自愿远离欧洲,在美国享受游艇、高尔夫、鸡尾酒派对的惬意生活。他们已经淡出了政治,尽管英国人的冷漠会使他们感到一丝的不快,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和他们的高雅华贵的生活相比,他们的许多努力却显得徒劳无功,甚至让人们怀疑他们真正的目的。爱德华在美国期间被引用最多的即暗示了这点,“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打高尔夫球,”他认为,“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场。”  在三四十年代对爱德华夫妇伤害最大的是关于“辛普森夫人是纳粹同情者并向其出卖情报”的一系列谣言。为了获得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头衔,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的30年代,他们在1937年对德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拜会了希特勒,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广泛的世俗化和平民化浪潮的影响下。尽管他的童年缺少父母的疼爱,但这并未妨碍爱德华成为自信、善于交际、外向的年轻小伙子。这和他的弟弟有着天壤之别。爱德华的弟弟,即未来的国王乔治六世,一直被口吃所困扰。  若以今天感情至上的价值观来判断,爱德华将个人幸福置于王室责任之上的做法是无可指摘的,甚至是应该被推崇的。然而相对于他后来长达79年的人生历程来说,他仅仅当了325天的国王。从此以后,无论他有什么悲痛那也只是一个人小的悲痛;而肩负一个国家的重任,将会使他在广阔的天地里走完壮丽的人生。  如同肥皂剧一般,君主政体的痛苦却又无法逃避的滑稽场面——20世纪后几十年的情况也一样——都可以追溯到爱德华的退位及其带来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戴安娜王妃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之间的爱恨情仇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炒作的爆料,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温莎悲喜剧。所有的这一切,再夹杂着王室成员间难以调和矛盾,给热衷于猎奇的媒体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他们愿意这样?从他们来说,当然不乐意。但是,毫无疑问。所有的这一切已经搅在了一起,女王也不能置身事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26—)从小受到正统而又严格的教育。她一直通过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盛大的巡游活动来增加君主体制的亲民色彩,进而提升其本身的价值。立宪主义者认为,女王正在为英国过渡到总统制做准备。但是,她的某些子女却正在走爱德华的老路,在21世纪,他们迟早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君主制到底将向何处去?
  英国的君主制:危机与生存第4节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登基
  1953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后的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她也是反天主教的狂热支持者。为粉碎西班牙主导的一场反英阴谋,女王殚精竭虑,各种阴谋和反阴谋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最终于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全歼西班牙无敌舰队。经过伊丽莎白的统治,以前坚如磐石的天主教势力彻底瓦解,女王也终生未嫁,成为著名的“处女女王”。那些阴谋的策划者,无论其是否付诸实施或仅仅是想像,都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叛逆者将被处以酷刑,遭受绞刑、凌迟而死。伊丽莎白高压政策之下的最有名的牺牲者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原因就是后者卷入了一场反对她的阴谋当中。然而,伊丽莎白又是一个精明而又老练的统治者,在年轻时她学会了如何化险为夷,而在其临终时她又能保持头脑的冷静。  其后,带着君主至上的专制理论,斯图亚特王朝登上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詹姆斯一世是个极力宣扬君权神授的家伙,在一次议会演说中,他详尽地阐述了他的“君权高于一切”的理论。“一个国家中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詹姆斯一世宣称,“上帝可以创生或毁灭一切,使其生,或使其死,评判世间一切,是灵魂和肉体的最终归宿;国王则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除了上帝,他可以统驭一切。”  在17世纪的最初10年,这种假借上帝名义赤裸裸的荒谬专制理论,的确巩固了国王詹姆斯一世的王权。但是,由于先前的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而且议会已经存在了近4个世纪,所以必然遭到人们的唾弃。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部1215年的古老宪章,在当时对于保护贵族对抗王权或许作用不大,但现在却成为反抗斯图亚特王朝独裁专制的利器。  后来继承王位的查理一世和他的父亲詹姆斯一世如出一辙,同样热衷于搞独裁专制。他与议会的关系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从他即位的1625年到1629年的1月份,他解散议会多达4次。他与议会在战争、征税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他蔑视议会的法定地位,拒绝听从议会的意见。甚至后来整整11年,查理一世搞无议会统治,直到1640年他被弄得焦头烂额时才被迫召开议会。  重新回来的议员坚持议会应该每三年召开一次,这个国王无权干涉。第二年的11月份,所有的抱怨累积变成了无比的愤怒,导致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一系列强硬决议在议会中被微弱优势通过,也就在这时,公元1641年11月,议会的利剑第一次从剑鞘拔出。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内战。英国内战是一场残酷的、毁灭巨大的冲突,从1642年到1651年期间分为两个阶段的内战中,20多万人被夺走了生命,而当时全国总共只有450万人口。内战最后以国王被处死而结束。  在这场残酷的动乱和社会对立中,整个国家前所未有地分为了截然对立的两派。随后的贵族联盟和奥利佛•;克伦威尔护国公体制维持了仅仅10年。1660年随着这种体制的崩溃,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1630—1685)成功复辟。查理二世地位稳固后,马上开始报复、清算当年诅咒反对过他父亲的所有人。出于对天主教的狂热,他在法国的支持下挑起了一场针对新教国家荷兰的战争。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1633—1701)发表了“天主教信仰优先宣言”,尔后又把他的儿子宣布为天主教的继承人,借此来保护和支持天主教,打破了以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微妙的平衡。荷兰执政,奥兰治的威廉(1650—1702)应邀率军在英格兰登陆,夺取了王位。在爱尔兰被威廉击败后,詹姆斯狼狈地逃到了法国。  “光荣革命”之后,国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使得继承问题有章可循,自此,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宫廷较之以前少了血雨腥风,变得平静了许多。从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军队登陆爱尔兰的波恩战役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北美殖民地的丧失,这些都给君主制在思想观念上带来极大的冲击。汉诺威王朝与外交官和政治家之间的信任日益增强,使维多利亚时代步入了——工业大发展和帝国扩张的时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社会。  君主政体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世纪的爱德华八世的退位事件。爱德华(1894—1972)是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主动退位的君主,这在当时被看得非常严重。它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场宪政危机。然而爱德华为什么退位以及怎样退位听起来乏善可陈,远没有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王位更迭时那样惊心动魄。查理一世因此而丧命,而爱德华所要做的只是交出自己的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