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4      字数:4892
  道大败便翻不了身。足见“深根固本”确是争天下的良策。
  需要探讨的是,这里所说的“本”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才能“固本”?
  这从蜀、吴两国前后期的不同形势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前期,即刘备、孔明
  先后治理蜀国和孙权统治东吴期间,因他们都是杰出的统治者,善于用人、
  团结人,因而能聚集济济人才,为之效力献智,制订的政策能正确反映客观
  形势,符合人民的愿望,人心归之,加上蜀国山川险阻,有不少关隘是“一
  夫把关,万夫莫敌”,以及吴国有长江天堑,故蜀、吴两国成为攻不破的堡
  垒。而在后期,山、水险阻依旧,但蜀国当政的是庸主刘禅,吴国是暴君孙
  皓,都亲小人远贤人,有人才而不能用,因而人心离散,山高水险而无人为
  之把守,天堑变成了通途,敌人一跨而过。据此可以得出结论,这里所说的
  “本”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才、人心和根据地。根据地虽是“本”的
  重要内涵之一,但非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心向往,而人心向往在于有杰
  出的人才群体,即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刘备、孔明和孙权因其本人就是英才,故能将各种各样的人才组织起来形成杰出的人才群体,治军治
  国有一套正确的方略,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使蜀、吴两国前期固若金汤。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得人心必先得人才,得人才才能得人心,
  说“得人才者得天下”也行,因此,可以说人才是“本”中之本。要固本,
  人才最重要。
  争天下需要先“固本”,人际之间的其他竞争也同样需要先“固本”,
  因为竞争就要决胜负,要压倒对方才能取胜,而在激烈的竞争下,本不固被
  人一推便倒。当今之商战也如此。商战之“本”由人才、科技、管理、教育
  四个方面组成,要固本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要有一流的主管、科技、
  管理人才,不然就不能形成杰出的人才群体,就难于在世界市场取得商战的
  胜利。因为没有一流的主管人才,就不能做出高明的决策,正确地指挥商战;
  没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就制造不出比别人更物美价廉的尖端产品,以压倒竞
  争对手;没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就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推销产品,占领更
  多的市场份额。能否培养如此众多的各种各样的一流人才就决定于教育如
  何,而搞好教育也需要教育人才,没有一流的教育人才就不可能培养出众多
  的各种各样的一流人才。显然,商战的“本”中之本也是人才,人才是决定
  一切的。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才是关键
  商战,表面上是商品竟美,实质是智慧的较量,从制造产品到经营以至
  占领市场,无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主管、科技、管理人才运用其才智
  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商战是人才之战。
  虽然在参加商战的人才群体中的各种人才都不能缺少,各有各的作用,
  但商战的胜败往往决定于主管人的决策正确与否。他跟统兵作战的统帅有相
  似之处,孔明、曹操和周瑜等能多胜,是因其多谋善断,及时做出正确的战
  略决策,参加商战的主管人也必须有这种本领,才能取得胜利。不少商战的
  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说明主管人在商战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即使是同是一
  个企业,同是一样产品,由无能的主管人经营,濒临破产,换了高明的主管
  人,就使滞销变畅销,生意兴隆。美国创业家金姆使濒临破产的雷明顿公司
  起死回生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购买雷明顿公司前,金姆做了周密的调查研
  究,发现这家公司生产的电动剃须刀是当时所有同类产品中最棒的,它销路
  不好是管理人员不善经营,不晓得怎样去卖剃须刀,因而虽有最棒的剃须刀,
  却竞争不过其他公司制造的并非一流的剃须刀,让他们垄断了剃须刀市场。
  于是,即使这家公司亏了3000万美元,他也下决心举债用2500万美元将之
  买下来。在对雷明顿公司过去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整顿,以建立全体员工的
  信心的同时,想方设法降低电动剃须刀的价格:霄明顿公司原先的主管,认
  为在有限的剃须刀市场中,唯有提高价格,才能使销售金额提到最高水准。
  金姆认为这种行销思想是错误的,他便停掉售价34。95美元的剃须刀,推出
  一种配件较少,售价只有19。95美元,十分经济又好用的三头剃须刀。这种
  新产品一试销,立即在剃须刀市场造成轰动。之后,他扩大在世界各地的行
  销渠道,并自己上电视,做广告,现身说法,大卖剃须刀,使雷明顿三头剃
  须刀声誉传遍全球,使雷明顿公司财源大进。金姆使雷明顿起死回生的办法
  不过是:制造物美价廉的新产品,组建一个奋斗不懈的团体,进行良好的行销及广告活动。而金姆胆大心细的作风却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金姆如
  此大胆敢于买下负债达3000万美元且濒临破产的雷明顿公司, 是建立在他对
  该公司情况全盘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他发现它的电动剃须刀是当时最棒
  的,他认为经过改进产品和行销,发展前途是无量的;但是如果金姆是个谨
  小慎微的胆小人,是不敢冒这么大的险的。
  日本人能在商战中不断取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是因日本有众
  多的企业奇才。本田宗一郎是以制造最快的摩托车著名的。1953年,他参观
  英国TT摩托车比赛,看见参赛的英制250CC摩托车,马力有35匹,而那时
  本田会社制造的250CC摩托车,只有13匹马力,相比之下,速度是大大落后
  了。当时,他既感到震惊又因落后而引以为耻,一回到日本,立即创设和亲
  自领导一个研究部,研制比英国还快的摩托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功了。
  本田会社制造的摩托车通过参赛获得一次又一次冠军,因而声誉大振,销路
  大畅,不到十年时间,本田会社就一跃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工厂。
  爱国、敢想、实干,这便是本田一郎的个性,一发现所制造的摩托车速度落
  后于英国人,就激起了他的狂热的爱国心和创造愿望,于是以不顾一切的勇
  气去干,终于达到了目的。当时,日本制造的摩托车和英国的速度差距如此
  之大,本田宗一郎没有不顾一切的勇气是不敢向英国挑战的。日本的其他企
  业巨子,如石板泰三、仓田主税、稻山嘉宽、鹿岛守之助、松田垣次、石田
  退三、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也因都有爱国、敢想、实干的精神,敢于
  向全世界制造业、造船业、钢铁业、汽车业、电器业、建筑业、渔业等发起
  挑战,由于日本人既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又有创造性的科学头脑,他们胜利了。
  有不少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华裔企业家则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气,赤手
  空拳在各国闯世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至富甲天下,国际伙伴电脑公
  司总经理王嘉廉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家。他主持的电脑公司在个人电脑的销
  售量上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每年营业额超过 10 亿美元。  70 年代初,王嘉
  廉已预料到电脑软件市场具有无比潜力,他向所在的美国电脑服务社的老板
  建议和瑞士一家电脑公司合作,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推出自己设计的软件,
  遭到老板拒绝,于是他便离开该社,自己出面和这家瑞士公司合资经营,推
  出的CA——SORT软件大受欢迎,销路极佳。后来,他将1976到1980年所获
  的利润买下全部股权,独自经营。1985年,他用2500万美元买下CGA公司,
  这是因他看中了该公司生产一种名叫“最高机密”的电脑安全程式,别的电
  脑公司都讥笑他出价太高了,但仅一年内光是出售“最高机密”程式,就赚
  了3600万美元。王嘉廉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超人的商业才能,不断买进及开
  发新产品,并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软件产品销售服务网,使“电脑伙伴”迅速
  成长,创造了庞大的企业王国和惊人的财富, 新加坡志正企业集团的创始人,
  被称为“大老板的老板”的谢杰立,就是以大胆收购破产企业发家的。  MPH
  公司是一家老字号的大出版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到 70 年代已濒临破产,
  1972年,独具慧眼的谢杰立收购了这家公司,在他苦心经营下,不多久这家
  濒临破产的企业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现已成为一家很有名望的大企业。之后,
  他继续收购濒临倒闭的企业,如在购买MPH公司那年的一周之内又收购了三
  家,经营一段时间后便转亏为盈。
  谢杰立就是这样善于经营,勇于开拓,仅三十几年的时间,业务范围从
  医药、杂品逐步扩展到出版业、旋游业,酒店业、娱乐业、房产业、建筑业、
  制造业和伐木锯木业等,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集团。科技是主力
  当代商战,虽然以市场为战场,实是在科技领域里进行,商战的胜负决
  定于科技力量如何,科技已成为商战的主力,世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软件化、信息化和高水平化,产品成份的构成与过去大
  异。世界知名的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在其新著《新现实》中指出:“在
  工业生产中,原材料与劳力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20年代代表性工业产品汽
  车的生产成本中,   60%来自材料与能源,但 80年代的代表性工业产品半导
  体晶片的生产成本,原料与能源只占 2%,而信息业则几乎不包括任何材料
  与传统的能源成份,完全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说明科技对生产力的决定
  作用越来越明显,能否在高科技领域里取胜,将决定一国的兴衰。因此,不
  论是较早以“科技立国”的欧美国家,或后来提出以“科技立国”的新兴国
  家,都在拼尽全力发展高科技,在高科技领域里你追我赶,竞争日益复杂激
  烈,为了在高科技领域同美日决一胜负,欧洲各国政府为此投入了数以十亿
  计的美元,联合搞共同研究。美国也与欧洲共同体建立一些高科技的联盟以
  对付日本的挑战。最近日本三菱公司与西德奔驰公司加强合作,其矛头则是
  对准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高科技领域上的竞争已不择手段了,其激烈
  程度已达到了白热化。
  目前,各国和地区不论是科研或竞争,其共同的目标都是瞄准市场。世
  界各国科研经费主要用于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的经费占的比例最
  少,在 80年代,发达国家如美国用于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经费占科研经费
  总数的87。5%,基础研究只占12。5%,日本用于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经费
  占科研经费总数的85。9%,基础研究只占14。1%。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
  开始呈现出同样的趋势。1984年,新加坡用于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占
  科研经费总额的 96。6%,南朝鲜 1981 年用于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占
  科研经费总额的76%。世界各国重视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为了开发新
  产品以争夺市场。事实确是如此,  1988年8月,英国成立的“科研开发应
  用中心”其任务就是分析市场机会,确立研究课题,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成
  果转化,解决科研成果的市场问题。南朝鲜的高科技发展计划把市场前景好、
  效益高的微电子和精细化工的研究开发作为优先的方向。由于国际局势的缓
  和,一些国家的军备竞赛继缕在高科技领域里进行的同时,也将其一部份成
  果向商品化转移。如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成果已开始向民用工业推
  广,  1987年 10 月公布它的技术数据库咨询系统,有限度地开放了 200 多
  项技术,提供有偿服务。目前美国许多企业界正把“星球大战”计划视为它
  们的未来,不惜工本为“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项目试验大量投资,想利用
  其科研成果制造尖端产品以占领市场。各国之间在高科技领域里的竞争,其
  目的也在于市场。三菱、奔驰公司加强合作,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航空和航
  天设备的技术,以打破美国对这一市场的垄断。欧洲共同体为了加强欧洲信
  息技术力量而耗尽35亿美元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计划, 其目的在于对
  付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数字设备公司和休利特——帕卡德公司的产品在
  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但其矛头也是针对日本,  1985年开始执行的尤里
  卡计划已成了在高技术方面同日本竞争的特殊工业政策。
  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都竭尽全力发展高科技、开发新产品以占领市场。联邦德国采取增加投资,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
  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拳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它决定首先加速机械、
  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