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35
  是着重于进攻的,即使他谈防御也把它和进攻结合起来,他所说“善守者,
  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
  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敌摸不着,无隙可乘;当一发现可以歼敌之机,
  立即率领部队,象从重霄而降迅猛进攻敌人,这样不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
  全胜。
  《三国演义》有不少战例,就是正确地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运用,因而取
  得胜利。有的是先守后战,有的是先战后守而再战,这些战法,防守是手段,
  进攻是目的。贾翊向李傕、郭汜献深沟高垒坚守长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远
  来之敌粮尽撤退而追歼之。张辽守合淝,孙权率大军来攻,因敌军来势汹汹,
  而守城将士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张辽就趁孙权轻敌、立脚未稳,率猛士冲
  入敌阵袭击,以挫敌胆,提高士气,然后坚守城池,故敌人无法攻破。而当
  敌军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击,几俘敌军统帅孙权。
  是战是守,这是一门很复杂的军事艺术,难以刻板做出规定,这要根据
  客观形势和具体情况而定。因势不同,战守也异。如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
  利而坚守于众安,操因事撤军,张绣、
  刘表合力去追击,大败而回;后张绣听贾翊之策独率军再往追击,却大
  胜而回,这因操前有备而后无备之故。曹洪守潼关,操令其坚守,并以十日
  为限,供不自量力,出关迎战锐气正盛的西
  凉军,结果失关而逃。司马懿扼守秦川,使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终
  病逝于五丈原。故《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1。守后战:僱汜听贾翊
  贾翊甚有智计,有良、平之称。李傕、郭汜能暴乱一时,都靠贾翊之谋;
  是战是守,他能因事、因时、因势而为之制订对策。
  深沟高垒,待敌粮尽击之
  王允用连环计除掉董卓,大赦天下,独不赦卓死党傕、汜 等,他们惊惶
  不安想各自逃生,时翊在卓军中,他独持异议说:
  “诸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不着诱集诸人,并本部军  马,
  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汜听其谋,煽动聚众十余万,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战败吕布,乃得占
  据长安,独掌朝政大权。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为勤王室乃举起义旗,
  引军十余万抵长安城下。李傕、郭汜与贾翊商议御敌之策,翊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
  兵追之,二将可擒矣。”可是,李蒙、王方等将坚决要求出战,傕、汜听之,
  结果二将大败身亡。这时,傕、汜才信贾翊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
  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只得拔
  寨退军,傕、汜派军追击,西凉军大败而逃。
  实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运用
  傕、汜听贾翊计犯长安,史有其事,史书也记有马腾、韩遂谋袭长安事,
  但未见载有贾翊献先守后战之计。但这并非作者凭空创造,它只不过是古代
  计谋的再版。所谓贾翊 “深沟高垒”之谋, 即李左车劝陈余之策。据《史记·淮
  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径击赵。赵王、成安君
  陈余闻汉且击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说,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蝶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
  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计,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
  后衅,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
  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
  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擒矣!”陈
  余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李左车的策是妙策:韩
  信军初来,其锐气正盛,先避其锐气,深沟高垒勿与战,断其粮道,使韩信
  军欲攻不能,欲退不得,且双方兵力又如此悬殊,“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是可能的。故韩信闻李左车献此策,十分担忧,后知不用大喜,乃能用计破
  赵。作者虚构贾翊的深沟高垒之策正是仿此。这其实是《孙子兵法·军争篇》
  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隋归”之法。
  2。再追击:张绣败曹操
  傕、汜败后,贾翊依附张绣,也多献奇计。
  同样追击,前后败胜不同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乃驻守于安众,以
  图后计,适操因探知袁绍欲袭许都乃即日回兵,细作来报,绣欲追之。贾翊
  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说:“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
  绣引军万余同去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
  两军大败而退。绣对翊说:“不用公言,果有此败。”翊说:“今可整兵再
  往追之。”绣与表都说:“今已败,奈何复追?”翊说“今番追去,必获大
  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去。诱乃自引一军
  往追,果大胜而回。
  为什么张绣、刘表两军合力去追击大败而还,而张绣只独自引一军再去
  追击却大胜而回?胜败如此离奇是什么原因?刘表百思不解,乃向贾翊请教
  说。“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
  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翊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退,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
  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骑速
  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前追击敌有预防,后追击出敌意外
  贾翊能料胜败之机,这是因他能审时度势、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
  退,不管哪一种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万全措施,故有的能干战
  场上战胜敌人,却往往在追击时因轻敌致被打败,故孙子有“归师勿遏”之
  说。贾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这次退兵非败而退,而是胜而退,所以不能等
  闲视之,如假退追之必上当;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备,故贾翊料其“必有劲
  将为后殿”;而曹操兵力较张绣、刘表强,翊深知绣、表用兵皆非操之敌手,
  所以反对追击。事实上,绣、表对操退兵部署毫无所知,也不采取对策而盲
  目追击,说明两人都是庸才,被打败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
  击被打败了,败者惊魂未定,是不会想到再去追击的。绣、表是这样想,操
  也是这样想。可是,贾翊却能用辩证法观点来审时度势,他料到操在打败追
  兵后决不会想到敌人再来追击,必然毫不防备,再去追击是“出其不意,攻
  其不备”,纵使张绣一军前去,也能以弱胜强。
  上述故事和贾翊论胜败之机,基本上符合史实,详见《三国志·魏书·贾
  翊传》。
  3。挫敌胆:张辽镇合淝
  合淝之战,对于魏军来说,应是一场保卫战,但魏军却以先攻后守而取
  胜,始终守住合淝,并重创敌人。当时,敌对双方力量很悬殊,吴军众而魏
  军寡,众利于攻,寡利于守。
  挫敌威以稳定军心
  可是,由于合淝守军因敌众已寡,军心惶惶,能否守住合淝,缺乏信心,
  合淝守将张辽乃决定先挫敌威,然后始可谈守。他率领敢死之士英勇出击,
  打得吴军丧魂落魄,不敢窥视合淝。
  《三国演义》所写的合淝之战,与史实基本相符,但《三国志·魏书·张
  辽传》所记载的更详,更能显示这位魏国名将的超人智勇。曹操征孙权回,
  使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兵七千余人守合淝。及征张鲁,乃留一书给护军薛
  悌,傍书云:“贼至乃发。”孙权统领十万大军围合淝,张辽等乃开展封书,
  书说:“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将
  因敌众已寡有疑忌。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指
  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威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
  此一战,诸君何疑?”
  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原来张辽耽心李典不同意出战,但李典听了张辽的话,慨然而起说: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岂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于是,决定出战。
  张辽与李典、乐进素不和睦,这时大敌当前,却能不记前嫌,团结对敌。张
  辽当夜召募得敢死之士八百人,乃杀牛飨将士,准备明晨出战。天刚破晓,
  张辽披甲持戟,率先冲陷敌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声喊着自己名字,冲
  入敌军营垒,直至孙权麾下。孙权大惊,其将士仓惶不知所为,慌忙走上高
  冢,以长戟自守。张辽喝孙权下战,孙权吓得不敢动,因见张辽兵少,乃派
  兵将之围困数重。张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其余众号呼说:“将军弃我乎?”张辽乃翻身杀入,援出余众。自天晓战至
  中午,东吴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无敢当者。吴人锐气大挫,魏军士气大振。
  张辽回军加强守备,将士安心悦服,上下一心守城。孙权攻城十余日不下,
  乃引军自退。张辽率诸军追击,孙权几乎被擒。建安十二年,曹操到合淝,
  巡视张辽战斗之处,赞叹不已。
  合淝之胜,不仅因张辽智勇超群,而在大敌临城之际,张辽、李典、乐
  进不因私嫌而误公事,能团结抗敌;加以张辽处危  难之地,不舍众而自全,
  与部属共生死,故能上下一心,以一当十,因而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4。轻出战:曹洪失潼关
  因父亲马腾被曹操所杀,马超为报仇雪恨与其义叔、西凉太守韩遂,共
  起二十万大兵,杀奔长安。西凉兵万众一心,锐气甚盛,勇不可当,迅速攻
  入长安,直指潼关,守将钟繇告急。曹操  闻讯,立即唤曹洪、徐晃吩咐:
  “先带一万人马前往,替钟繇守潼关。如十日内失关隘,皆斩:十日外,不
  于你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
  不自量力,潼关失守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操起事就追随左右,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且
  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几次临危都因得他拼死相救而脱险,故甚得曹操的信
  任。但他为人性躁,操恐其误事,乃派徐晃助之。曹洪、徐晃到潼关,坚守
  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军来关下,把曹操三代辱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
  厮杀,徐晃谏说:“此乃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
  必有主画。”马超军日夜轮流来骂。曹洪不自量力,只要厮杀,徐晃苦苦挡
  住。至第九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弃马于关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
  于地上睡卧。曹洪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
  迤逦追赶。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车,闻曹洪下关厮杀,大惊,急引兵随后
  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引军杀至。曹洪、徐晃急回
  走时, 一棒鼓响, 山背后两军截住: 左是马超, 右是庞德, 混杀一阵。 曹洪  抵
  挡不住,折军大半,撞出重围,奔至关上。西凉兵随后赶来,攻入潼关,曹
  洪等迫得弃关而走。
  用人唯亲,其败必然
  同是众寡悬殊,为何张辽出战而保住合淝,曹洪出战而失了潼关?孙权
  兵虽众,师出只不过是为争城夺地,且认为破合淝势在必得,有轻敌思想;张辽则趁其初至营垒未坚突然袭击,使敌措手不及,故战而胜之。西凉兵同
  仇敌忾,且马超世之虎将,而曹洪想凭勇而以寡胜众,其丢失潼关是势所必
  然。而潼关之失,也与曹操用人唯亲有关:他虽知曹洪性躁,因其是亲可信
  而用  之;徐晃虽是名将却非其所亲而不托以重任,仅任为副职。如守城主
  将非曹洪而是徐晃,十日之内潼关可保。故潼关之失,实由曹操用人不当,
  说曹操失之亦可。势、人、谋不同,其守战之法、胜败之因也异。
  5。老蜀兵:仲达守秦川
  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屡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
  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遣人送给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
  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
  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司马懿拆视其书,略说:
  “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 以决雌
  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送巾帼素
  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
  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