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35
  用,是因人因事而异,他知曹操懂得兵书所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之法,
  就来个“实者实之”之法,即举火于此,伏兵于此,使曹操在华容中计。但
  在一次退兵中,却用添灶之法,使司马懿错误认为添灶是增兵,故不敢追击。
  其实添灶是真,增兵是假,智如司马懿竟被他瞒过了。曹操袭白马却虚作 “攻
  其所必救”,即进军延津假装袭袁绍之后,绍被迫分兵以应之,操当即从延
  津直趋白马,攻其无备,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司马懿破公孙渊则是采取
  “攻其所必趋”的战术,因辽东守将坚守不出战,司马懿乃虚作袭其老巢,
  迫使辽东守将回救,结果中伏惨败。
  1。算华容:诸葛弄虚实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是兵家常用之法,而孔明用此法却有新发
  展,使杰出的兵谋家曹操料不到而中了计。
  “实则实之”
  孔明算华容,既不用“虚则实之”之法,也不用“实则虚之”之法,而
  是用“实则实之”之法以瞒曹操。
  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孔明立即派将遣兵于路截击, 唯独不理关
  公,关公要求出战,诸葛亮说:“今曹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
  必须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关公乃立下军令状,说:“若曹操不从那
  条路上来,如何?”孔明说: “我亦与你军令状。”关公大喜。孔明说: “云
  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公说:
  “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说:“岂不闻兵法‘虚虚实
  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说虚张声势,必
  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关公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
  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华容道瓮中捉鳖曹操在逃命途中,先后被孔明所派遣的赵子龙、张翼德挡击,伤亡惨重,
  狼狈不堪,刚摆脱追兵,忽见前面有条路,不知所从,操乃问军士说:“哪
  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
  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
  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说:“烽烟起处,
  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虚则实之,实则
  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
  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赞说,“丞相妙算,
  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途中,人饥马困,路小险峻,且适逢下雨,
  泥泞不堪,步履极难,倒下沟壑的,不计其数,行了数里,三停人马丢了二
  停,只有三百余人跟上。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曹操以为摆脱了敌兵追击,
  正在自夸其高明,突然一声炮响,西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
  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如不是
  云长念及其昔日之情纵之归去,曹操这次必被擒无疑。
  诸葛亮智算华容,可称神机妙算,其运用虚实之法既绝且奇,正如毛宗
  岗所说:“凡计之中人,必度彼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未有不中者也。又
  度彼之料我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又未有不中者也,彼方自以为智,而我
  即中之以其智,则正迎乎彼之意中。彼方料我之智,而我反中之,以我之愚,
  则又出乎彼之意外。如孔明之料曹操于华容也。夫举火于此,而伏兵于彼,
  则智人之所为,而为彼之所知。举火于此,而伏兵即在此,此愚人之所为,
  而为彼之不及料。操固熟知有兵家虚实之法,而不熟知孔明之知有兵家虚实
  之法,此其所以为孔明之所中与?”(第五  十回回评)
  2。分敌势:曹操袭白马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的故事, 由于作者为
  突出关公斩颜良的神勇,却没有写曹操如何分敌势袭  白马之计。其实,在
  历史上,曹操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声东击西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遣郭图,淳  于琼、颜
  良进攻白马。袁绍则引兵到黎阳,将渡河。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是年夏四月,
  曹操北救刘延。荀攸向曹操献计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
  若将渡兵回其后者,绍必西  应之,然后轻骑兵袭白马,掩其无备,颜良可
  擒也。”曹操从其计,袁绍闻曹操引军渡河以袭其后,果分兵以应之。讵料
  曹军一  到延津即引军直趋白马,未到十余里,颜良大惊,仑卒应战。张辽、
  关羽出战,击破之,斩颜良。遂解白马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百战奇略》谈及《形战》,即以曹操袭白马为其例,并总结其经验说: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即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
  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
  我无形。”“形人而我无形”
  “形人而我无形”这话出于《孙子兵法·虚实篇》。原全文是:“故形
  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则我众
  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
  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袭白马前,
  兵少于敌,虚袭敌后,使敌军分,“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必分兵把守,
  故袭白马时变成我众敌寡,以众击寡乃胜。曹操平生最爱读《孙子兵法》,
  他也是第一个整理和注解《孙子兵法》的人。他在《孙子序》中赞《孙子兵
  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
  事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与其熟读兵书战策,特别是与深入
  研究《孙子兵法》有关。我们从他的作战谋略中大多可从《孙子兵法》中找
  到根据。
  3。用疑兵;孔明胜曹操
  曹操善疑,孔明就以疑兵胜之。定军山被夺,夏侯渊被斩曹操统大军来
  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曹操知兵法,不知诡计
  玄德与孔明来看形挚,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
  乃回营吩咐赵云:“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
  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子龙受计
  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
  亦都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
  炮。子龙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
  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惊,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说:
  “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亲渡汉水,背水结营。玄德问计,
  孔明说:“可如此如此。”曹操见玄德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
  孔明批来日决战。
  曹操多疑,以疑兵胜之
  次日,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战。曹大军呐喊杀过来。蜀兵望
  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已疑,今
  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兵方回
  头,孔明号旗举起:玄德中军领兵便出,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
  兵大溃而逃。孔明连夜追赶。操传令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
  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操心惊,望阳平关而走。玄
  德大兵追至南郑褒州。安民己毕, 玄德问孔明说: “曹操此来, 何败之速也?”
  孔明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乌林挨打,华容中计,都因遭孔明诡计所算之故,
  因而他与孔明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孔明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
  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
  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孔明确是诡计多端。
  4。诱敌动:仲达破公孙
  孙武《虚实篇》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可不与我战者,攻
  其所必救也。”司马懿破公孙渊,正是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术。
  料错了对手
  辽东太守公孙渊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曹睿派司马懿领马步官军四万
  征讨之。懿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
  哨马飞报公孙渊。渊令卑衍、杨祚分兵八万屯于辽东。卑衍与杨祚商议
  说,“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
  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昔
  司马懿与蜀兵相拒,坚守渭南,孔明竟卒于军中:今日正与此理同?”于是
  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
  攻其所必救
  胡遵令人报知司马懿,懿笑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
  大半在此,其巢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
  必获全功。”乃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卑衍得报:“魏兵往南来了。”大
  惊说:“彼知我平襄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无益矣。”
  遂拔寨随后而起,早有探马飞报司马懿。懿笑说:“中吾计矣!”乃令夏侯
  霸、夏侯威,各引一军伏于辽水之滨;如辽兵到,两下齐出。结果,卑衍、
  杨祚中伏,卑、杨大败,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合兵与魏兵再战,又
  大败,乃奔入襄平城里,闭门坚守不出。司马懿三面围困,网开一面,公孙
  渊粮尽,欲降不得,突围逃走,终被擒杀
  5。添炉灶:孔明遏魏师
  孔明四出祁山,斗阵大胜司马懿,意欲乘胜进军,那料后主中了司马懿
  的反间计,疑孔明将篡国,乃下诏令孔明班师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只
  好遵诏退兵。
  退兵却增灶以疑敌军
  姜维问:“若大军退,司马懿乘胜掩杀,当复如何?”孔明说:“吾今
  退军,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今
  日掘三千灶,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说:“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能用
  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
  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令退
  军。
  司马懿只知数灶中了计
  司马懿得报蜀军人马皆退,因恐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
  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三
  大灶数,回报说:“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说:“吾料
  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
  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
  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说: “孔明效虞翊之法,
  瞒过吾也!”
  虞翊,是东汉武都太守。羌兵曾在陈仓、崤谷拦截虞翊,虞翊用每天 “增
  灶”的计策,迷惑对方,使之不敢追击,最后打败了羌兵。历史上,未见记
  载孔明增灶退魏军之事,《三国演义》作者借用虞翊增灶故事,即采用移花
  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军之妙,以显孔明之智。《三国演义》有不少故事是
  虚构的,但其谋略大多都有所据,并非都是作者凭空设想。八、战  守
  战和守,即进攻和防御,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内容,古代兵家所要探讨的,
  就是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孙子兵法·形篇》就是谈论战守问题,孙子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
  全胜也。”在春秋末期,即孙子生活的时代,已能建筑坚固的、较高大的城
  墙,但攻城的器械却很落后,破城甚难,故有“一女乘城,可敌十夫”之说,
  所以孙子说“不可胜,守也。”但可贵的是,孙子从其总的战略思想来说,
  是着重于进攻的,即使他谈防御也把它和进攻结合起来,他所说“善守者,
  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
  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