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803
  澹蕉牧斓嫉目咕杩顾岸氛屏ψ畲螅跋熳罟恪G烂追绯薄S捎诜饨ǖ刂鹘准逗颓逭牟锌嵫拐ィ酃饕宓姆杩衤佣幔┐寰玫牡蚱疲谕蚺┟癯嗥痘偌由狭曜匀辉趾Γ刂魃倘顺嘶诨悠妫裰谏罴嗄选4?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反洋教斗争。《辛丑条约》订立后,外国传教士更加横行霸道,气焰嚣张,在浙江、湖北、江西、四川、河南、广东、福建、安徽、之隶、山东、山西、云南、西康等省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激烈反抗,反洋教斗争仍然不断发生。工人罢工。伴随着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增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大。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大三重压迫下,工人阶级不断发动反抗。20世纪初年的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与农民阶级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动力。
  第三节 ?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1.“仿行宪政”: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群众反抗斗争的持续高涨,使清朝统治者感到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于是,开始宣布“预备立宪”。1905年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法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同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准备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同年11月,清廷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2.措施: 一、军机处不变; 二、设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11部; 三、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四、将一部分旧机构进行归并。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3.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所规定之皇帝权利实际和专制帝王没有多少不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的有关规定使作为“民意”机关的议院实际成为皇帝的咨询机关。《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所列举的许多所谓应办事宜实际并不都是实行宪政所必需的“预备”。
  4.如何评价预备立宪: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不满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由其父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摄政后,即罢斥袁世凯,与此同时宣示“预备立宪、维新团结”的宗旨,诏令官员们认真筹办立宪事宜。1909年10月,作为各省议会“预备”的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1910年10月,作为“立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谘议局、资政院的开设,是载沣迎合立宪潮流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即力图集中权利于皇室。为集权皇室,载沣不仅自己亲自统率新编禁卫军,而且先后任用皇亲贵族掌管清廷禁卫军、海军、陆军,控制军权。并于1911年5月组成所谓“责任内阁”,总揽政务。“责任内阁”有国务大臣13人,其中汉族4人,满族9人中,皇族又占了5人,故这届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集权皇室的做法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而不过是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统治而已。
  二.、“国会请愿运动”与保路风潮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大为振奋。在国内,1906年12月,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商学界纷纷成立各种宪政组织,此唱彼和;在海外,康有为、梁启超等亦组织立宪社团,与国内立宪党人遥相呼应。从1907年秋起,立宪派开始把请愿速开国会作为推动立宪的近期目标。他们一方面通过上书,要求召开国会;一方面相约各省派代表齐集北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8月,各省代表纷纷入京,向都察院呈递国会请愿书。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请愿活动暂时被压了下去。1909年,各省谘议局设立,立宪派取得了代表“民意”的合法资格,于是他们以谘议局为基地,再次掀起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月,各省谘议局代表相继到达北京,向都察院呈递联名请愿书,要求代奏,但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为理由,坚持国会的召开须等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之后,请愿宣告失败。请愿的失败并没有使立宪派气馁,1910年6月,立宪派组织了号称代表了20多万人的十个请愿团再度晋京请愿,清廷借“财政困难,灾情遍地”为理由,再次拒绝了请愿团的要求。1910年10月,值资政院正式开会,立宪派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请愿,并运动各省督抚和资政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在强大的压力下,清廷被迫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1913年召开国会。然立宪派中仍有人不满足,坚持要在1911年召开国会,商议组织第四次请愿,东三省士绅则派代表赴京仍请速开国会,这时清政府开始采取强硬态度,将东三省代表押解回籍,并禁止请愿活动,第四次请愿流产。
  ? ? 请愿运动的失败,“皇族内阁”的成立,清朝统治者集权的倒行逆施,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把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推向反清革命阵营。
  ? ? “皇族内阁”成立后,以上諭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接着和四国银行团订立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派人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从而激起了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四川的反抗风潮尤为炽烈。1911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各府州县纷纷响应,成立保路分会,参加人数达数十万。然而,四川的保路运动受到当局政府的镇压,造成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迅速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的响应
  1.背景: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武汉向称“九省通衢”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大第二大城市,它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迅速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长期坚持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在新军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在新军中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组织,运动新军士兵参加革命组织者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武昌起义:为加强对武汉地区革命力量的领导,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斡旋下决定联合行动,于9月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为发动起义进行了比较周密的准备和部署。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临时失去起义指挥机关的情况下,自行联络,坚决发动了起义。起义的新军士兵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两天后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随即着手建立革命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担任民政部长,主持有关工作。
  3.全国各地的响应和清王朝统治的瓦解: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接着,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成立革命军政府。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的一个月,全国已有13省和最大城市上海以及其他许多州县宣布起义,革命形势飞跃发展。在独立光复的革命洪流中,农民群众在农村中掀起反封建的风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制度的革命运动。  总之,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汇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在这个革命洪流中,反动的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和各省宣布独立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不仅是这次革命的目标,也是当时起义各省共同对清王朝进行斗争的迫切需要。11月9日和11日,湖北和上海两地先后发出建议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通电。15日,第一次各省代表会议在上海召开。由于湖北方面力争,24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决定迁往武昌开会。12月2日,代表联合会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决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子反正归来”。同一天,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因获悉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的消息,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待袁,而推举大元帅、副元帅“专征北伐”。因人选问题政治不下,临时政府限于难产。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到达上海。各省革命党人大都同意推举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首脑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和九名国务员(各部部长)组成。本着“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绝大部分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所以南京临时政府的实权掌握在革命派手中。1月28日,临时政府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作为立法机关,40余名参议员中,同盟会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产物。临时政府中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居于领导地位。
  ?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多方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和利益。不过,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有求必应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 ?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革命党人普遍存在妥协思想,希望通过和平谈判争取袁世凯反正和清帝退位。以便尽快结束革命。第二,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对临时政府的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但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第三,南京临时性从成立的时候起,便面临着十分严重大财政危机。清政府所课征的许多苛捐杂税已经宣布废除,海关及部分常关、盐厘的税收被帝国主义把持,各地田税和其他税收也被各省军政府截留。在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前,临时政府曾命令各地商会认捐款项以救燃眉之急,亦乞求帝国主义国家的贷款,但都得不到支持。第四,南京临时政府的基础脆弱,它名义上是一个中央政府,但它的权利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份,即使在革命派政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1912年,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改组会议,由秘密转为公开。改组后的同盟国无论在政治纲领上还是组织上,都比秘密时期的同盟会退步了。
  三.袁世凯窃取政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外反动势力惊慌失措。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癊昌率领北洋军队前往镇压。但北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癊昌指挥不灵,清政府束手无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发展。武昌起义后,它们一方面集结兵力,准备武装干涉。同时,促使清政府启用已被罢黜的袁世凯,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袁世凯在一再讨价还价重掌清军政大权之后,于11月到达武昌前线,指挥北洋军队进攻革命军,为清王朝暂时稳住了阵脚。然而,革命形势的飞跃发展和清政府的土崩瓦解,使帝国主义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改为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以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