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773
  ж瓜图π空奖匕埽谑歉慕宋哺В搴屯旁谏蕉玫窖杆俜⒄埂C娑匀绱司质疲逭拥酃饕宓囊庵迹坊回瓜停呐稍揽鹄砩蕉哺АT揽缴蕉螅苑吹郯硕蟹杩竦难日蜓埂9愦笕褐诙栽揽拗牍牵窦淞鞔拧吧绷嗽降埃颐呛贸苑埂钡母枰ァ?br />
  2.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尽管义和团在山东遭到了很大损失,但是义和团运动还在向前发展。1900年春,义和团的主力进入直隶,开始向京津地区进军。义和团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惊慌失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对义和团最初采用以剿为主的政策,“严拿首领,解散胁从”。这并没有能阻止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慈禧太后害怕武力镇压会引起更大的“祸乱”,便改变策略,“改剿为抚”。由于清政府默许义和团存在的合法性,义和团在6月上旬陆续进入北京、天津,深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义和团在直隶、京津等地掀起斗争后,特别是在清政府的招抚政策日占上风的时候,“扶清灭洋”更广泛地写在义和团的旗帜上,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的朴素认识。义和团提出“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与义和团的抗击: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矛以镇压。1900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②义和团的抗击斗争: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拼凑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除铁轨,在落垡、廊坊等地不断进行拦截,杀伤敌军多人,粉碎了西摩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扩大与清政府的宣战:
  面对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和战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光绪皇帝和许景澄、袁昶等人,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全力镇压义和团。把持朝政的载漪、刚毅、那桐等顽固大臣,由于在“废立”问题上和帝国主义有矛盾,坚决主张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慈禧太后此时则举棋不定。6月16日,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再次宣布暂时停止镇压义和团,如果外国继续进兵,就不惜开战。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裕禄关于列强强索大沽炮台的奏报;同时又接到谎报,说列强要让她归政给光绪皇帝。这更激起她对列强的忌恨,当天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欲强行宣战,由于光绪皇帝和主和官员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只好传令裕禄死守大沽,各省督抚派兵援京。19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决定派王文韶、立山、许景澄前往使馆,要求各公出面劝阻联军勿犯北京。结果却传来了大沽沦陷的恶讯,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强行决定对外宣战。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京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激于民族义愤,早在清政府宣战前就已开始抗击八国联军。宣战后,他们不顾清政府的阻挠和破坏,继续进行英勇抵抗。6月17日,侵略军攻占大沽后,驻津各国领事立即派军攻打邻近租界的武备学堂。守堂学员以猛烈炮火英勇阻击联军的进犯。联军见硬攻十分困难,便放火焚房,引起库存军火爆炸,守备学员全部壮烈牺牲。清军愤恨租界内侵略军不断挑衅,进犯学堂,开炮轰击紫竹林租界。租界内联军凭借优势火力负隅顽抗,并于27日攻打租界东面的东局子。在激烈的战斗中,局内的弹药库被敌军击中,爆炸起火,守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了东局子。联军占领东局子后,便调拨重兵前往支援盘守在老龙头车站的俄军。7月初,裕禄召集曹福田、张德成、聂士成、马玉昆计议,决定由曹福田部和马玉昆的武卫左军继续攻打火车站,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张德成部进攻紫竹林租界。13日,联军乘势向天津的南门和东门同时发起猛攻,部分守门清军和团民虽拼死阻击,但抵抗失败,天津于14日陷落。
  ? ? 当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八国联军鏖战时,北京的义和团和清军亦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在京、津军民反帝斗争的鼓舞下,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日趋高涨,发展迅猛。首举义旗的山东义和团,这时又冲破袁世凯的高压,“复起响应”,或赴京、津助战,或就地进行斗争,动辄“其数逾万”。
  ? ? 山西省义和团在1900年5、6月间就开始活动,清政府宣战后很快以太原为中心,发展到大同、朔州、五台、徐沟、榆次、汾州、平定各地,焚毁教堂90余所。河南省的东部地区,也在1900年夏天前后出现义和团的活动。7月初,全省四分之三的教堂被捣毁,其中以围攻南阳靳岗教堂的规模最大。内蒙古义和团在攻击城川教堂时,封建王公派兵镇压。义和团提出了“上打洋人下打官”的口号,夺取了教堂的枪支,击退前来镇压的士兵。 当时,声势最大的是东北和团抗击俄国侵略军的斗争。团民的斗争从捣毁各地教堂和打击为非作歹的传教士开始,很快就发展到袭击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护路军。清政府对外宣战后,部分清军也和团民共同破坏中东铁路,驱逐俄国侵略者。俄军在大举侵犯东北的过程中,制造了血洗海兰泡、强占江东六十四屯、火烧瑷珲城等惨案。东北义和团和清军怀着民族仇恨,武装抗击俄国侵略军。义和团和清军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既害怕义和团发展到它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又担心清军愈来愈倒向义和团。于是想通过刘坤一、张之洞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本来就竭力要求慈禧太后“明降谕旨,力剿邪匪”,更害怕英国舰队开进长江自行保护,此时得到英国的承诺,便立即电告清政府驻英公使,要他向英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在英国的策动和盛宣怀的积极串通下,6月26日,刘、张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浙江巡抚刘树棠宣布参加“东南互保”。闽浙总督许应癸于7月14日同俄、英、美等六国签订了《福建互保协定》。东南督抚的这些行动,表面上与清政府的“宣战”有抵触,实际上同它的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一贯方针是一致的。
  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联军占领北京后,曾将北京城划为俄、英、日、美、法、德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殖民统治。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烧杀抢掠,暴行累累,骇人听闻。慈禧太后在逃往山西前往西安的路上,一方面发布命令,要官兵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一方面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匡为议和大臣,要他们尽快和帝国主义商议和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共同镇压义和团。
  2.《辛丑条约》的签定: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二)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帝国主义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三)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四)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五)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②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人民敲榨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清政府也彻底投降帝国主义,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3.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但中国人民敢干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现的,而不得不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正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第六章 ? ?辛亥革命
  第一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的“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
  ①沙皇俄国对东北的染指: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各国军队陆续从华北撤走,但沙俄的十几万大军仍然盘踞在我国 东北,直到1903年10月,俄军非但不遵循《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按期从东北撤军,而且重新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②日本、沙俄对东北的争夺与日俄战争:
  ⑴日本、俄国对东北的争夺: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⑵日俄战争:1904年2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1905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所有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俄战争结束。
  2.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也出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的紧张局面。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此外,帝国主义还加紧了对中国矿山、铁路等利权的掠夺。
  二.清末“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但官制改革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弊端。②改革兵制。1901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