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822
  扇宋锸谴友笪衽芍蟹掷氤隼吹摹K谴友笪窕疃刑寤岬剑笪衽傻ゴ空瞻崮承┩夤闹圃旒家帐遣还坏摹K侵髡牛唤鲆拔鞣娇蒲Ъ际酰Ω醚拔鞣较冉乃枷胛幕驼沃贫取F渲饕砣宋镉型蹊骸⒀Ω3伞⒙斫ㄖ摇⒅9塾Φ取?.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早期维新思想加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们反对不平条约的签订,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严重的损害了中国主权。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在政治方面,他们批评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该承认,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他们的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3.如何评价早期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加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们反对不平条约的签订,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严重的损害了中国主权。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在政治方面,他们批评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该承认,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他们的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章 ?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1.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和渗透。1916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给外族入侵和沙俄势力扩张造成可乘之机。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很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
  ①《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②内容: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这个条约和《崇约》相比,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它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根据条约规定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赛河源等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1.日美对台湾的侵略:在我国西北疆危机的同时,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海疆和西南边疆造成了严重危机。美国对台湾凯觎已久。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船事件,两次派遣海军陆战队到台湾南部琅桥(今恒春)登陆寻衅,均被当地高山族人民击退,使美侵台野心未能得逞。此后美国便改换手法,转而采取勾结、支持日本进行侵略,自己从中渔利的政策。1871年11月,中国邻邦琉球的一艘渔船因遭遇飓风飘流至台湾,部分船员为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日本竟以此作为侵略的借口。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兵侵犯台湾,在琅桥遭到台湾人民反击后退踞龟山,设立都督府。10月,清政府接受英、美、法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与日订立《台事专条》,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2.《烟台条约》和英俄对西藏的窥探:由于英国侵略缅甸、法国侵略越南,中国西南边境出现危机,云南直接受到威胁。英、法力图分别从缅甸、越南开辟一条经云南至我国内地的捷径,英国多次派出“勘探队”非法进入我滇西地区,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1875年1月,发生“马嘉理事件”。围绕“滇案”,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广泛要求,并于1876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不仅在“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方面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还为英人进一步进入西南内地从事侵略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1.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与黑旗军的抗法斗争
  ①法国对越南的侵略:19世纪50年代法国出兵侵略越南,1862年6月,它强迫越南签订了《西贡条约》,将南圻变为法国殖民地。1873年,法军进而侵犯河内地区。②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与纸桥大捷:越南政府一面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一面邀请刘永福率领活跃在中越交界的黑旗军援越抗法。黑旗军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其统兵官安邺。1882年初法国派出统兵官李维业率领的一支侵略军,重新向越南北部进犯,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刘永福将法军围困在河内周围一年多,并在城西纸桥一战击毙李维业,打乱了法军的北侵计划。
  2.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与福建水师的覆灭
  ①法国对大西南的骚扰: 1883年8月,法国扩大侵越战争,逼迫越南政府与之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便把矛头指向中国,要挟清政府撤退在越的中国军队,召回刘永福,开放云南边界, 中法矛盾日趋尖锐。1883年底,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以奕忻为首的清政府军机处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妥协退让方针,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1884年3月,法军逼近中越边界。慈禧以战败责任为借口,将奕訢驱逐出军机处,并改组军机处。然而奕訢的继任者奕環,仍然执行妥协退让政策,授权李鸿章向法国寻求妥协。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同意对法越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不加过问;中越边界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撤回国内。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②福建水师的覆灭与中法战争的爆发:《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国迫不及待地要接管清军在越的防地,与未到撤退期限的清军发生军事冲突。法国以此为借口,一面向清政府要挟讹诈,索取巨额赔款;一面蓄意扩大战争,派孤拨率领远东舰队驶往中国。1884年8月5日,远东舰队的一支由利士比率领向台湾基隆发动进攻,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进行顽强还击,法军被迫退回海上。法国鉴于基隆受挫,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了疏于防备的福建马尾军港。8月23日,停泊在马尾港水面上的法舰突然发动进攻,驻守马尾的福建水师仓猝应战,伤亡惨重。接着,法船又炮击马尾船厂,摧毁闽江两崖清军炮台。马尾丧师三天之后,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对法国正式宣战。
  二.中国不败而败
  1.镇南关大捷与临洮大捷:①镇南关大捷:1884年9月,孤拔率主力舰队再次进犯台湾,强占了基隆,封锁台湾海峡。刘铭传退守淡水,击退登陆的法军。孤拔在封锁台湾的同时,又率舰进攻浙江镇海海口,清军据守招宝山炮台进行猛烈反击,交战中,孤拔受重伤,不久死去。 1885年初,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地区的清军大举进攻,负责谅山防务的清军将领弃城逃跑,退到广西境内。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广西告急。在形势危急时刻,清政府起用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3月法军分路进攻镇南关,冯子材率领清军奋勇杀敌,越南人民也自动前来助战,打得法军溃不成军。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②临洮大捷:此同时,清军、黑旗军又在临洮大败法军,并攻克10多个州县。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形势,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利用越南为基地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消息传到巴黎,立刻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倒台。
  2.《中法新约》 然而,正当抗法斗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清政府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于1885年4月7日命令前线停战。原因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竟把中国军队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停战妥协的资本,决定以胜求和。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不顾中国军民的强烈反对,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
  ①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降低法国从云南、广西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法国撤退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②危害:通过这个条约,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3.战争的影响: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妥协投降路线葬送。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使先进的中国人日益感到亡国的威胁,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第三节 ? 中日战争
  一.战前鲜问题与请政府的内部矛盾
  1.战前的国际形势与日本对朝鲜的渗透
  ①战前的国际形势: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②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渗透: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72年吞并中国“藩属”琉球。1874年武装入侵我国台湾省。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取得在朝鲜派驻公使、开设通商口岸、自由测量沿海岛屿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882年以武力胁迫朝鲜缔结《仁川条约》和《修好条规继约》,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
  ③本的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准备以武力进攻北京,并分兵占领长江流域各战略要地,把辽东、山东半岛、舟山群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划入日本版图。
  2.的日本与中国:①日本:1890年,日本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广大 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骚动”,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困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②中国: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又矛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战备和自卫。在战备意识上,以慈禧为首的后党,虽对日本在朝鲜势力膨胀深感不安,但又低估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因此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极力希望通过改革内政和整顿军备来增强国力,阻止日本的侵华野心,同时也想趁机增强光绪皇帝的权利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为此,他们不断利用“清议”来催促政府整顿弊政和备战自卫。帝后两党的不和,既有争夺清朝最高统治权的矛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