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829
  执皆耍枇⒐こВ枇⒁校哟蠖灾泄玫那致粤Χ取M夤时局饕逶诨巍⒕檬屏Φ睦┐螅鸩郊由盍酥泄胫趁竦鼗某潭取?br />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屠杀,战争破坏严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残破不堪,经济凋敝,灾民剧增,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
  1.洋务派的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部分清醒的当权者并没有因 “中外和局”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他们极力主张把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之实践,学习和利用西方的军事制造和科学技术,以解除内忧外患,富国强兵。为此,他们明确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其指导思想则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这种认识逐渐形成为一种政治主张和时代思潮。主张举办洋务的倡导者,在清中央有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僚和开明人士。他们在办洋务问题上思想主张基本一致,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势力相当强大的政治派别,通常把他们称为洋务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论战: 洋务派提倡和兴办洋务,遭到了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攻击。他们认为兴办洋务“用夷变夏”,违背祖训,对洋务进行百般抵制;以奕訢为首的洋务派则对此进行了反驳,于是形成了顽固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他们的争议的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制造枪炮,以资“求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的蛮夷,还是科学技术进步、政教昌明的国家?两派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与守旧的政见之争,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政治斗争。而关于同文馆是否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和建议修建铁路则是当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慈禧太后玩弄平衡手腕,一方面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另一方面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又不得不依靠洋务派。洋务派虽然屡次受到顽固派的攻击,但洋务运动还是冲破重重阻力,艰难地推行了起来。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洋务运动的范围很广,包括编练新式海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学堂,派谴留学生等。运动的重点内容前后期不同,大致是60—70年代是以“求强”为主,以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举办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70—80年代,在“求强”的同时,提出“求富”的主张,兴办民用企业。
  一.军事工业  1.内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三所洋炮局开始。1865年至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共创办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有5个: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江南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购买美商旗记铁厂又合并了两个炮局组成。该局主要生产枪枝、大炮、枪炮弹、钢铁、轮船(1885年后专修各省舰船)。由于得到政府扶持,该局在设备、技术方面都是当时国内最大兵工厂。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扩充而成。规模小于江南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由于缺乏资金,设备陈旧加上管理混乱,所产的大炮大多质劣。福州船政局 1866年由左宗棠设立。这是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装备。开始时聘用法国工匠,后设立船政学堂,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1874年后厂务和技术由船政学堂的毕业学生接管。该局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机械局 1866年由奕忻奏准,崇厚负责建立。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厂分东西两局,东局专造洋火药、子弹、洋枪;西局则专造军用西洋器具等。湖北枪炮厂 1893年由张之洞在汉阳建成,1895年试造枪炮。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此厂规模大,设备最新。后因经费被挪用于汉阳铁厂,生产大受影响。2.评价:洋务派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属官办性质,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部门的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腐败现象严重。不过军事工业开了近代企业先河,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训练新式陆海军  1.训练新式陆军:训练新式陆军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所在。1861年,奕忻、文祥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次年,在天津成立洋枪队,聘用外国教练。接着,上海、广州、福州等地亦按照天津练兵章程成立了洋枪队。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湘军中左宗棠所部,都先后建立了洋枪队,成为新式陆军的精锐部队。2.训练新式海军: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是洋务运动又一重要措施。从70年代开始,至1894年,清政府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有相当规模。福建水师船只老化,战斗力差,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灭。南洋水师由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管辖,一直由湘系大员控制,实力不及北洋水师,但比福建水师强。北洋水师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海军,由李鸿章经营,其兴衰与淮系集团密不可分,而且同整个洋务事业成败相始终。1891年之后,由于经费被挪用修筑颐和园,停购船只枪炮弹药,其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彻底粉碎。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1.背景: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过程中深感财政困难,并且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不仅是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主要是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70年代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用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大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2.主要官督商办企业。
  ①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这是洋务派兴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最初由官款筹办,后经营不善,半年后转向商办,但总局或分局推举或更换商总和商董须“禀请大宪”,体现了官督商办的特色。但中法战争后,该招商局规定“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办色彩大为减弱。②开平矿务:1878年在唐山开办。该局“虽系官督商办”,但采取商办企业经营方式。后因炼铁成本过高而停办铁矿,专营煤矿。其后又开办开平铁路、轮船运输煤矿。开平矿务局业务一度鼎盛, 1892年后因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③电报总局: 在军事活动中,洋务派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经清政府批准,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电报总局,为官办企业,两年后改为官督商办。1884年总局迁上海,此后电报事业发展遍及各重要城市。但因各头等官报的费用剧增,而赔累不已。后规定费用“众商报效”一半,一半按月核给经费或现款。④ 上海机器织布局: 该织布局产品享有特别专利权和优待,如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格办,不准另外设局”。产品的运销也免征厘税。自1890年投产以来利润颇高,后毁于火灾,重建之后设立10多个分厂。
  3.评价:近代的官督商办企业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又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对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阻挠和抵制,洋务派既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其压制者,其种种干涉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外,外国资本主义亦凭借其经济特权极力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官督商办企业既要依靠洋务派“官”的支持扶植,又要依靠“商”的经济投资和经营管理。官督商办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打破“洋商”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垄断、扼杀,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过也应看到它不可能摆脱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在外国经济势力和洋务派的封建官僚势力双重制约之下,它们很难甚至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获得自由发展和竞争力。这也就是洋务派经营民用企业二十多年,声势不小但收效不大的原因所在。
  二.商办企业  1.商办企业的形成:官督商办企业创办时,中国还出现了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商办企业主要由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投资产生的,也有部分是由旧式手工场作坊转化而来。从1868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有50多个。
  2.重要的商办企业: ①发昌机器厂: 是铁匠作坊主方举赞于1869年在上海创办的,主要为外商船厂制造修配零件,兼营五金进口,是当时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家。继昌隆机器丝厂 1872年由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这是第一家丝厂,产丝精美,行销海外。该厂带动了附近地区丝织业的发展。②贻来牟机器磨坊: 1878年由朱其昂在天津创立,用机器生产面粉,所生产的面粉“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不相同”,打破了传统手工业磨面的旧式生产方式。③公和永缫丝厂: 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设立,拥有丝车100部,后增至900部,此后上海缫丝业日益兴起。④ 同文书局: 徐鸿复、徐润于1882年在上海设立,采用石印机翻印《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重要古籍,后因资金积压过多,1898年停办。⑤火柴厂:有1886年杨宗濂、吴懋鼎、周盛波在天津合资开办的“自来火柴公司”和1890年上海商人设立的燮昌火柴公司,两公司生产原料均购自国外,后者质量较差,仅销内地。
  3.如何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从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20多年,中国近代商办企业发展进程慢,且投资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生产日用轻工业产品。中国的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享有种种特权的外国资本主义限制和打击,他们在产品销售、原料购买方面排挤和打击中国民族企业。不仅如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1894年前,商办企业在设厂、经营产品销售方面因清政府没有正式承认而无法律保障,地方官吏随意敲诈勒索,或完全听令他们摆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为求得生存,不是乞求外国资本主义的庇护,就是寻求封建势力的奥援。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是先天的软弱性。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产生    1.新阶级产生的背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社会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2.中国近代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的中国海员。由于外国资本相继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也随之扩大。随后在洋务派兴办的工厂和中国民族近代企业中,工人的人数也日渐增加。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无产阶级人数少,且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3.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的中国海员。由于外国资本相继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也随之扩大。随后在洋务派兴办的工厂和中国民族近代企业中,工人的人数也日渐增加。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无产阶级人数少,且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二.思想文化的演变   1.近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代表: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早期维新派人物是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