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5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7      字数:4750
  这时,李建成匆匆走上前,在父亲耳边低语几句,李渊站起身对夏侯端和旁边高君雅笑道:“有点小事,先失陪片刻。”
  李渊和李建成走出校场大门,便问:“人在哪里?”
  “我让他回府了,在军校场被人看见不妥。”
  李渊点点头,“你做得很对,不能让人看见独孤家的人来找我。”
  他又看了看信,杨广要去北巡,必然会路过太原,这倒是一件大事,他沉吟片刻,便道:“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去告诉独孤怀恩,请他回去转告家主,李渊心里一切都明白。”
  “孩儿记住了!”
  李建成转身便走了,李渊又叹了口气,那条谶语将他弄得焦头烂额,多亏独孤家替他抚平,能不能渡过这一劫,就看这一次杨广过太原时对自己的态度了。
  ……
  杨元庆的两万军队此时驻扎在马邑郡北部的紫河南岸,他们这一次进入河东北部,确实只是做一个姿态,并没有将势力南扩的打算,戏已经落幕,此时杨元庆在军营内耐心地等待着京城的消息。
  军营外,士兵们和往常一样,在忙碌地训练,骑射、阵型、实战对抗和单兵战,此时,两万士兵站列成二十个大方阵,分为红蓝两军,在紫河南岸辽阔的草原上进行实战对抗,这是完全模拟实战的训练,经常会发生士兵在对抗中被失手误杀的情况,受伤更是极为正常。
  鼓声咚咚,喊杀声震天,一队队骑兵在令旗的指引下,纵横飞驰,两支军队激烈交战,双方指挥者皆为鹰扬郎将,一人叫崔破军,另一人叫宋纯,两人各指挥一万军队进行对抗。
  这也是丰州军对将领的训练,鹰扬校尉要能指挥三千人以上的军队作战,而鹰扬郎将是一万人,督军则要考虑全局作战,这种制度从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今天已经坚持了八年。
  在一座十余丈高的观战木台上,杨元庆目光沉静地注视着两支军队对抗训练,旁边李靖摇摇头道:“崔将军后军投入太急,没有看出对方是佯败,这一战他输了。”
  “我觉得不一定!”
  杨元庆淡淡笑道:“宋纯太隐忍,士气反而被他磨掉,谁能笑到最后还为未可知。”
  李靖呵呵一笑,“总管糊涂了,这是模拟对抗,只有身体疲惫的区别,那有士气上的高下,所以崔将军必败无疑。”
  果然,随着鼓声变得密集,红色军队骤然发动了反攻,蓝色军队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最后蓝色军旗轰然倒下。
  ‘当!当!当!’收兵的钟声敲响,对抗训练结束,红军欢呼起来,蓝军则垂头丧气,气势全无。
  片刻,两名鹰扬郎将被领上高台,在杨元庆面前单膝跪下,“卑职特向总管交令!”
  杨元庆对崔破军笑道:“你知道自己输在哪里吗?”
  崔破军只有二十岁,是一名年轻的将领,他出身博陵崔氏,是崔弘升的孙子,从小习武,苦读兵法,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小将,十五岁从军,原是幽州军校尉,上个月刚升为鹰扬郎将。
  他就是输在经验不足上,而和他对阵的宋纯已经是三十六岁的老将,从军近二十年,经验老道。
  崔破军低下头,神情沮丧道:“我太过于心急,见对方指挥旗位置已错,便以为是对方阵脚大乱,想一股作气夺旗,结果反被其破。”
  旁边李靖笑道:“你的判断并没有错,在真正的战场上,没有人敢拿指挥旗错位来做佯败的幌子,如果发现指挥旗错位,那必然是对方阵脚乱了,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一鼓作气,击溃对方,但今天并不是实战,所以宋纯将军敢用指挥旗错位来迷惑你,这就是你没有想到模拟和实战的区别,你不必认为自己判断失误。”
  崔破军心情稍稍好一点,连忙道:“多谢司马教诲!此战末将认输,一个月后末将再扳回来,恳请总管答应,一个月后准许末将再和宋将军对阵。”
  宋纯的嘴咧了咧,这小子还挺倔,他也请战道:“一个月后,卑职愿再和崔将军一战。”
  杨元庆点点头笑了,“那我就成全你们,一个月后,准你们二人再次对阵,现在整军回营。”
  两名郎将答应,下楼回去了,片刻大军集结,开始一队队向大营归去。
  就在这时,几名骑马的人从远处疾奔而来,被巡哨拦住,盘问几句后,便向高台这边带来。
  杨元庆看得真切,他心中大喜,一定是他久盼的消息到来,他快步走下高台,几名骑士已被领了过来,为首之人上前施礼,“禀报总管,我们是从太原而来,接力送京城情报。”
  他将一份红色情报呈上,杨元庆接过,迅速打开,只见情报上写着:‘皇帝六月十五日出发,率禁军十万巡视塞北……’
  这个消息让杨元庆有些愣住了。
  ……
  中军大帐内,杨元庆苦笑一声对李靖道:“我原以为杨广会派大军来围剿丰州,没想到他只是来北巡。”
  “总管认为他北巡的用意是什么?”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他北巡还是来对付我,或许他想逼我去见他,我若不肯见,他认为我就有失大义,我手下官员和将士会因此离心,不愿再跟随我,可如果我去见他,那这辈子我就别想再见天日。”
  李靖沉思一下说:“总管不觉得他这招挺高明吗?既然总管自称拥隋,那他就步步进逼,一直巡视到丰州去,总管敢动他吗?如果总管真的敢动他,那总管就会是天下之敌,霸业无望,如果不动他,那丰州也就完了。”
  杨元庆摇摇头笑道:“他不会去丰州,没有这么大的魄力,我很了解他,如果武力能解决的事情,他就绝不会采用这种软弱的方式,这只能说明,他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剿灭丰州,他才不得不出巡,只是他这一动身,恐怕突厥也会知道了。”
  李靖也赞成杨元庆的想法,他微微一笑,“这样不更好吗?皇帝的目标更大,突厥必然会对他感兴趣,而不再是丰州。”
  “话虽这样说,可如果他出了什么事,我也逃不脱责任,我只是希望他能调大军对付突厥,逼突厥退兵,而且他只有十万禁军,那些公子军能打仗的有几个,弄不好他会在塞北全军覆没。”
  “总管如果不放心,可以派人提醒他突厥大军将至,让他不要北上。”
  杨元庆摇摇头,眼睛里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他来替我吸引突厥大军,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我又何乐而不为?我最多是在关键时候提醒他一下,尽一尽臣子之义,别的,我就爱莫能助了。”
  说到这里,杨元庆站起身笑道:“现在我可以安心回榆林郡了。”
  两万大军拔营出发,浩浩荡荡向榆林郡而去。
  ……
  六月底,皇帝杨广的北巡队伍抵达了太原城,队伍并没有进城,而且去了晋阳宫,按照惯例,杨广会在这里休息几天,接见地方官,了解河东的情况,然后在继续北行。
  抵达晋阳宫时,正是中午时分,杨广和萧后、燕王杨倓、赵王杨杲、丹阳公主杨芳馨一同用午膳,这是少有的情形,一般都是杨广一个人在御书房用膳,尤其在高丽战争几年间,杨广甚至连晚膳都不和家人在一起。
  “今天陛下怎么会想到和我们一起用膳?”萧后微微笑道。
  “朕这些年忙于朝务,和家人散多聚少,想想朕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岁月不饶人,朕应该尽量多陪陪家人,所以这次北巡将朕的阿蛮也带来了。”
  杨广慈爱地向宝贝女儿望去,阿蛮便是丹阳公主杨芳馨的小名,她今年已经十二岁,长得貌美如花,只是身子略有些娇弱,萧后也提醒杨广,该给阿蛮留意夫婿了,但杨广总觉得女儿身体娇弱,不宜过早成婚,同时他也没有看得上的年轻俊杰,便没有答应妻子。
  杨芳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温柔知礼,她浅浅笑道:“是女儿没有能够多陪陪父皇,女儿心里很歉疚。”
  杨广高兴得呵呵直笑,“还是女儿体贴朕啊!”
  旁边杨倓悄悄向杨杲使了个眼色,杨杲会意,便有些撒娇道:“父皇,去年你答应陪我骑马,儿臣都等了一年,这次是塞北,父皇可不能再失信。”
  赵王杨杲今年十岁,聪明伶俐,他知道父皇忙于朝务,没有时间休息,便借口骑马,想让父皇散散心。
  杨广点点头笑道:“这次去塞北,朕一定陪大家去骑马。”
  萧后在旁边一直笑而不言,她在想着上次李渊托她之事,李渊将一幅王右军的真迹送她,这个人情她得还,找个适当的机会替李渊说说情,今天便是个不错的机会。
  “圣上,上次谶语之事结束了吗?”
  卷十二 风云激荡第九年 第四十章 祸水东引
  杨广刚端起酒杯,萧皇后的疑问使他沉吟一下,放下酒杯叹息道:“朕也不知道。”
  “陛下,谶语本身就是一种很虚渺的东西,说是姓李,那天下李姓之人没有百万也有十万,而且也未必是官员,造反的乱贼中也有姓李之人,比如关中李弘芝,江淮李子通,或许就是他们,再比如军中一些李姓小兵,今天是大隋之兵,说不定明年就扯旗造反了,还有一些人,他本身不姓李,但说不定他曾经姓李,臣妾的意思是,陛下这样过于猜忌,让大臣们人心惶惶,反而会使他们为自己考虑后路,李浑和李敏被杀已经震动朝野,满朝文武人人自危,陛下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抚慰他们,去除大臣们的恐惧之心。”
  独孤震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打通萧后的关系,就是因为只有萧后才能劝说杨广,杨广虽然不喜欢听劝谏,但也不是绝对,他有时会听一听妻子萧后的意见。
  杨广沉吟不语,萧后又劝他,“臣妾虽然久居宫中,但也知道天下并不平静,外患南平,这时候更应该维持君臣团结,陛下若为一个没有由来的谶语就妄杀大臣,造成君臣离心,臣妾以为,这比外患还要更严重,内忧外患,陛下,这是不祥之兆啊!”
  杨广沉默不语,萧后也不再多劝,一家人就这样沉默无语地用完了午膳。
  杨广回到御书房,负手来回踱步,妻子萧后的劝说触动了他,听到谶语,他本能想法便是往关陇贵族身上套,这是因为他骨子里已认定,关陇贵族才是他最大的威胁,杀李浑、李敏,虽然和谶语有关,但同时也是他想借机再清洗关陇贵族。
  但凡事有弊有利,他这样杀人确实容易引起大臣们的自危,杀还是要杀,但不能这样急,得慢慢来,等大臣们淡忘谶语案后,再找别的借口杀,只要把杀人的节奏拉长拉缓,就不会引起大臣们的自危。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太原留守李渊求见!”
  听到李渊这个名字,杨广的嘴角不自觉地抽搐一下,这也是他要杀的目标之一,他本来想在这次巡视太原时找借口杀掉他,但此时萧后之劝使杨广改变主意了,可以先利用李渊来安抚群臣的自危,以后再找借口杀李渊。
  “宣他觐见!”
  片刻,李渊快步走进御书房,双膝跪下,恭恭敬敬地给杨广磕了一个头,“臣李渊叩见吾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广可以体会到李渊此时内心的恐惧,他笑了笑,“爱卿不必行大礼,平身吧!”
  “谢陛下!”
  李渊站起身又道:“臣几天前才接到朝廷牒文,陛下巡视太原,臣来不及准备,请陛下宽恕臣接待不周。”
  “朕没有感到什么不周,你不必自责。”
  杨广没有再说什么,李渊也一时不知该汇报什么,房间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尽管只有短短的片刻时间,但仍让李渊度时如年,后背已经湿透了,杨广这才淡淡问道:“河东境内可有乱匪?”
  “回禀陛下,河东地界造反乱匪也有数十支,但大多力量较弱,势力稍大的造反乱匪有三支,一是离石郡的刘苗王,其次是灵丘翟松柏,还有就是绛郡敬盘陀和柴保昌,其中以敬盘陀的势力最大,有十几万人。”
  “太原郡有吗?”
  “太原郡原本也有三四支,人数不过千人,都被臣剿灭了,现在太原境内一支造反乱匪都没有。”
  杨广瞥了他一眼,又冷冷道:“离石郡就在太原之侧,绛郡也在太原南面,你既为太原留守,为何不去剿匪?”
  “没有陛下的旨意,臣不敢擅为。”
  “擅自跨境剿匪是不行,但你可以向兵部申请,得到兵部批准,你便可以去离石郡和绛郡剿匪,你为何不申请?”
  李渊低下头,半晌才低声道:“臣不敢!”
  杨广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李渊为什么不敢,跨境剿匪已经成了杨玄感、元弘嗣和杨元庆等人的常用借口,所以他不敢,这确实是一个胆小谨慎之人。
  杨广想杀李渊,是因为他姓李,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