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17 04:44      字数:4849
  底联合发出通知,确定从1991年起,逐步开展转业军官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并对1988年9月1日以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的转业干部和武警部队转业警官,进行预备役登记的年龄、时间等作了具体规定。1991年1月上旬,我国军官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在北京、辽宁、陕西、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省试行。
  我军在总结后备力量建设经验,吸收国外一些做法的基础上,为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国情的战时快速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央军委决定建立预备役部队。从1983年开始,各军区普遍组建了预备役部队。1983年3月25日,中国第一个预备役师——锦州预备役师,在辽宁省锦州地区正式成立。锦州预备役师的成立,标志着我军后备力量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此后,通过不断试点推广,在全国各重点地区相继组建陆、海、空三军包括步兵、地炮、高炮、装甲、工兵、防化、通信等诸兵种在内的数十个预备役师(团)。1983年5月31日,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组建预备役部队的指示》精神,对预备役部队的番号做出规定:凡经总参谋部批准组建的预备役师、团,均授予番号。陆军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名)陆军预备役师”,一地组建两个师的依次称陆军预备役第一师,预备役第二师。炮兵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名)炮兵预备役师”,高炮师和坦克师的番号按炮兵师格式类推。师属步兵团的番号,以地区为单位统一排列,同一地区两个团以上的排列依此类推。
  师属炮兵团称“××预备役师炮兵团”,师属高炮、坦克团按师属炮兵团格式类推。预备役汽车、通信、坦克、防化等独立团,分别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名)××(性质)预备役团”。海空军组建的预备役部队其番号参照上述格式执行。组建预备役师、团要按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由军区或军兵种按照上述规定授予,并报总参谋部备案。
  预备役部队的最大特点是平时寓兵于民,战时可以用最快速度动员转为现役部队,成建制地补充野战军或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它既区别于现役部队又不同于一般的民兵组织。其具体组织形式和训练方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它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师、团、营和部分连队的主官以及机关部门、科室的主要干部是现役军人,其余是地方干部、退伍军人、基干民兵和经过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二、凡按照中央军委计划,经总参谋部批准组建的预备役师、团,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分别是我军的师、团级单位,授有番号、军旗,实行统一的编制。平时隶属省军区,战时归指定的野战部队指挥(海、空军预备役师归海、空军建制,平时受海、空军和省军区双重领导)。
  三、按总参制定的军事训练大纲要求,有计划成建制地分期分批进行军事训练,并定期进行动员演练。
  四、就地就近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各种后勤物资,对战时所需要的车船、工程机械等军民通用的装备物资,平时都制订计划,做好征用的准备。
  五、预备役部队同其他一切武装力量一样,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预备役部队都建有党委,受省军区党委和同级地方党委的领导,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在党委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预备役部队不断提高军政素质,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的作战能力,切实做好随时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动员教育预备役人员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骨干作用。
  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拟订了预备役军官法草案,经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同意后于1995年2月提请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同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预备役军官法》,确定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使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为顺利开展预备役军官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4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评定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工作的指示》,决定1996年为全国预备役军官评授军衔。指示规定,评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范围限定在: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担任预备役军官职务的人员,以及经兵役机关登记,未编入预备役部队和未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退出现役转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确定评授预备役军官军衔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评授军衔,1996年7月底以前完成军衔的授予工作,8月1日起佩戴军衔肩章、符号。第二批为其他预备役军官评授军衔,年底前完成军衔的授予工作,1997年1月1日起佩戴军衔肩章、符号。评授预备役军官军衔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制度和预备役军官制度,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预备役部队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后的一个重大举措。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磨硕,我军预备役部队已经发展为一支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师、团和空军、海军部分专业技术兵种在内的国防新旅,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计划地培养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发挥作用的两用人才的活动,是新时期军队教育训练和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粉碎“四人帮”后,整个国家重新走上现代化建设的轨道。无论是国家现代化还是军队现代化,最急需的是现代化人才。当时军队有几十万干部要转业,其中有些干部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安置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从长远看,每年都会有大批干部转业、几十万战士退伍,如何使他们得到妥善安置并在国家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个课题,井精辟地阐述了它的重要性。他指出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到地方工作的条件。在教育训练上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既要学现代战争知识,又要学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依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央军委1978年6月在《关于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决议》中,对干部战士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提出了要求。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首先在南京、成都、济南军区和中央警卫部门开展起来,受到干部战士的普遍欢迎。这些单位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视,得到了所在军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1981年总政治部也推广了一些单位的经验。1982年12月8日,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中,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初步经验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肯定。与此同时,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报,推广了南京军区步兵某师的经验,并且指出,把干部战士培养成军地两用人才,是新时期部队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结合贯彻十二大精神,把这件事作为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起来。从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在全军普遍兴起。
  1983年5月,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在江苏徐州、浙江金华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会议推广了30多个单位的先进经验,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总政治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展览。中央军委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为这个展览题了词。邓小平的题词是:“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此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在全军进一步发展。
  到1983年底,全军已办起了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班(组)12。1万多个,有172万多人参加学习,其中62万多人学会了一两项民用技能;涌现出先进团级单位115个,师级单位44个,军级单位16个。翌年,学习规模继续扩大,全军参加民用技术培训的干部战士超过200多万人,其中获得结业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43万多人。1985年5月,在浙江金华再次召开了全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全面推广了南京军区步兵某师把军、政、文、民训练统一纳入教育训练计划的经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领导人到会讲了话。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对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意义、方针、原则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
  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和指导下,全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1983年至1987年,全军先后参加民用技术训练的580多万人中,共有230多万人经过考评得到了相应的证书。1992年11月,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门为这次会议和展览题词。这次大会既是对过去15年来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总结表彰,也是对新形势下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深入动员,使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开展20年来,积累了许多经验,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主要有:(1)领导干部积极学习上级批示精神和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思想,认真做好组织工作;(2)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过程中,各部队坚持了育才与育德相结合的原则,把干部战士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3)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拓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途径;(4)借助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军民共同培育两用人才的活动,经验证明,军民共育为部队解决民用技术训练的师资、教材、实习场所和考评发证等问题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训练质量,并疏通了两用人才管理使用渠道,同时也为部队学习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社会课堂;(5)科学安排计划,妥善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6)军、政、文、民训练统一纳入教育训练计划,加强对民用技术训练的领导;(7)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各部队把服役期满的从事军地不通用专业的农村籍战士作为民用训练的重点,对其他战士则区别情况,分类培训;(8)立足实际,讲求实效,使培训内容更加符合部队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促进了干部战士安心服役,调动了他们献身国防建设的热情,提高了执行军事任务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国防建设,丰富了干部战士的物质文化生活。经过两用培训的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工作后,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农村他们成为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带头落实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振兴乡镇企业等方面的积极分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
  人民解放军某部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救灾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70万公顷,受灾群众达5万余人。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奉命从5月7日起,先后逐次投入3。5万余人、汽车880余辆、飞机62架参加扑火救灾。同时,后勤部门从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等方面对扑火救灾进行了大力保障。在扑火前线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广大指战员与武装森林警察、公安消防干警及林区职工、群众密切配合,连续奋战28个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