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8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3      字数:4693
  懿豢伤家椤U飧觥钙昭邸挂馑继钐盍耍膊煌辍?br />
  末后这一句,「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文章也好!法无量无边,我们的见无量无边,这是在六根举一个,法无量无边,我们耳听闻也是无量无边;法无量无边,我们鼻嗅这个气味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境,没有边际。我们《华严》一直读下来,我们知道,重重无尽的法界,或者说重重无尽的世界,没有边际。我们六根,这都是我们六根所对的境界。这根的能力多大?我们就晓得,我们的眼,确实它本来应当是普见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像经上讲的,普贤菩萨能见一微尘里面所含的无量无边的法界虚空界,他在微尘里头看到。
  我们今天眼的能力可怜,隔一张纸就看不见了,你看还得用九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所以通了之后,就没有了,不需要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没有。觉怎么?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的时候没有了,所以法身菩萨没有。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法身菩萨。
  圆教初住菩萨,在别教里面就是初地。由此,我们就明了,这经上说的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指什么?别教三贤菩萨,这是大乘。登地之后,一乘。《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又无三」,明心见性了。法相唯识的这些大乘菩萨,他们所修的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先转这两个。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是执著,先把分别执著转过来,因上转,前五识跟第八识自然就转了,跟著就转了,所以它叫果上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普度众生。它能工作,它能帮助一切众生。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转轮圣王遇第三佛的第五段,威光得益。前面一段是佛为说法,闻法之后,当然他得到法益,这一段是讲他得的利益。请看经文: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菩萨确实不是凡人,你看看闻佛说法,我们世间人讲大彻大悟,明了通达了,他得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也翻作禅定。这三昧名称叫『大福德普光明』,从这名称里面看,「大福德」是福,「普光明」是慧,大福、普光,你从这个意思看,福慧圆满。福慧圆满是如来的果位,威光菩萨得益境界往上提升,差不多已经提升到顶点了,达到究竟圆满。这是等觉菩萨里头最殊胜的。下面这一段经文是说这个三昧的作用,得这个三昧有什么用处?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这个「一切」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里面诸菩萨;这个诸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一切众生」,九法界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你有福还是没有福,没有一样不知道。我们得细心去想想,这个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业障消除了,性德恢复了,究竟圆成佛道。我们看到很羡慕,应当发愤努力学习,大威光菩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前面五个统统是福,都是修福,哪一个福最大?禅定的福最大。为什么?定能生慧,没有禅定,智慧不能现前。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明了了,不再迷惑了。所以定是大福。
  我们修净土的同学,你每一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修什么?总得要晓得,我们到念佛堂去念佛,所希望得到的,「一心不乱」,就是这一句;一心不乱是定,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佛在经上说得很好: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换句话说,定为最大,念佛三昧更大,最大里面的最大。念佛三昧要是得到了,起的作用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跟此地讲「普光明」,智慧现前,寂无不照。寂是定,定是根本智,起作用是后得智,普光明。这普光明这一句里面,把根本智、后得智统统包在里头,圆满的根本智跟后得智。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晓得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你进念佛堂,你就有方向、有目标了。
  怎么个念法?万缘放下,一心持名。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那也是很好的一个要领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万缘放下!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不怀疑,不夹杂」。都摄六根,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就是菩萨讲的不间断。这三句好懂,我常常用这三句。怎么个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这两位菩萨讲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你就懂得念佛的方法了。
  我们烦恼习气重,念著念著妄念还是起来,你就夹杂妄念。这怎么办?很多念佛的同修生烦恼,生烦恼就错了。生烦恼是愈夹杂愈多了,那要怎么办?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就很多,念佛的时候妄想杂念起来了不管它,不要理会它,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所以这句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用这个方法摄心。你念久了,这个效果自己可以勘验,那是什么?妄念愈来愈少了。不要天天去想,天天想,你这个妄念决定断不了;一个月一个月的比较。或者在我们这边念佛堂,我们的佛七一共是十个七,你每七天做一个比较,我这个七天跟上个七天,妄念是不是少一点,少一点有进步。
  你看印祖《文钞》里头常说,一般相当用功的人,大概念三年,在一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里头还有两三个妄念,功夫很不错了。一支香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根性利的恐怕也得五、六年,一般人恐怕要十年。所以不要怕,不要著急,这个事情急不得,急是烦恼,烦恼不能断烦恼,你要记住这句话,妄念不能够伏妄念。
  所以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不理它。妄念起来根本就不理,还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专注在这佛号上,什么都不要想。这个佛号念四个字也行,念六个字也行,一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样就好,要做到心无二用。心在专注的时候,外面境界都不知道,这样念才能够相应。绝对不是说一面念佛、一面在想还有什么事情没办,这坏了。念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统统放下,你有事情,等我这堂课念完之后,我离开念佛堂我再办事,我再想这些事情;否则的话,是佛也没有念好,事也没有办好。这个东西一定要分开,念佛的时候不想事,想事的时候不念佛,那就对了。修福,这才知道念佛堂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
  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有开示,为我们解释,「五度皆福,定为最大」。他说「然六波罗蜜,摄成二严」。严是庄严,二是福慧。这两种庄严,把所有一切庄严都包尽了。「总有两意」,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前五为福,后一为智」,后一个就是般若,六度最后是般若度,般若是智,所以说福德跟智慧。修六波罗蜜就是修福德、修智慧。人肯修,后来他就会得到。不修因怎么会得到果报?修福的人得福德,修慧的人得智慧。我们又想要福德是又想要智慧,怎么学法?六波罗蜜就是。你要懂得,你要会修。
  第二个意思,就是第二个讲法「前三唯福,后一唯智」。前三个布施、持戒、忍辱,决定是福,后面般若,决定是智。那当中精进跟禅定?精进跟禅定里面有福有慧。所以「进定通二」,这个通二就是通福、通慧。「成前」,精进禅定成就前面,三度那是福,那是福德;禅定成就后面智慧,它是属於智慧。所以进定通前通后。前面这三条布施、持戒、忍辱决定是福报,是福德。后面般若波罗蜜决定是智慧。这两个说法。「今以经中云,得三昧名大福德」,那是用通前,「故用前门」,通前面的三种,大福德。
  接著看《疏》里面「得此已下,彰其定用」,这经文我们念过。「福非福言,略有二意」,这是《疏》里头最后一句。说得到这个三昧,能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福非福。福非福是什么意思?注解里头说,福非福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福即是善,非福是罪」。这是第一个意思,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不是大师随便说的。这个话出在《百论》,《百论˙舍罪福品》里面有这个意思。
  「故论引金刚」,《百论》引《金刚经》上的话,「福尚应舍,何况非福」。这是什么意思?「以善舍恶,以无相智舍福,则善恶两忘,今云了者」,了是明了。第一个「了其相」,对於这些现象,我们讲事实真相你明了,你通达了。相是什么?相是幻相。第二个「了体空」,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是真性,性是空的,性空相有,所以大乘经上常讲:性空不空,相有非有。
  末后这一句「了无碍」。无碍是性相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了。这个世界本来是个无障碍的世界,无障碍的世界为什么变成这么麻烦?处处都是障碍。原因是什么?迷失了自性。所以本来没有障碍,是你自己把它变成障碍。自己怎么变的?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无障碍的法界不见了,处处障碍的法界现前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妄想一个接一个,从来没有间断。晚上睡觉妄想还是一个接著一个,作梦!作梦是妄想起现行,梦里头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说有什么法子?难了。佛虽然给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实在说,哪一个法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在一生当中修成。真的是除了这个念佛法门之外,这叫门余大道,离开这个法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点指望都没有。所以佛祖都劝我们,老实念佛,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来大德说得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有能力,我没有能力;「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八万四千法门,他们有能力修,我没有能力。这个意思是说,我要把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统统放下,老实念佛。行,真成功了。
  谛闲老法师那一个念佛的徒弟,锅漏匠。没有学佛之前,他做锅漏匠,出了家什么都不会,四十多岁了,学什么东西,年龄都过了。老和尚不让他住寺庙,住寺庙他会生烦恼,看到别人会、自己不会,自卑心生起来,别人也瞧不起他。到乡下找一个破庙,没有人住的,废弃的一个小庙,让他去住,一个人住。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一直念下去,就念这一句,什么都不要想,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将来一定有好处。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好处,他也不问,所以这叫老实,对老师有信心,老师的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就真干。
  一天到晚念,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真的一点压力都没有。你看,念了三年多,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谛老欢喜,他所有徒弟里头,这是杰出的成就,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谛老赞叹他,他的成就超过讲经说法的大法师,超过丛林方丈的主席。这个赞叹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夸张,一个字不认识,从来没有听过经,也没有人跟他讲过开示。所以,老实人往往成就不可思议。他的成就就是老实,什么都放下了,他跟经教真的相应。
  第二个意思,「福即是相,非福即性」。这个意思比前面深,这个注解里面讲「即以世谛说福,第一义中,福亦不存」。世间人说福,第一义是从心性里面讲,心性里面讲,福没这回事情,福也不存在。所以他引《金刚经》说,「金刚,如来说福德相」,这一句话说是随俗说的,是世间人讲的,「即非福德相」,这是佛与法身菩萨他们境界里头所说的。为什么?为什么说即非福德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后头总结「是名福德相」,这是总结正义。
  如果说福德统统没有了,世间人害怕了,世间人哪个不求福德?你要说福德没有,落空了,没有人再信佛了,也没有人再学佛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度初学、初机一定要用世谛,你们求福求慧,所以你看看三皈依里面,「皈依佛,二足尊」,都属於俗谛。二足尊就是福慧,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所有福德智慧人里面,佛第一,这我们听到欢喜,我们求福求慧也向佛学。你要说福慧都没有了,这些学佛的人都跑光了。
  所以福慧二足尊,事相说,事上真有不是假的。无福亦无慧,理上讲的、性上讲的。那是什么?离一切相,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