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4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81
  能破妄想分别执著,又能破根本无明。
  昨天我从雪梨回来,非常感激那边同学热情接待,许多同学跟我提出这个问题:功夫不得力,诵经会打妄想,持咒也会打妄想,念佛还一样打妄想,问我怎么办?总而言之,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念佛的照念,听经的照听,持咒的照持,妄想起来的时候不要去理会。妄想起来,你去照顾妄想,妄想就愈来愈多了!根本就不要理它,若无其事。你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或是念佛要集中在念佛上,读经集中在经文上,持咒集中在咒语上,妄想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它,根本不理它。这样能有个二、三年的功夫,就是决定不去照顾妄想,决定不要去理它,慢慢的它就远离你了。决定不可以妄想一来,把你自己所修的放下,你去照顾妄想去了;你永远没有办法断妄想,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要是不懂,你这个病就重了,永远没有办法治好。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知道妄惑本空,知道清净本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有!这个反面,虚伪、染污、傲慢、愚痴、自私自利,本来无,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当然可以断,怎么断?不理它就断了。它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喜欢理它。你愈是跟它往来,它愈跟你靠近,就这么个道理,你不理它就没事,它就离开你。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下面说「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这两句的意思很深。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注解的注解),讲得很详细,这一段我们一定要读,你要不读、不搞清楚,你到哪里去学?你看看大威光他学到了,他学到的是满分。我们最低限度也得学到少分,这才有受用。学个三分、五分落到日常生活当中就大受用,特别是我们这些念佛求生净土,对求生净土、带业往生有大帮助!经不能不听。
  学佛这么多年来,诸位同学如果稍稍细心一点,像我这一代的学佛人很多,在佛门事业上成就的人也不少。我这一生没有搞佛教事业,一个小茅蓬也没有,一生住别人的道场,感别人的恩德,自己每天没有离开经教的学习。我进入佛门跟一般不太一样,我进入佛门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不是迷信,是从学习哲学里面入门的。入门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大教育家,不是神,不是神仙!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是老师,这个大家应该要懂,我们不都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佛」这个字是梵语,要是中国人翻译出来就是圣人,释迦牟尼佛圣人,就这么个意思,没有迷信。既然他是老师,我是学生,我得天天上课,要不上课我学什么?所以经典是教科书,每天抱著经典锲而不舍,我在这里学。学以致用,把我的思想改变,把我的观念改变了,这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改变了我的宇宙观、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人与人的看法,对人与天地鬼神的看法,对人与一切众生的看法,人与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的看法,统统都改变了。这五十年!跟我没有学佛之前完全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我看到佛讲的这些话欢喜,我看到佛的生活、佛的处事待人接物喜欢,我向他学习。愈是学习愈能够契入,确实这世间人常说的,心心相印,有这个感触,有这个受用。所以,这一生当中我不想做任何工作,我就是喜欢天天读经,天天跟大家分享我读经的心得、我学习的受用,乐此不疲。世间一切事哪个人喜欢做,我会很欢喜的帮助他做。我在这个地方也是作斯示现:一个普通的凡夫,不是再来人!在一生当中要入佛的境界不是不可能,可能!但是你一定要信得过,你一定要有毅力、决心、肯干,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门」,佛门,佛门广大,在广大佛法里面选择几部经典,决定不能太多,太多怎么样?太多的时候消化不了。消化不了,勉强的去学习就要得病。就像我们日常饮食一样,菜做得很多,几十道菜,吃了会健康吗?不会,决定不健康。最健康的食物是什么?简单。所以菜虽然很多,我们自己有智慧、明白,我在里面选个三样、四样,够了,非常健康。决定不能说每道菜你都要去选择,那就会吃坏肚子。法门亦复如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你要是统统学,你还能受得了?不要说八万四千,缩小到八十四门,你就完了。
  所以,古来祖师大德也在做榜样给我们看,很少超过十门功课的,这是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的,学十门功课左右的,是大根性人。我们自己要衡量自己,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根性,这个重要。如果我是个普通的、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你学习东西在一生能保持五、六种,你会有成就,太多了就不行。有人问:我这一生学一种行不行?好!大成就,笃定成就。古德当中哪一个人(名字我忘掉了,诸位去查能查得到,一生专攻《阿弥陀经》、专讲《阿弥陀经》,他《阿弥陀经》讲了两百多遍。诸位千万不要瞧不起《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不长。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一遍《疏钞》,留的有录音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录音带),我记得总共是有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每一个带子是九十分钟的,三百三十个带子,一年三百六十天,等於一年讲一部。讲两百遍《弥陀经》,那不要两百年! 就算是讲《弥陀经要解》,《要解》一年可以讲两部,讲两遍,要讲上两百遍也得要一百年。
  你想想看,一门深入,不简单!一生讲一部经,这个经熟透了,熟透了自自然然就融入这个经的境界,你自然就做到了;不是「我要想怎么作法」,不需要。熟透了,心境交融,入境界了。这一入境界,你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什么?你的思想、你的见解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的言语、你的行为跟阿弥陀佛也相同,你不生极乐国,你到哪里去?肯定生极乐国。我给同学们说,我在早年是非常向往一生专攻一部经,我没能做成,没做成原因在哪里?刚才跟诸位同学说过,我自己没道场,住别人的地方,感别人的恩,人家请我讲什么,我就给他讲什么,所以才讲了几十部经论。不只十种,超过很多。我并不是个大通家,我这点成就就是五十年来没有间断。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今年二OO三年,整整四十五年,四十五年没有中断过!活一天讲一天,活到老讲到老,乐此不疲,这是教学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所以,《钞》里面我们要认真来学习,《钞》比《疏》详细多了。
  「大智智明」,清凉先解释它的科题,就是这一句经文也有个题目,为我们说出这句主要是讲大智。「经中清净眼是总相」,这是大智的总相。「此眼何见」,这个清净眼见到什么?「见心三大」,见到你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真心里面具足三大,这个三大就是平常讲的「体大」、「相大」、「用大」。前面《疏》(《疏》是用来解释经的)只说了二大,讲了体大,你看「法界者,所照之体大」,法界是「体大」,普光明是「相大」。其实前面我也提出来,还有个「用大」,用大是什么?用大就是经文里面讲的「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作用,这前面我也提过,这就是用大。所以称为大智。他老人家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论》里面说「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住」,这是解释「体大」。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看第三句,「威光获益」第三句: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上面我们讲清凉《疏》里面的意思,跟诸位报告过了。清凉唯恐我们对於《疏》里面的深义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钞》里面又写了不少。他所讲「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这是引《起信论》「证普光明为相大义」。这三大就具足了。《起信论》里面的文,他在《疏》里面没有引,但是《钞》里面补出来了,给我们做参考。「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从真如自体相来,没有两样。为什么没有差别?他说这个相「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住」,这是真如自体相。自体相是什么?自体相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没有大小。这个文都是解释「体大」。
  大师说「今不引之」,《疏》里头没有引这个《论》文,为什么?这个经是「以法界为体」;法界就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不必再给你讲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用不著说了,十法界不统统都包括了吗?所以这个意思容易知道。《论》里又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起信论》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相」是实相,确确实实如此。我们再回味一下,《论》上讲「从本已来」,换句话说,自古至今,自无始劫以来,自性本来圆满一切功德,或者是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菩萨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自体有大智慧」,这是「光明义」,自性本来具足真实般若智慧。真实般若智慧当然起作用,作用就是「遍照法界」。「真实识知」就是说你的认识、你所了知,绝对没有错误,真实的认识,真实的了知!「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从智慧生的,清净的反面是染污、烦恼。烦恼、染污是从迷惑里面生的,不是从智慧。还有「常乐我净义」,真常、真乐、真我,我是自在主宰,自由自在,自己真做得了主!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统统是从智慧生的。还有「清凉不变自在义」。上面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从体现相,体大相也大。
  后面接著又说了六句,「本觉智明义」,「本觉显照诸法义」,「照时无倒义」(倒是颠倒,就是照的时候决定没有迷惑颠倒),「体离惑染义」,自体真心本性里面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染污。所以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知道,这是基本的常识。《大乘起信论》这是大乘法入门的基础课程,大乘起信!你没有这个认知怎么行!
  儒家教童蒙,《三字经》上第一句也是这个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自性本善、自性本净。不善、不净那是以后染污的,以后染污这个话在大乘法里头讲不通。为什么?它要果然被染污了,它就是虚妄的,它不是真的!前面不是说过吗?真性「体离惑染义」,自体就是自性,它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污染,怎么会说被污染,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一切染污我们叫它做「习性」,习性是什么?习惯;决定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前面说了,本性,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完全相同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理解、要肯定。然后我们的心量拓开了,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能够心平气和。为什么?知道一切人事物的本性是清净的,本性没有迷惑、没有染污,值得尊敬。他的迷惑、颠倒、染污不是本性,与本性不相干,习性。习性本来没有,本性本有,永远不会失掉的,前面讲无始劫以来到今天没有失掉的。
  这好比什么东西?佛在大乘经上也说过,用眼睛来比喻。人有好眼睛,这就好比是本性。习性是什么?你戴上个眼镜,眼镜是什么?有彩色的,还有度数的。你这个好眼睛戴上有度数的、戴上彩色的眼镜,看外面东西都变了。眼镜是什么?习性。眼镜,有没有眼镜?没有。简单!把眼镜拿下来丢掉就完了。丢掉,这个人就成佛了,你要戴上不肯丢掉,你是凡夫,就这么回事情。那个眼镜是什么东西?妄想、分别、执著,你戴了三副眼镜。妄想好比是蓝色的,分别好比是红色的,执著好比是黑色的,你戴上这三重眼镜,你看外面东西不全都变了!其实你的眼睛没有变,外面的景观也没有变,变的是什么?变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变了,其实没变。不戴眼镜的人看得很清楚!诸位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多想想。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戴一副眼镜;六道里面的天道,戴两副眼镜,我们讲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戴三副眼镜。就这么回事情。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拿掉之后,那叫做一真法界,恢复健康、恢复本来面目,那是本有的。所以说是「性德圆备」,这是第五句。第六句「性德无迁」,无迁就是性德从来没有变化的、没有改变的。圆满具备,没有一丝毫欠缺的。
  大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