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3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98
  荒苤さ谩梗裕颐侵灰淹敕直鹬粗畔拢闳艟涂粤恕!?br />
  第三个「不於诸法少有所得,即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解脱开显」,解脱就是大自在。我们今天是一点都不自在,为什么?你有得失,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烦恼,你的心事重重!所谓是心有千千结,很可怜!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财富,你心有千千结,你一点都不自在。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佛菩萨何以自在,「不於诸法」,诸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少有所得」,他没有得失,没有得哪来的失!一个人得失没有了,你说他快不快乐,你说他自不自在!世间人忧虑的是什么?牵挂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还不是得失!没有得到,想什么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累死了!觉悟的人告诉我们这是假的,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得到的,包括这个身体,身体也是刹那生灭,得不到的。得不到的东西,你操那么多心,不是冤枉!
  什么东西能得到?真如能得到,正觉可以得到,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法,六百卷《大般若》释迦牟尼佛讲二十二年,我做了个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於一切法不可以生控制的念头,不可以起占取的念头,占有,占有就是得;不能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控制的念头。「心离妄取」,取就是占有,占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把这个念头断掉,你心就定了,所有一切妄念放下了。这个时候智慧现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解脱开显」,是这么回事情。
  「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在初心」,这个时候你心里头具足圆满的德性,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统统都现前。「因该果海」,菩提心是因,这个因里面包含著果海。就像一棵大树,那棵树的种子是因,这个因只要得到缘,它落在很适合生长的土壤,这土壤里面有足够的肥料,提供它生长的这些条件,它将来一定长成大树,几丈高、几十丈高的大树,那是果。果都在那个种子里头,这因该果海。「并在初心」,因该果海是比喻,这句话说都在初心。
  下面又说「离初无后」,种子是初,我们举植物做比喻,大树是后,没有种子哪来的树?「离后无初」,没有树哪来的种子?这是讲「缘起法」,「故举初摄后」。若再就「法性融通」来讲,「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接著大师说,「以一切法,随所依性,皆於初心,顿圆满故」,「顿」不是渐次的,这是从法性融通上讲,也就是从理上讲,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因果也遍世出世间一切法,因果的现相转变、相续、循环,不离心性。「契」,契是契合,与心性相应这叫「契同」。「无德不收」,这个德收在因果里头。只要你跟心性相应,心性里面无量无边的德能、德行都在其中。我们细细去思惟,细心去观察,义理无穷,对我们的觉性自然开显,我们一般人讲开悟,怎么开悟的,从这些地方就能开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四卷)  2003/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4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威光获益」这十一句里面的第三句看起: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前面在上一句,就是第二句所说的「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跟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大师在末后引用「梵行品」里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在此地把它念一遍,这是上次时间到了,我们今天把它补出来。
  「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就是我们於一切法总是免不了起心动念,眼见也好,耳闻也好,鼻臭、舌尝、身触,一接触就起心动念,就生分别执著,妄想当然在其中,这是我们不能契入佛境界的原因。佛何以能够证得究竟圆满,他们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二解」。不生二解,用现代的话就是他不起二念,他就一念。一念是了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见的是一真法界。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必定受扭曲,就产生变化,就不是原本的样子,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觉察。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是凡夫。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后,肯定产生七情五欲,随之就生起来。怎么晓得?七情五欲是烦恼,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个我要捧他、赞他,那个我要毁谤他,我要打倒他,搞这些东西,统统都在造罪业。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所以,「梵行品」将来我们还会读到,什么时候我们也像这些菩萨一样,「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一切佛法你就很快的现前了。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初发心即成佛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讲真实话,一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无上菩提,他怎么证得的。然后我们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修行才是真正的功夫,那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如如不动,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什么定?「自性本定」,本来就是这样的。知道法界、遍虚空法界就是自己的心性,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诸法就是自己心性,离开自己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什么?这个话什么意思?虚空法界是我自性变现的,刹土众生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法界、六道三途还是我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真的无有一法可得。这个事情就像作梦一样,梦中什么境界都有,那境界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
  自性是能变,虚空法界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你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对立都化解了,哪有对立的?没有!自己跟自己还对立吗?有我、有人,我跟人两个对立;有我、有你、有他,我跟你、他三个人对立,没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怎么个对立法?左手跟右手对立吗?左眼睛跟右眼睛对立吗?左耳跟右耳对立吗?哪有这种事!它不对立,为什么不对立?一身!什么时候我们证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诸法是我自己一身,这一身就是法身,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恭喜你,你是法身如来,一点都不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人就是法身如来,《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他虽然没有证得圆满,他证得「分证」,那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最低限度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大乘法没有白学。稍稍有契入之后,快乐无比!真叫离苦得乐。这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个快乐跟苦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个苦跟乐两边都离了。这个乐怎么说法?套经上一句话说,「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不由他悟」,与他不相干。清凉大师后头还有一句话「如玄文已明,下当更说」。下面还会说到,「玄义」里面讲得详细,我们这次讲《华严》,玄义没有说。玄义什么时候讲?把《华严》全经讲完之后,再跟诸位来说玄义,那个味道就很足了!
  现在我们再看今天读的这句经文,这句经文的意思也非常深广。「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诸位总要记住,这十一句威光菩萨所得的,这十一句都叫做『智光明』。「智光明」在前面第一句的时候已经跟诸位说过,每一句都是属於智光明。智是说的体,智是讲的根本智;光明是讲的作用,后得智。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这个智就是般若无知,光明是无所不知。所以无知之智是体,有知之智是用,光明遍照,无所不知。清凉大师在这一句给我们一个题目叫「大智智明」,这第三句。「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就是光明遍照,光明所照的是体大,这称之为法界。『普光明』就是相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我们一看就明了,用大、作用大!这是属於后得智。前面「普光明」是根本智,所以它照的是法界。
  我们看后面大师《疏》里面说,「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这是解释经文里面『藏』的意思,这里头蕴藏著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性德。德是什么?德能,我们今天讲能力,你有无量无边的能力;还有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庄严。你看看世间人求的这个东西,无论是中国外国,无论是你信仰哪个宗教,我们要问你:你求不求智慧?求!你求不求技能、能力?求!我想什么都会。你想不想相好,相貌庄严,身体健康,居住的环境舒适美好,你想不想?想,哪个不想!这个可以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没有一个不希求,佛法里头圆满具足。前面我们读过的十卷经文,讲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不就讲这三桩事情?你看看他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有圆满的福报,他从哪里来的?这品经文里告诉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正是末后佛给我们宣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佛对众生尊重,为什么?你跟我一样,完全相同,我并不比你多一点智慧、多一点福报,没有,我们是平等的。
  佛尊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尊重佛菩萨,还要任意毁谤佛菩萨,那有什么法子!毁谤对他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即使我们在《金刚经》,这是大家念得多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凌迟处死,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不但没有伤害,成就忍辱仙人圆满功德;他的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就像学生读书,这是一次考试,这次考试通过了。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心,念头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所以没有损害。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对修行人无论是有意无意,毁谤也好、误会也好、陷害也好,对真正修行人来讲,我常说的,替修行人消业障,成就修行人的功德。修行人什么功德?忍辱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再细说,这里头还包括布施的功德,精进、禅定、般若的功德,无量无边功德都在这里头显示出来了。无始劫以来跟一切众生对立的心没有了,完全融化了,真正所谓是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显示出来。谁能够见到?真正修行人见到,欢喜赞叹。
  对造恶业的众生感恩图报,就像忍辱仙人一样,他对於歌利王感恩,发愿自己将来成佛第一个要度他。所以那个时候的忍辱仙人就是今天的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歌利王就是现在世尊会下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陈如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菩萨说话算数,决定不打妄语,决定不欺骗众生,说到一定做到。所以冤亲债主一定是第一个得度,优先要度他们,为什么?没有他们怎么能成就你的德行?谁成就你?这些人成就的!世间迷惑颠倒的人,不是真修行的人,他把这些人永远当作冤家对头,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错了!大错特错,这就叫迷。迷悟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学佛,什么时候学到心地完全清净了,纯净纯善,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丝毫怨尤,怨天尤人这个念头没有、完全没有了。心境平和,法喜充满,智慧增长。所以自性里头蕴藏著无量无边的性德,这里用个「藏」字。
  「妄惑本空,故云清净」,「妄」是妄想,「惑」是迷惑。妄想、迷惑本来空,要不要去断?你要去断它,就又加一层妄想迷惑。本来空,没事,不理会就完了。妄想起来、迷惑起来,不要理会。念佛人有一个很妙的方法,把念头立刻转上「阿弥陀佛」。六根在六尘上才起心动念,这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上来了,马上就化解。无想、无念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把无明破掉。这一句阿弥陀佛威德能破妄想分别执著,又能破根本无明。
  昨天我从雪梨回来,非常感激那边同学热情接待,许多同学跟我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