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1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90
  纺钜槐椋?br />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遍照。】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特别介绍这个『道场』的名称,『宝华遍照』。接著看下面经文:
  【以众大宝分布庄严。】
  这一句说一桩事情。道场名号的含义我们懂得,这是一个教学中心,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处所。这一句就是说的教学内容。佛菩萨教学科目之多,也是没有法子计算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各个根性不相同、嗜欲不相同,他的嗜好、欲望不一样,所以佛对大家讲经说法当然就不一样。正如同一个大夫给病人处方一样,好的大夫每天要看几百个人的病,他的处方每个人不相同,决不是一个处方能治众多人的病,没这个道理。
  所以,众生有缘遇到诸佛如来,遇到法身菩萨,那是大幸!这些人有能力观机,能够看出这个众生的病根是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状况之下种下这个病根,他有这个能力。因此,他用药、他说法契机,众生听闻之后豁然大悟,当下就能够放下万缘,见性证果。所以法身菩萨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众生福报小了,这些诸佛菩萨不来了,实际上不是不来,不能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众生福薄,众生业障深重。如果以佛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众生不能接受,而且还加以毁谤、侮辱,岂不叫众生是罪上加罪!所以佛菩萨不用这个身分出现。我们今天讲,如果用佛菩萨这高姿态出现,这个不行,佛菩萨现在要用低姿态。低姿态来度有缘人,看看哪个有缘的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对这个善知识真正能够恭敬、能够依教奉行,那么他就得利益。如果他不能够恭敬善知识,这个难!事实我们了解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现在这个社会不讲孝道,孝道没有了,师道的根被拔掉了。所以今天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在九法界,很不容易,要受尽许许多多的屈辱,为众生培一点善根,培一点点善根要受尽委曲、要受尽侮辱。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爱护,绝对不是父母对儿女能够相比的,又何况佛法当中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实实在在是众生业障太重,怎样示相,他看不懂,苦口婆心劝导,他听不进去。看不懂,还是要示现,听不懂,还是要讲。不能说听不入耳,就不讲了,这不可以。佛菩萨的慈悲,於此可见。
  此地这一句经,『众大宝』,众是众多,「大宝」就是方法,什么方法?明心见性的方法,转恶为善的方法,转迷为悟的方法,这是大宝。这就是佛家讲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分布庄严』。大的来说,分布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范围缩小,分布在九法界,分布在六道包括三途。种种示现,种种教导,从来没有间断过。诸佛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一切众生对他的无礼、屈辱,他没放在心上,他若无其事。就像一个八十老翁,老祖宗,看到他的重孙(他孙子的儿子)非常可爱。这三岁小孩,他不懂事,心里不高兴,骂这个曾祖父,小拳头打几下,老翁还是笑咪咪的喜欢他。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亦复如是。怎么屈辱他,他还是欢欢喜喜的来看待你,因为他无知!小孩太小,无知,两、三岁的小孩。佛跟法身菩萨观世间。再看下面这一句:
  【摩尼华轮遍满开敷。】
  这经文一看,我们就晓得,『摩尼』是如意宝,『华轮』是圣教。这一句就是我们佛法当中常讲的契机契理的大教,『遍满开敷』。像大花园里面各个品种的花都有,这个世间之所有花卉一样都不缺。现在缘成熟,正是盛开的季节。在中国,就像隋唐时代,大小乘十个宗派都兴起来了,在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跟现在不能比。现在佛法,大概净土宗还比较好一点,虽然好一点,跟从前比远远的比不上。其他宗派里面,修学、讲经、传道、弘法的人愈来愈稀少,佛法衰!许许多多宗派现在都没有传人,典籍虽然存在,没有人去学习。没有人依照这个经典去学习,这个宗派就衰微,后继无人,家道衰亡。
  值得世间人尊敬赞叹的,没有别的,是这个宗派、这个法门传法的人多,它成就了。我们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后世人赞叹孔子、推崇孔子?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传道的人不只孔子一个人,老子也教学、也传道。但是孔子是正式开班授课,学生三千人,有成就的,有成就就是传法的学生,我们讲入室的弟子,传法的学生有七十二个人,他成就了!其他那些教学的人,入室弟子、传道的学生,一个、两个,没有那么多!这是后世对孔老夫子赞叹尊敬的重要因素。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建大功,立大业,绝对不是你本身做得怎么好,你有没有传人?后继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传法的人多,你的功业无比殊胜,在中国历史上,传人能够有七十二个,历史上没有见到过,孔子以后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没有见到过。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弟子,在家传法弟子不算,出家传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佛灭度到今年将近三千年,也没有出现哪一个大德、哪一位善知识,他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在中国,禅宗非常了不起,六祖能大师他的传人,四十三个人。禅宗,确确实实,惠能大师之后,再没有一个大德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这个道的盛衰,就从这些地方来观察,如果这个世间,以佛法来说,各个宗派没有传人,这是佛法的危机。哪一个宗要是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宗派就断绝了。传人一定要「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肯定要遵守世尊教导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传法弟子本分的工作,终身的事业。我们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不能不尊敬,他学生这么多,各个都有成就,当然,缘殊胜。缘,多生多世结的缘,结的善缘!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进入李炳南老居士的经学班,学讲经。老师常常嘱咐我们,要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将来你成就了,法缘殊胜。法缘殊胜是什么?学生多。学生多,学生里面成就的人一定也多。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三千里面才七十二个有成就的。如果只有三百个学生,那夫子恐怕只有六、七个成就的。六、七个成就,就不希奇了;换句话说,引不起社会大众的重视。七十多个有成就的,那了不起,谁不赞叹,谁不佩服!道理在此地。所以第一个因,还是要给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下一句说:
  【然以香灯具众宝色。】
  这是说的身教。『然』,燃烧。『香』,诸位知道,有烧香,凡是燃烧的都叫烧香。香有涂香,涂抹在身上的,这个地方是燃香,就是烧香。燃灯,燃香、燃灯是表什么?香是戒香,戒怎么燃法?就是严持戒律。身教!以身作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身作则,这是燃香。『灯』是智慧,香跟灯都是要点燃,点燃那个相是「燃烧自己,供养别人」。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严持戒律,是不是自利?不是,他已经圆满了,他还要装这个样子吗?供养众生的。让众生看到、闻到:佛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行吗?佛教化众生,自己要带头,自己不带头做,你叫别人做,谁肯相信?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带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就是做一个带头人。你仔细观察,条条戒律他都做到。戒律里头的四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杀盗淫妄,四重戒,做到了。再仔细观察,威仪,他也做到了。没有契入境界,或者我们用禅宗的说法,没有明心见性,持戒修定是帮助自己开智慧、帮助自己见性,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基础。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是这样修,是做给别人看,教化众生!
  燃灯,这是以智慧、光明供养大众,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供香是帮助大众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香」表戒定,学佛的同学都知道,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们每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燃香、燃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的,「香灯」是提示我们自己。我们看到香的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萨前面供的灯,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宝,『具众宝色』。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会的是真好,妙极了!你看看,经题上它就具足三宝、具足三学。「大乘无量寿」是果,「庄严」是果德,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怎么证得?后半段是讲因行,修因。「清净平等觉」,清净,戒学;平等,定学;觉是慧学,你看看,戒定慧三学。清净,僧宝;平等,法宝;觉是佛宝,又是三宝。三学、三宝具足,你才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
  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就是讲的这个因果。真的像「毗卢遮那品」一样,大因大果。果是前面所说的,从「世主妙严品」到「华藏世界品」,所说的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到这一品才讲因,他怎么修行?怎么样证得的?我们燃香、燃灯,懂不懂这意思?实在讲,很少人懂得这个意思。真正懂得的,只要一接触,见到香灯,甚至於香灯,不管它燃、没有燃,看到香炉、看到灯,就提起自己的观照功夫,也就提起自己戒定慧的薰修,那就是「具众宝色」。为什么?你跟性德相应。再看下面两句:
  【焰云弥覆,光网普照。】
  这两句经文,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影响,你修戒定慧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很大。影响范围大小,你必须要知道,跟你的心量、跟你的愿力,恰好成正比。如果你心量很小,你的愿力不大,那么你的修学,纵然一生很努力、很精进,影响力不大。心量小,不能跟菩萨比,菩萨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的光焰香云弥满虚空法界,他的『光网普照』十方三世。心,不能不大!心量不能拓开,没有办法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你没有办法成就。
  我们努力、认真、精进修戒定慧三学,做出很好的样子,如佛菩萨一样,表演给世间人看,人看到了。九法界里头,人法界,人法界怎么样?只有局部。我周边这些人,我这个地区这些人,你不能够影响到全世界,「弥覆」、「普照」你没有!如果你心量大,你悲愿深,你的修持不但能影响一切人类,影响到畜生、影响到动植物,随著你的心量扩大,九法界众生得益,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得益了!这个不可思议。
  初学的人听到这些话以为什么?这是神话。实际,这是事实,这不是神话,有理论做依据。理论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古人祭祀,我们在祭典仪式里面看到说「祭神如神在」。古人祭祀,多半是祭祖先,祖先已经过世,怎样祭祀?祭祀之前的三天要斋戒。这个三天,这主祭的人(我们称他作斋公),就像我们佛门讲的「闭关」一样,他要闭三天关。把外面一切人事统统拒绝,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这三天专想祖先,想他过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想他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情形状况,想三天!就是我们佛门讲的观想。佛门观想是观佛菩萨,他的观想是念他的祖先。到祭祀那一天,精神意志集中,他在祭祀的时候,彷佛看到他的祖先来了,好像看到他的容貌,听到他咳嗽的声音。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给诸位说,真的,感应道交!三天斋戒是感,祭祀的时候是应,鬼神有应。没有这样虔诚斋戒沐浴之感,他所祭的祖先,他的神不来!为什么?你太草率。就像我们请客,请一个贵宾,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宴会办好,显示我们的诚意、敬意,人家欢喜光临。如果我们很草率,随随便便的,这个失礼,他不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看到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你在这个世间办什么事情都办不通,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你就孤掌难鸣了。所以读这一句经文,要知道心量不能不大,愿力不能不深。
  【诸庄严具常出妙宝。】
  我们看这两句,『庄严具』就是种种陈设,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庄严道场这些道具,通常我们最常见的幡、幢、香、花、灯明、供果、供水,这些都叫做「庄严具」。再扩大,我们供养佛菩萨殿堂,殿堂的建筑是艺术,雕梁画栋。这些绘画里面的内容,多半都是世尊八相成道,菩萨三十二应,善财五十三参,都用绘画把它一幅一幅画出来!这些诸庄严具『常出妙宝』,让你看到、听到,香嗅到,有香的味道,有花香的味道,烧香的味道、花香的味道。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帮助你觉悟,启发你断恶向善,帮助你转迷为悟,所以统统是教学的妙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