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0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93
  第三段,「别显道场严事」。这单就道场,为我们介绍道场当中种种庄严。请看经文: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遍照。】
  先把道场的名称说出来,这个道场叫做『宝华遍照』,是『宝华枝轮大林』当中有一个『道场』。从名称我们就知道,这个「道场」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教学中心。佛菩萨在这里教化众生,这是教学的中心,像学校,这是学校里头主要的教学活动的建筑,在现在一般是大楼。从名称上,我们能体会到它教学的内容。「宝」与性德相应,「华」就是前面所讲的修广大因,证广大的果。「华」是因,「宝华」是因,「遍照」是果,因果同时。这是佛法常常用莲花来做表法,莲花是因果同时,花还没有开的时候,里面莲蓬就有莲子,这跟一般植物不太相同。一般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花果不同时;莲花花果同时,所以佛用它来表法。「华」表因行,「宝华」是好因!好因,那个好果遍照法界,「遍照」是影响。
  诸佛如来,人家修行已经是达到究竟圆满,他还要回到我们九法界,还要回到六道里面来,干什么?他来干的就是「宝华遍照」。他来示现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宝华,他的影响是遍照。示现一个什么样的宝华?随顺性德。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性德,违背性德就迷失了一真法界,结果把一真法界变成九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的心想都与性德相应,所现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世界、极乐世界。无量无边众宝庄严,自在安乐,前面讲的游戏快乐,哪来的苦!苦的名字尚且没有,哪有这些事!我们试问,佛菩萨这种极乐的境界,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得到?跟诸位说,肯定可以得到!如果你真正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依照这四个字去修行,你这一生能得到。
  随顺性德,什么是性德,我们不知道。谁知道?明心见性的人知道。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我们也遇不到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这个时候怎么办?办法有!随顺经典的教诲就行了。为什么?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是佛陀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我们没有见性,佛见性了。佛的言语、佛的形相、佛的一切造作都是性德的流露,我们只要照著学,就行了!就跟性德相应。这里面要有清净信心,坚定信心,一丝毫怀疑不得。你要是怀疑,那你自己错了,经论上所讲的没错!如何能够体会到经论上所讲的不错?实在讲,这当中有个对比,你把它两个一对照,你就明了。这个对比是「般若」跟「烦恼」,般若是性德,烦恼是违背性德。总的来说,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违背性德;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性德。离开妄想,转妄想为智慧,转分别为禅定,转执著为清净戒律。这是什么?戒定慧是性德,妄想分别执著违背性德,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了。三个都要转,根利的人可以三个同时转,那个速度快,我们常讲上上根人。中根以下的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得按部就班。这里头有顺序、有次第,这是佛在大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说法就把修学的次第、顺序教给我们。
  我们从什么地方著手?从持戒著手,在事相上学习与性德相应。持戒里面最根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杀是性德;杀生违背性德。中国古人常讲天道仁慈,杀生违背了天理,上天有好生之德,杀生违背了上天好生之德。外国一般人他们的观察跟中国古圣先贤观察不一样,他们观察这个宇宙,得到是一个什么结果?弱肉强食!造成一个错误的观念:只有强者能够生存,弱者一定被淘汰。他们观察得肤浅,不够深度。弱者不能生存?你再仔细观察弱者能不能生存。他们看到,像我们现在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动物奇观,狮子、虎、狼抓弱小的动物,抓来吃,他们看到这个现象。你有没有再仔细看看,它吃饱了,躺在那里睡懒觉的时候,这些小动物在它周边围绕,它对这些小动物是什么态度?完全不理会!随它去自由活动,没有加以丝毫的干扰。从这个地方显示出,狮子、虎、狼也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它是肚子饿了,没有法子,抓一只来吃,吃饱了,它决定不伤害小动物。所以这些小动物还是大量的在繁衍,没有被消灭,它还是能生存。假如西方人的观察是正确的,是真实的,那么弱小的动物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绝种。绝种之后怎么办?狮子、虎、狼一定互相残杀,它没得吃了!逼不得已,只有狮子吃狮子,老虎吃老虎,是不是这样的?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观察要入微,你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毒蛇猛兽也有爱心,你看它爱护它自己的小动物,你看老虎、狮子,它生下的小老虎,它多么照顾,它多么爱护,保护得无微不至,来抚养它,有爱心!它对於其他的动物也有爱心。细心去观察,反而什么动物没有爱心?人没有爱心。人不吃它,也要逼著它走投无路,也要不让它生存,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些毒蛇猛兽,它们没有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是人类,不是畜类。人为什么会造作这样的过失?是因为无知,没有智慧,不了解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喜怒哀乐做主宰,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把一真法界变成了三途六道,在这里头受苦、受难、受煎熬。佛菩萨慈悲,为什么示现成佛一定在人道?为什么不在其他道?其他道没有造这样严重的罪业。堕三恶道的人在三恶道里头消业障,他那个受罪、受苦是消业障。
  人正在造作的时候,果报还没有现前,感动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到这个地方来帮助。佛菩萨用什么帮助?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愚痴为觉悟。所以应化在世间,无论他是应化一个什么样的形状,《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那个形相就是这里讲的「宝华」。你看看佛菩萨的应化身,那是来演戏的,你看他怎么演法?针对此时此处众生的弊病,来做校正。此时此地的众生,不懂得孝养父母,佛菩萨为他做孝养父母的示现。此时此地的众生,不懂得尊师重道,菩萨一定示现做一个尊师重道的学生。现在年轻人与朋友交往,没有信义,菩萨一定示现一个有信有义,我们常讲有恩有德,有情有义,一定做这种示现,这个示现是宝华。他的示现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看了觉悟,让社会大众看了对他赞扬,「不错,做人是应该这个样子」。有意无意,他就变成社会大众的偶像,大家向他学习,这就是遍照。遍照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影响,他影响的面愈大、人愈多、时间愈长,教化的成绩就愈殊胜。随类化身,随机施教。
  现在这个世间的众生,许许多多迷惑颠倒,菩萨示现觉而不迷。有多少人知见不正,邪知邪见,邪就是与性德、与道德完全相背,背道而驰,菩萨一定示现循规蹈矩,行道积德,决定不违背。「道」是伦常,五伦五常是道;「德」,中国古人把它总结为八个科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会违背这八个科目,与八个科目相应就是行道积德。世间人不遵守,我遵守,我在这个地方做榜样,佛希望所有的佛弟子都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所学的、所行的,所作所为都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就是「宝华遍照」。
  现在社会大众,许多人不懂得恩义,忘恩负义。中国古大德常讲,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背师叛道,忘恩负义,这种人真的是天诛地灭,他在社会上怎么能立足?造作种种恶业,现在日子过的还不错,古书里头有解释,是他过去生中的余福未尽。过去生中他造的很多善业,他修的很大的福报,这一生因为造恶,福报已经打折扣,折损很多,但是还有一部分他还能享。等到他的福报享尽,他的灾难就现前,那个时候后悔莫及。这个事情只要我们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过去历史上所记载的,现前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几十年当中,你仔细观察周边这些人物,他们的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真的丝毫不爽。样样都看过了,最后的结论,圣贤教诲是真的!依照圣贤的教诲来学习,才能真正趋吉避凶,自求多福,自己的前途才一片光明。
  如果不能随顺佛陀教诲,诸位听我说话,要听清楚、听明白,随顺佛陀教诲,不是说我天天读经、念经。我读经、念经,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才不要听。读诵、念经是为什么?为自己。读诵,念熟了,记在心上,落实在生活当中。对父母要孝顺,对老师要依教奉行,对朋友要信实,做到!基础的修学,儒家用《弟子规》,佛法用「十善业」。「十善业」是纲领,《弟子规》是细目。怎样把十善业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弟子规》,要从这个地方做起。那是古人教童蒙的,现在我们要不要学?要!为什么要?我们小时候没学。现在要想学圣贤之道,只有补习,小时候没有学的,现在来学、来补习。如果不认真、不努力,不从基础上扎根,往往我们这一生的努力到最后得不到结果。这就好比花草树木,我们这个花是插在花瓶里面的,供养的,很漂亮、很美,没有根,两三天就枯萎,死掉了,它不是活的。《十善业道》、《弟子规》是根,它是活的,四维八德、六度十愿是它的增上缘。就好比植物,它有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样样都具足,这个花开得好,果结得茂盛。道是根,德是缘,因缘具足,花果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学佛,我们本身就好像一个幼苗一样,现在问题就是你这个幼苗有没有根?这个重要。你这一棵幼苗要没有根,修学大乘,再用功、再努力,你不能契入,入不了境界,充其量只有解悟。解悟没有行证,不能把佛法变成你的生活,不能把佛法变成你的思惟,你不得受用。你心里面所想的,身体造作的,跟经教完全相违背,完全不相干。口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没有用,从前李炳老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没有办法改变你的命运;换句话说,连袁了凡都不如,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尤其是学《华严》,我们学到这一段经文,你看看主城里面居住的人民,卫星城市里面,佛在此地所举的天龙八部,他们所想的、所做的、所为的竟然跟毗卢遮那佛相应。这什么原因?因为平时接受毗卢遮那佛的教诲。毗卢遮那佛的教诲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他们心目当中「相信自他凡圣一体」,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淡了,没断。断了,就成功了!长者给我们讲,他们是「信如斯法,自力未充」,那就是说淡了,妄想分别执著淡了,没有断干净。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所以现前的果报就殊胜。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烦恼轻,智慧长,我们能体会得到。如果他的功夫不间断、不退转,能够认真努力搞个十几二十年,他的果报殊胜。殊胜到什么程度?就像前面所说的,「心有所欲,应念皆至」,我们现在人讲的话是心想事成。真的,因为他动的念头不是自私自利,他动的念头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利益众生。只要他有念头,这个事情可能就变成事实,修得的!与性德感应道交,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这个菩萨叫做法身菩萨。
  我们佛门里面常讲,你自自然然得诸佛护念,得龙天善神拥护。哪一类龙天善神?我们刚刚念过的这些龙天善神。他为什么拥护?我们跟他同一个愿望,同一个想法,同一个作法。我们有这个想法,有这个作法,他们欢喜。这些诸天善神他来随喜,冥显,冥冥之中,或者是变现的、明显的都来帮助。只要你用的心是正,用的心是善,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没有丝毫欺骗众生,你就有感应;有一丝毫不正确的思想,就把你的功德破坏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能不知道。这是我们用了这么多时间,把这个名称跟诸位介绍出来,这就是「宝华遍照」这一个主道场。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27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别显本事之处,第三段「的指一方」。这一段里头也分三段,第三段是「别显道场严事」。我们将这个经文从头念一遍: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遍照。】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