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3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1      字数:4703
  洹⑽宥瓤占湮颐蔷筒恢懒恕K渺ǖ姆绞桨芽占湔习黄疲运吹搅馈U獠皇羌傧氲模吹降摹K淙豢吹搅耍私庹庑┦率担颐侵泄怂绞侵涞比唬恢渌匀弧A涝趺蠢吹模课裁椿嵊辛溃苛阑鼓懿荒芡黄疲空庑┧敲话旆恕J湾饶材岱鸪鱿衷谑兰涞氖焙颍颜飧鑫侍饨饩隽耍桓嫠呶颐橇来幽亩吹模煌慰占湓趺蠢吹模跹黄啤K苑鸲造读缆只氐难担镏徊浇馐退匀弧?br />
  现在在西方有不少研究科学的学者,他们用许多科学的方法,里面最普遍的是用催眠的方法。用录音、录相,让这个人在深度催眠状况当中,说出他的童年,说出他的前世,这样子然后再去查证。譬如说他前生,他说他是出生在哪一个地区,叫什么名字,家庭状况怎么样,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怎么样、是多少年,用的是什么样的钱币,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听到是这样,但是这个人确确实实从来没有到那个地方去过。他们去查证,查证果然不错。再查档案,有的时候档案里头还有纪录,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确确实实有这个人,这个人什么时候出生的、什么时候死亡的、什么原因死亡的,还有纪录,跟他讲的一样,证明确确实实人有前世今生。
  可是婆罗门的修行人比这些科学家高明多了,他是用自己甚深禅定的功夫,他不要藉别人催眠,自己亲自入这个境界,了解六道里头的状况。如果自己没有甚深禅定,那你就见不到了。禅定里头,定共戒;你要是证了果,入了境界里,有道共戒。戒定慧三学是佛菩萨教化众生,自行化他,总的纲领,总的原则。
  末后,『一切庄严中,普见众刹海』,这就是讲突破一切空间层次。所以婆罗门教只讲到六道,六道之外,他那个定功不够深;换句话说,还有更高维次的空间他没有办法突破。佛法有办法突破,用什么方法?更深层次的禅定。换句话说,佛法里面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实实在在讲,就是禅定功夫五十一个层次不相等。菩萨的位次愈高,他禅定的功夫愈深,我们可以把它解释是禅定功夫等级不相同。突破空间维次也不一样,禅定功夫愈深的人,他的生活空间愈大。像我们今天的凡夫很可怜,我们的生活空间没有办法离开地球。将来科技再发达,我们有些好的交通工具可以星际旅行,但是实在讲没有办法脱离太阳系。
  所以,佛法跟婆罗门教里头,他们是以禅定为修行最主要的方式。佛家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为什么开慧?甚深禅定的时候,时空界限突破,亲眼看见的,你亲自接触的,那不是假的。过去、未来都没有障碍了,你可以看到过去,你可以看到未来,「普见众刹海」。
  要想修定,头一个你一定要把所有一切欲望远离。你心里头还有一丝毫的欲念,定就没有分,这个东西是障碍。所以,妄想分别执著要放下,你才真正能入定,才真正能够突破空间维次、突破时间的层次,时空都突破,这个可以做试验的。所以佛法的好处是让你自己亲证,不是说,说了完全听佛的,不是这个意思。佛有方法教你自己证,亲证这个境界,你所证得的跟佛所讲的一样,证明佛说的没错,他的话是实话,用禅定的方式来证实。好,我们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六卷)  200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06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最后偈颂第五段,偈颂的第五段,有五首偈说「庄严际中」。这个里面讲到三世庄严,最后结归「一尘普见」。我们现在看这五首里面的第一首:
  【诸修普贤愿。所得清净土。三世刹庄严。一切於中现。】
  这个偈颂虽然只有二十个字,这里面的境界广大没有边际。华严会上,诸位一定要看清楚都是修普贤愿的,都是修文殊行的。文殊行是「十波罗蜜」,普贤愿大家都很清楚,「十大愿王」。大经佛告诉我们,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修净土的同学,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往生,这一点我们过去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得很多。《无量寿经》序分里头,还没有到正宗分,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一开端就为我们说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所以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华藏的中心(就好像一个都市一样,极乐世界是这个都市最精华的地区),各个都是修普贤行的。我们读《华严》,学习《华严》,对这个事情没有疑问。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一定要记住,他导归极乐的是些什么人?不是普通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些人;听从文殊、普贤的教诲,同生极乐国。在这个地方能够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真的是无比的庄严!
  我们说净宗初祖,中国人说净宗初祖是庐山远公大师;没错,中国的净宗初祖。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那就不是远公大师了,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是什么人?普贤菩萨。怎么知道的?《华严经》里面看到的。那要再扩大,扩大到法界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是什么人?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说出来了,大势至菩萨。他在《净修捷要》里面讲「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一句,我的寒毛直竖!想了一想,对!他讲得一点都不错。诸位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仔细去读读就知道了,法界初祖。普贤菩萨是华藏初祖,我们娑婆世界初祖;远公是中国初祖。
  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差别在哪里,我们要知道。修学的科目、修学的方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用心不一样。大乘菩萨他们的用心,我们看起来就不可思议了,用的是真心。你看看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通常我们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大乘菩萨,是真正觉悟的人。
  《金刚经》上所说的四相四见都破了,不但都破了,破得相当彻底!《金刚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须陀洹已经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得浅,不够深。但是确确实实是破了,四相破了。如果这四相没破,在佛法里面讲你没有入门。
  天台大师给我们讲六即佛,没有破四相的是「名字即佛」,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真正发心依教修行,那就入了观行位,那是观行位的菩萨;四相没破,观行位菩萨。四相破了之后是相似位菩萨,就是说你有一点像了。相似位中,菩提心有没有发?给诸位说没有发,菩提心还没发起来,但是他在学习。菩提心,哪有那么容易!可是这样的菩萨,他在练习。依中国人说法,他在做克己的功夫,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华严经》上讲,要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他在这里用功。一定要放下,先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统统放下,你才能够入相似位。
  再能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心断掉;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就是说见思断了,尘沙也断了,破一品无明,分证位,真菩萨了,这不是假菩萨,这个时候菩提心发起来了。所以,《华严经》圆教初住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这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入的位子是正等正觉。相似位是正觉,还不能叫正等,叫正觉,正觉是相似。正等正觉那就是真实的,那不是假的,真菩萨。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实实在在讲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大乘菩萨活动的空间,我们讲法身菩萨,他们活动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不是一个地区。《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是无住。不但是身无住,身无住是什么?没有身。没有身,他能够随类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所以他能现无量无边身。众生的感逐渐逐渐消失了,菩萨就灭度,菩萨就不住世了,身就没有了。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示现,随机说法。佛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一定的说法,活的,活活泼泼,这是我们要学的。
  首先我们要学破执著,特别是在《华严》显示的,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起心动念,当然最殊胜的是能够与法界虚空界相应。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想自己,想自己麻烦大了,想自己是增长我执。换句话说,增长执著,增长见思烦恼,你怎么能破得了?这个念头错了,念佛都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世界、是普贤行的世界,我们妄想分别很重就跟它不相应,想去也去不成,不具足条件。这些道理你总要懂。
  所以,一定要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放下,我们凡夫从这个地方下手,现在就是这么做法,起心动念我们想到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想到全世界的安全、和平,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助合作。不能想自己个人,不能想自己的小道场。我这么多年在经教里头修学,这一点的利益我得到了,我没有「自己」这个观念,没有自己道场的观念,这确确实实。我在哪个地方没有一定,连自己也不晓得,哪里有缘哪里去。这是这个身体在,还不能离开这个地球。我是想将来能够舍这个身之后,像法身菩萨一样,我的活动空间要能够真正达到遍法界虚空界。
  这是大乘菩萨,不是普贤,普贤比这个还要殊胜!殊胜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世间重重无尽,真正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佛在这个经上跟我们说的,毛孔,我们的汗毛,毛端、毛孔这是正报里最小的,依报里面的微尘,每个毛端、每粒微尘里面都有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诸佛刹土。绝对不是说「芥子纳须弥」,那是小儿科。芥子纳须弥,已经不可思议了,微尘、毛端比芥子小得太多太多!里面纳什么?纳虚空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众生都在里面。谁知道?普贤菩萨知道。普贤菩萨不但能知道,普贤菩萨能契入,能入一切毛孔里面诸佛世界,能入一切微尘里面的诸佛刹土,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华严经》最后一品,诸位看「四十卷」品题就显示出来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大,遍法界虚空界;小,微尘里面的世界。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但是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这个世界是一样大,而且重重无尽。就像镜子,两面镜子互相照一样,无法想像!这个现象是当人自性所显现的境界,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才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能契入?那我们不能不修普贤行。
  所以这第一句说,『诸修普贤愿,所得清净土,三世刹庄严,一切於中现』。「三世」讲的过去、未来,现量境界。普贤行,我在此地不厌其烦再重复一遍。为什么?没做到!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行门统称普贤行,普贤行包括大乘菩萨所有的行门,一门都不漏,这样我们学起来难了!普贤菩萨给我们一个修学纲领,这就太好了!这个纲领,一切时一切处,我们都要把它抓住,决定不能够失掉。
  行门里面,无论修学哪一个行门,必须要跟这十个纲领相应。念佛,我不离开这十个纲领,那我这个念佛法门是修普贤行。我持戒(一般在家同学们,你们受过三皈、五戒),我受持三皈、五戒与普贤十愿相应,你把你这个三皈、五戒立刻就转变成普贤行愿了,不可思议!你学教,现在有不少同修发心学讲经,好事!决定不能离开十愿。你研经学教,那也是普贤行愿。只要你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了,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门要与这十条相应。
  这个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说的是谁?过去诸佛,世尊曾经给我们介绍过,诸位今天读《三千佛名经》,你就看到过去千佛;现在千佛,「现在」是讲「贤劫」这一大劫;未来千佛,未来是底下一劫,底下一个大劫,「星宿劫」;这是明显的告诉你「过去、现在、未来」。实际里面真正的意思,我们要懂得。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华严经》上,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个「礼敬诸佛」怎么修?你对一个人,无论是哪一个人,对一个人不恭敬,你「礼敬诸佛」这一条没有修到,你有缺点。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