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1-02-21 06:38      字数:4820
  生是否成功,由他住的房子或参加什么俱乐部来论他的高下,这个人可想而知是个物质化的人,因为只有百万富翁才能参加他的俱乐部!这个世界充满了错误的价值观。让我们在此再三的提醒你,把这个正确的观念融入你的潜意识里去:'人死带不走一文钱、带不走一根针、甚至连个小火柴也带不走;我们能带走的只有知识和智慧,人生中所有的东西不论好坏、慷慨还是卑鄙,经过过滤,只有经验的精粹留下来。那些在世界上只为自己而活的人,既使是个百万富翁,等他死后,他的精神完全破产。'
  在东方,快黄昏时,常见到家庭主妇在门前发现沿门托钵的比丘,东方人的习惯是只要她看见,不论她有多穷困,都会施舍一些食物给这些化缘的比丘,对于比丘上门化缘,家家户户认为是一项荣誉,这种信仰和西方不同,比丘不是寄生虫也不是乞儿,也不是个不想工作的流浪汉,靠别人施舍渡日。你知道在东方这种情形如何吗?
  让我们假设我们看到的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情形,布施给僧侣的情形很寻常。在共产党没有占领中国大陆和西藏之前,这种情形也一样普遍。现在让我们回到印度的村庄,黄昏来临,夜影越伸越长,蓝紫色的夜幕渐暗,大树的叶子在喜马拉雅山风吹拂下,沙沙作响。泥路那边一位身着补钉僧袍的比丘缓缓走来,他随身携带着他全部的财产:僧袍、僧鞋、手上的念珠、扛在肩头入夜权充床铺的毯子,其他还有一些小东西藏在袍子的褶缝中,它的右手拿着一只手杖,不是为击打动物和人用的,而是用来排开荆棘及挡住去路的树枝,他也用这只手杖在过河前试试深度。他走到一户人家,在胸前掏出一只破旧但因久用而发出光泽的木碗。门开了,一位女士双手捧着食物恭敬的站在门前,她的眼光低垂 不注视这位比丘 否则太冒昧了,在在表示出她的谦虚、端庄、有教养。比丘走上前,只手捧碗(在东方都是用双手拿碗的,否则用一只手表示对食物不敬,而食物是珍贵的东西,值得用双手,所以这位比丘双手捧碗),女士慷慨的在其中放下分量很丰宫的食物,转身离去,一句话都不交谈,也不互相注视,因为供食给僧侣是项荣誉而不是负担,而且供食给求圣道的高僧能稍稍减轻一点俗人对僧侣负欠的感觉。
  这户人家的女士觉得她及她的家人受到了尊重,因为一位圣者敲了她家的门,这使她花功夫烹调食物得到了代价,她在想是不是有那位僧人对她的食物说了好话,接着又有一位上门来。其他人家的妇人都由窗帘后面嫉妒的看着,心想为什么高僧没有选中她们。
  碗装满之后,僧人慢慢转身,仍然两手捧着食物,走到对街树下,在那儿坐下。一天当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他把晚餐吃完,那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餐。僧侣是不多吃的,他们生活俭朴,只吃足够维持力气与身体的食物,而不使自己变成贪吃。吃得太多妨碍精神发展,太丰盛及油炸的食物会损害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要发展精神,那么学习僧侣的生活方式,吃得足够便成了,不要过量,吃得简单些而不要吃得太丰盛,否则凡心太满足了,精神也就被锁在身体的臭皮囊之中。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位得到食物的僧人并不一定需要觉得感激涕零,自古以来东方人就有这种生活方式,僧侣化缘是一种权利,他不是乞儿,也不是旁人的负担,更不是寄生虫似的流浪汉。
  在晚餐前的白日里,他都坐在树下,方便所有找他的人,为他们服务。有人需要精神慰藉,有些人亲友生病了,甚至有的人要写封急信。还有些人为了想听远方亲人的消息而来见这位僧人,因为僧侣总是一个一个乡镇、一个一个城市的走,经过乡间,由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僧人服务完全不收费,不论请他做什么,不论要花多久时间服务,都不收费。他是圣者,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知道许多乡下人需要他,所以他志愿提供服务,穷困的乡下人也付不出钱。他需要学习知识,以便带给人精神上的安慰,他没有时间去赚钱养活自己,所以渐渐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荣誉接受那些受他帮助的人一些食物,以便维持生命。
  晚餐后这位比丘休息一会儿,然后站起身来,用细沙清洁他的钵,拾起木杖,在月光下开始他夜间的行程。僧侣的路走得很远,而且速度很快,睡眠却很少。他是佛教国度中受人尊敬的人物。
  我们也应该乐于布施,然后我们才能接受。古时候有一条法令规定所有的人应该拿出他们财产的十分之一来行善,这个十分之一渐渐演变成农作物收成的十分之一,很快的成为生活中沉重的负担。举个例来说,英国教堂可以要求一个人所有财产的十分之一,以便修教堂及负责教区牧师生活的薪水。有趣的是差不多十几年前,在英国有不少案子是地主在法院中闹,希望英国教会硬要抽农作物收成的十分之一的规定可以解除,他们抱怨说付出十分之一收入简直要毁了他们的生活。事实上毁了他们的是他们不情愿付出的心理,因为除非是心甘情愿的施予,否则还不如不要付出来。
  现在的标准和几年前不一样了,没有人靠那种十分之一的善捐生活,也没有人再付这些钱,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情,如果想要在精神境界上进步,人应该布施行善,尤其行善能带给这个人许多好处。简单用一句话来做个结论就是:助人者才会得到帮助与进步。
  我们知道有不少讲求实际的商人,精神并不高超,但是他们愿意捐出所得的十分之一来做善事,其实他们的善事是为自己的好处,他们如此做并非有什么宗教热诚,纯粹是商业的经验驱使他们'抛砖引玉',回收千倍的价值!
  放款的人 有些地方称他们为财务公司 精神既不高超,人也不慷慨,我们大概找不出其中任何一个人对于'捐出十分之一所得来行善'有什么信心,他们只是在计划之后发现有利可图,就像前面说过那些讲求实际的商人一样。
  精神境界的'律'适用于所有精神层面。一个人读不读精神的书籍并不重要,读这类书籍并不能保证这个人精神伟大,因为他可能只是读一读,然后以为自己精神很伟大。他读的东西也许过目后便忘到九霄云外,半点也没有印在他的记忆之中,可是他还自以为有一个'伟大的灵魂',精神境界突飞猛进。事实上他是个自以为是的人,不顾意帮助他人,殊不知帮助他人,他才可以帮助自己。
  我们重复说一次:'一个人帮助他人是件好事,也是件有益的事,对那些肯施予的人更有帮助。'
  我们前面提过捐出十分之一的所得来行善,其实这正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们给予施舍,同时也授受帮助。我们曾写信给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人需要花钱、花时间、还要有特殊的知识。等我们替他解决了一个问题,他马上提出另外一大堆问题要求我们解决。我们告诉他:'你要先施予,才会有所获。'这个人听了很恼火,他说他是最慷慨的人,老是在帮助别人,报纸可以证实这一点。我想如果一个人为了上报而行善,那么他'布施'的发心是不正确的。
  布施的方法很多,除了捐出所得十分之一来行善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精神需要方面帮助他人,或者在他们面临内心善恶交战时给予适当必要的安慰与鼓励。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相对的给了自己许多东西。就像做生意,营业额多才可以赚钱;所以我们在'布施'方面做得愈多,所获的回报也愈大。
  我们必须给予他人帮助,在'给予'后我们自己才能得到帮助。
  祈求他人赐给你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除非你先给予需要的人帮助,表示出你值得接受他人的施予。请多多练习'布施'的艺术,先想一想你能给出多少?你能给予旁人些什么?以及施予的方式应该如何?然后练习,试着做三个月,三个月后你会发现你不是获得了精神的回报,就是获得了实质的报酬,甚至两者兼有。
  请仔细研读此章,并请记住'先施予后享受'、'抛砖引玉'。
  第十五章 真正的宗教带来慈悲和愉悦
  把心爱的'宝藏'放在阁楼里是一种古老的习惯,那些'宝藏'代表了过去的好时光。平常它们被遗忘在阁楼里,直到有一天,也许你要去找某样东西的时候才想起来。爬上不太方便的楼梯,在满布灰尘、蜘蛛网、光线不充足的阁楼里寻找。
  这边有一个老式缝衣服用的木偶,叫人想起过去的日子,那时缝的衣服现在已经不适合穿了。也许那边有只盒子,里面有些尘封的信,它们是用蓝色还是粉色的缎带扎起来的?你四周看看,很久已遗忘的事情又回到记忆中,有甜有苦。
  你常常上阁楼去看看吗?过不久就去看一下还满值得的,因为有些放在阁楼的东西能让你回想起一些事情,并且能增进你的知识。以前面对的困难,由于新知及多年来学习到的经验教训,将它们不费力的解决后搁在一边了。
  不过在这一章里,我们不要求你探索你的阁楼,而建议你和我们一起扶着古老的旋转扶手走上吱吱叫的木梯,也许你担心楼梯会撑不住,随时会垮,不过不会的,安心的随我们进入我们的阁楼,四处任意浏览。这一章及下一章将在我们的阁楼里展开,我们将告诉你各种片断的消息,它们不足以成为一门完整的功课,但是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有兴趣知道,而且这些消息也有它的价值。所以请你想一想我们的阁楼,继续读下去,看看那些东西适合你,能解开一些疑惑,说不定这些困惑已经在你心中徘徊了好一段时间了。
  当我们正在准备这一章内容时,我们曾经到处看了一下,找寻各个角落,扬起不少灰尘!现在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那些太专心的人身上。你知道吗?你可能工作得太辛苦了,虽然古有明训:'人不会因太辛勤工作而死。'但是我们却要指出如果一个人太集中心思工作,很可能导致退步。在我们工作期间,我们常收到许多学生的信件,信上说:'我非常努力集中精神,一次又一次,但是我除了头痛之外,而你提过的现象一件都没有发生!'是的!这就是值得你停下来看看的小'宝藏' 一个人常常太努力了,这与人性不合,或者我们用更正确的说法:人脑的一种错误构造便是'如果人太努力的话,就什么进步都谈不上了';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太努力了,反而会产生一种'负面性的回馈'。平凡的人庸庸碌碌一辈子,总是努力又努力,但是什么结果也没有,他长期处于一种迷惑、不肯定的阶段。如果我们用脑过度,我们会制造出过多的电量,过多的电量阻碍我们进一步的思想!
  也许你不是电机工程师,但是如果我们把电机与电的原理用在研究人脑上,则容易明白人脑的作用了。人脑与电机非常相似。你知道通常的收音机真空管是怎么工作的吗?有一根细丝由电池或总电线供应电力而发热,那根细丝发热后,会完全无节制的放出电子,像一群狂热的人涌向足球场一样乱走乱窜,如果这些电子不加以控制,它们在电机器材或收音机中是完全没有用的。在真空管内有一个玻璃罩,细丝便在这个罩里面,当它受热,电子便向外辐射,但是这还是没有用。我们用'金属板'来收集电子,板的位置与细丝非常接近。如果就这样只有细丝与板,收集电子的过程仍旧无法受到控制,我们想要收听的节目也会受到干扰。工程师研究发现如果他们放一个'栅极'在细丝与板之间,在栅极通上负电流,则能控制细丝与金属板间电子的流动,栅极由电线钢制成,它的作用便是'栅极影响'。如果栅极影响过大,则由细丝主金属板间就没有电子流动,它们全被栅极挡住了。只要适量调整栅极的影向值,则能达到希望的控制情况。
  在你觉得对收音机构造厌烦之前,我们快点回头来谈人脑。当我们太专注时,当我们对一个难题绞尽脑汁时,我们就等于供应了过多负面栅极的影向力,完全阻碍了思想,所以我们不要努力过度,自己要保持警觉这一点,并记住中国一句古谚:'垂手可得',在不使脑过度疲劳的原则下集中精神,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它的意思是你不能老做坏事,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你也不必强迫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