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02-21 05:39      字数:4731
  现在的社会,不仅是在台湾,几乎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社会,东西方历史过去都没有遇到过的,这是世界很大的危机。···
  佛法与人生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八九年净空法师讲于台北安坑国小
  校长,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校长刚才说,现在的社会,不仅是在台湾,几乎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社会,东西方历史过去都没有遇到过的,这是世界很大的危机。西方人的预言,世界末日是一九九九年,换句话说还有十年,西方人相信耶稣要下来,审判世人。东方预言家预测灾难的说法,几乎和西方说法相当接近,相差不过二十年左右。这些预言都是很古老的预言,我们当然不能很认真的去对待它;但是我们从客观的环境来说,这个世界确实是有危机。
  现在全世界已经知道,环境染污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对‘环保’意识,可以说是都有了相当的认识;但是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超过环境染污不知道有多少倍,至今还没有人发现,还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个才是真正世界动乱危机的根源。我们想想,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上溯到夏、商、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已经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国家的兴衰与教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教育里,尤其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扎根,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关系非常非常之大。
  佛教是在后汉时传到中国,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现在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了,这是佛教正式传到中国。非正式的,大约在春秋时代就有佛教传到中国来,但不是朝廷的接纳。在永平年间,皇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礼请,聘请法师到中国来,佛教是中国政府礼聘来的。诸位必须认清楚的是,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的历史很短,充其量不超过两百年,现在变成宗教是很遗憾,所以才有今天这种现象。以前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们对正名的工作应当重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正如同中国儒家孔孟的教育是相同的,他们有许多的观点都相同,方法也相同。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智慧,换句话说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它求的是智慧。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它的意义即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要求的就是全知全能。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是自性本能,不是由外面得来的。
  现在我们的本能丧失,怎么失掉的?是迷失掉的,并不是真正失掉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复;所以佛法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所以佛法的立场、观念,是一切平等。佛法是站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佛承认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本来就是完全平等的。现在变成不平等,就是因为每个人迷失了他的本能。迷的程度有深浅不同。你迷得浅,显得智慧高点;迷得深,显得愚痴一点。这与本能没有关系,是迷悟程度上的不同的表现。所以佛教教学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离苦得乐。为什么苦呢?因为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才带来痛苦。有了智慧,你的想法、看法完全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正确的,那里会有痛苦?当然快乐!所以苦的因是迷,乐的因是悟,是觉悟。
  我们晓得他的宗旨之后,他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大众达到这一个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他的教学可以说有三个中心,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慧’是‘目标’;‘定’是‘枢纽’,没有定就没有慧;‘戒’是手段,以‘戒’帮助你得到定,定之后自然就开智慧了;所以称为三无漏学。佛所讲的一切经典,也离不开这三个中心。我们佛教经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的典籍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这三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所以佛经典籍就分成这三大类,这是佛教育的教科书。
  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教没有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用孝道作基础,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这些法师与朝野一接触,许多基本观念相同,一见如故,我们非常欢迎他,而且希望他们在中国常住,不要回去,把他们留在中国。最初到中国来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两位法师是摩腾与竺法兰,这两位法师来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政府接待他们,类似现在的外交部,由外交部来接待国宾。从前在汉朝的政治制度,‘寺’是政府办公的机构,这是诸位要知道的。办外交的是鸿胪寺,鸿胪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鸿胪寺的首长就是卿—公卿,鸿胪寺卿就是现代政府组织中的外交部长。鸿胪寺来接待外宾,因为朝野谈得很投机,他们也乐意常住中国。但是外交部只能接待短期的外宾,不能够让他们常住,怎么办呢?皇帝下面不得不另设机构,再增加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的教育机构。第一个佛寺的名称为‘白马寺’,后汉的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佛教‘寺’的来源。所以‘寺’和宗教完全没有关系,跟‘庙’也没有关系,明了历史来源,所以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这么一来中国办教育的机关就变成两个。宰相下面有个‘礼部’,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白马寺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的,是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机构,它是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诸位想想看,一个是归皇帝管的,一个是归宰相管的;皇帝管的就占了大便宜了,沾了光了。所以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而在全国有良好的发展。孔孟的学校不多,可是每个村庄都有寺院,这就是受到帝王的影响。这个教育机构是直接归于皇帝的,所以它在全国推行得非常顺利普遍。我们要认清楚,‘寺’本来是办教育的机关,与现在宗教的拜拜、祭祀、超度完全没有关系。当年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寺院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即翻译佛经,等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的工作。翻译佛经,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人,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你想规模有多大。早期鸠摩罗什大师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佛寺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现在寺庙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所以今天在全世界,我们可以见到四种不同型态的佛教,都在这个世间弘传。第一种就是宗教的佛教,它变成宗教了,我们不可否认,台湾所有的寺庙的确都是宗教,你把它放在宗教里面绝不冤枉,它已经变成宗教了,这不是真正的佛教。第二种是学术的佛教,这在日本特别显著。日本有很多大学,佛教的大学,变成学术了。这也不是佛陀的教育。第三种更不幸的变成邪教的佛教。宗教和学术对人伤害还不太大,邪教伤害就太大了。第四种是传统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这很少,非常非常的稀少。
  我在年轻念书的时候,学校在南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对任何宗教都不相信,同学当中也带我去教堂礼拜,去观摩,我都去。我想了解它,但我没法子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佛教,反感尤其深。当时对宗教比较倾向的是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里面讲伦理,这是非常难得的。接触到佛教时,这些出家人无法说出一套东西让人心服口服,他说不出来,所以根本不能接受。那时候很年轻,实在没有遇到善知识。到台湾之后,我认识方东美先生,这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哲学家,台大的名教授。跟他学哲学,也是非常难得的机缘。我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非常敬慕,给他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想到台大听他的课。那时候方先生才四十多岁。他邀我到他家去面谈,他告诉我:‘现在学校里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听课,一定会大失所望’。我听方老师讲这个话,像冷水浇头一样,没希望了,所以就很难过。没想到他很慈悲,最后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所以我的哲学是在方先生家小客厅、小圆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么教学的,非常非常之难得。他给我简简单单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西洋哲学讲起,讲到中国、印度,最后讲到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两句话很动听,我这才晓得佛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才在台北市逛寺庙。寺庙出家人很难得能把佛教讲清楚,确实是很难,尤其对于一个成见很深的知识份子,实在是不容易,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我第一个目标就是看中善导寺,这庙很大,里面藏经很多。因为当时佛书在台湾买不到,非常缺乏。台湾印经总共只有三家,台北市有个印经处|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办的;台中瑞成书局,台南庆芳书局;只有这三家有少许佛经流通,所以经典非常缺乏。善导寺的法师们很难得,对我很优遇,他们珍藏的经典,善本书、线装书都借给我带回去看,这给我带来很大的方便。接触佛法之后,因缘殊胜,我认识了章嘉大师,这是一位很有修学成就的大德,我的佛学受章嘉大师的指导,他也和方先生一样,每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住在青田街八号,我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以后十年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接受他的教导修学。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绝对不是宗教,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才能在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教的教学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的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如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教不倦,学不厌’。
  教师进修的制度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称为‘结夏安居’。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统统回到老师的身边,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再互相切磋、琢磨,这就是现在讲的,教师的进修教育。一年有九个月教化众生,三个月再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互相切磋、琢磨,这是真正难得。现代有许多人因为科技发展,所以不得已要进修教育,大家重视了;在过去,我们还没想到。学生放暑假了,老师还不放暑假,老师还要去进修,这是非常难得之好制度。
  其次是它教学的艺术化。佛教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把学校教育跟博物馆结合在一起,是这么一种教育。所以一个寺院是学校、又是博物馆、又是图书馆,这在中国历史上,诸位能够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因为古代学校不发达,一般念书人都到寺院里念书,寺院里有完备的藏书,称为‘藏经楼’,其实就是现在的图书馆。所藏不一定都是佛经,所有的典籍它统统都收集。一般读书人,往往都在寺院里读书,寺里的出家人对于佛法、儒家、道家,对于中国古典的典籍都熟悉,出家人都是老师,有疑问都可以请教,甚至于可以跟你讲解,所以佛教确确实实是负担起国家教育的使命。以前的社会是这样的,跟现在社会是完全不一样。它的建筑,很注重于艺术的教学,佛家叫做‘表法’。譬如塑造的佛像,佛像很多,菩萨像很多,这不是多神教。它是用一个人像,塑造得非常完美,叫你看了生欢喜心。他代表一个意义,让你见到那个‘像’,就想到你学习的科目,每一科目用一个像来作代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