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1-02-20 19:15      字数:4756
  判的基础,但华北的主权和完整不得侵犯,和谈始终由德国担任中介人。12月6日,汪精卫在汉口主持召开了国防最高会议常委会,讨论陶德曼大使转达的日方停战条件。与会者也基本同意接受日方条件,在郑州的蒋介石打来电话,表示和谈可依照国防最高常务委员会议的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这暗示蒋介石不准备直接主持和谈,要把卖国的帽子扔给汪精卫。汪精卫倒是不怕,他说:“现在是抗战时期,所以‘和'的一字,是一般人所不愿意听的,因为讲和的结果自然没有胜利的结果来得畅快。如今大家因为痛恨日本的侵略,恨不得把日本整个灭亡,然后痛快,听见讲和自然满肚子的不舒服。一般民众如此是不足为怪的,但政府却不可为一般民众所转移。对于民众同仇敌忾之心,政府固然要加以鼓励,才不致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然而政府更应注意虚骄之足以误事。民众尽管可以唱高调,而政府则必须把握现实,不得不战则战,可以议和则和,时时刻刻小心在意,为国家找出一条生路,才是合理的办法。”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于12月22日又增加了三项苛刻的和谈条件:(一)在华北、内蒙、华中的非武装地带设立特殊机构(亲日政权);(二)承认满洲国;(三)中国向日本赔偿战费。日方请陶德曼将新增三项条件转达中国,并把谈判期限规定为1938年1月15日。陶德曼看后摇头道:“这样的条件中国是不会接受的。”中国政府没有按期答复日方的条件。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向中国施加高压,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1月18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表明了中国的强硬态度:“全力维持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方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绝非中国所能忍受。”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英、美的不干涉,使一些国民党官员对战争的前景失去了信心。周佛海在汉口时,曾伙同陶希圣等人组织了一个所谓“艺文研究会”。这个组织虽然明为“艺文研究会”,实则是个鼓吹反共降日卖国的宣传机构,汪精卫集团的大本营。周佛海负责主持一切,而汪精卫则是幕后的支持者,“艺文研究会”在香港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即“国际编译社”,公开的名称,则是“蔚蓝书店”。
  1938年6月,原《广州民国日报》编辑陈曙风应邀到汪公馆做客。席间,陈曙风谈到抗日宣传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时,陈璧君却大谈“抗战以来,上海丢了,首都南京失陷了,我们‘转进'到了武汉。为了赢得一点’转进'的时间,最近不惜把郑州附近花园口的黄河堤给炸开了,黄河水淹没了三个省份,使十一个城市和近四千个村庄成了泽国。一年来,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半壁江山已沦入日本人手中。”她稍微停了停接着又说:“我们哪里是日本人的对手,幻想保持‘主权领土完整',奢谈’如果放弃尺寸领土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其实能够从日本人手里得回黄河以南地方已经算满足了。连黄河以北,甚至于东北都想收回,谈何容易。双方所提标准相差太远,结果就谈不来。越打时间越长,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她越说越激动,胡说:“其实中国以前何尝有东三省。奉天是满清带来的嫁妆。他们现在不过是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就是了,有什么理由反对呢?”陈璧君的这一席谈,不但陈曙风感到愕然,就连汪精卫也瞠目结舌。
  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汪精卫一伙加快了投敌步伐。汪精卫召集周佛海、陈璧君、梅思平等人商量对策时,陈璧君便越俎代庖,替汪做了决定。她说:“只要日本在御前会议上承认汪先生出来领导‘和平运动',汪先生是愿意出来的。”对于与日本人合作搞“和平运动”,汪精卫开始也有些犹豫,正如梅思平所说:“这件事也实在犯难,搞好了呢,当然对国家有益;搞不好呢,汪先生三十多年来的光荣历史只怕让人一笔勾销。”在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汪精卫感到不离开重庆无其他出路,决心“跳火坑”。
  14重光堂“密约”与陈璧君
  这是一个严冬的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战时的重庆,一片寂静,偶尔能闪出几点灯火。一辆黑色小轿车驶出上清寺汪精卫官邸,车灯忽明忽暗,直奔郊外。车上除司机外,坐着一女一男,女的手中拿着一只上了锁的小皮箱,有时还抱在怀里,好像怕谁给抢去,她就是陈璧君。那个男的是她的侄子陈春圃。对这次深夜外出,陈春圃莫名其妙,不时想问问,但看到陈璧君阴沉的面孔,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汽车在南渝中学教职员单幢宿舍前停下,陈璧君带着皮箱独自走进楼去,一会儿走出来,皮箱不见了。
  第二天上午,陈璧君闷闷不乐,似乎心事重重,有时还冲仆人、秘书大发脾气。下午,陈璧君又叫来陈春圃,坐车来到昨夜去的地方,将皮箱取了回来。在车上,陈璧君对陈春圃说:“这张‘密约'昨晚在淑君家过了一夜,我怕万一泄露了风声会被搜查,今天取回来索性把它烧掉,省得提心吊胆。”陈璧君是将皮箱送到她的妹妹陈淑君家中,又认为不安全,赶紧取回。这张“密约”为什么会使陈璧君忐忑不安,心虚到这种程度呢?这要从头说起。
  1937年7月31日,汪精卫就曾约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就中日关系问题进行长时间谈话,8月30日,周佛海、陶希圣面见汪精卫,力陈战事须适可而止,目前须从外交开始,并谈了步骤及人选。12月6日,汪精卫主持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徐谟告陶德曼调停中日战争及偕其赴南京会见蒋介石经过。最后告宣,在德国调停尚无成功希望前不宜有所宣传,外交部、宣传部应深切注意。12月28日汪精卫应蒋介石之邀,与蒋介石、孔祥熙、张群等举行会议,决定对于日本所提条件一概不予理会。
  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日本科科长董道宁,通过私人关系与在上海的日本南满铁路驻京办事处主任西义显、同盟通讯社上海支局长松本重治等人进行接触,寻找与日本和谈的可能性。在松本的安排下,董道宁于1938年2月到日本与陆军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影佐祯昭大佐进行了会谈。董道宁请影佐给蒋介石写封信,影佐认为他以一个课长的身份给蒋介石写信不太合适,于是他给在陆军士官学校的老同学何应钦和张群分别写了信,影佐在信中说:“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是一桩不幸的事件,董道宁此番来日本表示了中国的诚意,日本深为感谢。”董道宁回国后将影佐的信交给上司高宗武(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又将信转交给蒋介石的近侧宣传部长周佛海,周佛海再将信转交给汪精卫和蒋介石。不久高宗武向西义显转达了蒋介石向影佐祯昭的好意表示的谢意。周佛海又向蒋介石进言派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到上海“收集情报”,蒋介石同意高宗武到上海进行秘密外交,并从军委会秘密经费中每月支6000元作为高宗武的活动经费。
  在此时,汪精卫对与日和谈还是犹豫的,因此,他还是坚持对日本所提条件一概不予理会。1938年3月12日,汪精卫出席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举行的孙中山逝世纪念会,发表演说。说明抗战途中对日屈服即是灭亡,一心一德在蒋先生领导下,必能争回民族生存与自由。6月某日,意大利驻汉口参事官来见汪精卫,他奉意大利大使柯莱之命,转告日本大使谷正之提出的关于日中直接谈判的办法。
  6月16日,汪精卫派交通部次长彭学沛往见意大利驻汉口参事官,答复谷正之之提议:(一)在目前形势下,(汪精卫)不可能代替蒋介石掌握政权;(二)目前蒋介石不可能下野;(三)蒋介石将来的政策是稳健的,这一点可以保证;(四)汉口如果沦陷,中国恐怕会陷入混乱,日本如此使中国混乱,不如使中国统一。
  周佛海不久又背着蒋介石,密派高宗武直接到日本会谈,高宗武有些担心:“我去日本蒋先生知道吗?”周佛海说:“你就放心去吧,一切责任由我承担。”1938年6月,高宗武到达日本,他首先表示他并不是蒋介石派来的使者,而是中国主和派的代表。他说:“我首先想说明我的立场,为了实现和平,我准备不惜做出任何牺牲。为了中国,我最为重视的不是对日作战,而是对共产党的斗争。关于这一点,蒋委员长周围的一部分军人,主张即使把对共产党的斗争置之以后,也要把抗日看成国家的当务之急,我对此是反对的。但汉奸我可不当,我所奋力争取的仅仅是实现和平,这条界限是明确的。如果是不当汉奸的和平工作,那么有什么困难我都忍耐,但倘若这样做会成为汉奸,那么我马上就此作罢,即使说我中途脱逃也好,或说我是叛徒也罢,我都要退出。”高宗武还说:“关于中日和谈的大义,如果从我的信念上来说,我不得不以汪先生为同伙。随着战祸的扩大,国民是不能忍受的。蒋先生冷酷,而汪先生温暖。”高宗武努力推荐汪精卫,他对影佐帧昭说:“为了造成中日之间的和平,也许必须找蒋先生以外的人。除了汪先生之外,就不容易找到别人。汪先生早已痛感有迅速解决日中问题的必要,而国民政府内部终究不能容纳他的主张。为此,不如从政府外部掀起国民运动,开展和平运动,由此造成蒋先生听从和平论的时机,这样较为适当。”1938年7月,高宗武与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进行了会谈,高宗武提出由汪精卫出马,从政府外部掀起和平运动的计划,希望日本方面为汪精卫出马提供有利条件。日方同意以“不要领土,不要赔款”的优惠条件,支持汪精卫出马进行“和平运动”,7月21日,高宗武返回中国。
  高宗武因未经蒋介石允许擅自赴日,所以不敢回武汉,只向周佛海报告了日本之行的情况,并付一封致蒋介石的信:“委员长钧鉴:职于六月二十三日由香港秘密东渡,刻已平安返港。兹谨将职东渡日记及在东京会谈记录与职个人观感三项,分别呈阅。”周佛海先把高宗武的报告送给汪精卫,因高在报告中写有“日本希望汪先生出马”字句,周佛海征求汪精卫的意见:“在呈送蒋先生以前要不要把这段删去?”汪精卫则说:“没有关系,他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
  蒋介石看完高宗武的报告后,于7月25日同行政院副院长兼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汪精卫讨论了高宗武的报告。
  周佛海又派军委会政治部秘书主任梅思平与日进行秘密谈判。
  1938年8月底至9月初,梅思平与近卫首相的私人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进行了五次谈判,初步确定了日本政府以“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为条件,支持汪精卫搞“和平运动”。10月11日,汪精卫对德国海通社记者发表谈话称:中国在抵抗侵略之际,同时并未关闭第三国调停之门,不过此次调停之能否成功,须视日本和平提议之内容为断耳。如条件不妨碍中国之生存与独立,则或可为讨论之基础,否则绝无谈判之余地。21日,汪精卫接见英国路透社记者,再次表示愿与日本谈判实现和平,谓: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接受之,为讨论之基础,否则无调停之余地。一切视日方所提出之条件而定。梅思平把重光堂密约抄在丝绸上,缝在西装马甲里,于10月22日带到重庆,向汪精卫、周佛海汇报与高宗武赴沪接洽经过,并携来双方签字条件及近卫宣言草案。但汪精卫比较动摇,决定了又推翻,推翻了又决定。26日,汪精卫主持国民参政会谈话会,当晚召集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陈璧君来寓晚餐,并举行秘密会议,讨论与日本“实现和平”的条件与办法。27日,汪精卫召见周佛海,有所指示。29日上午,汪精卫召陈公博自成都抵重庆,汪旋约周佛海、梅思平、陈公博等会谈,再将各项文件研究后,决定同意上海协议,下午,继续商讨行动计划。当时他们计划的“和平运动”分五个阶段:一,汪精卫离开重庆,在外地宣布下野,脱离国民政府。
  然后日本政府立即发表声明,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的条件,倡议与中国进行和谈;二,汪精卫以个人身份发出响应日本政府的“和平倡议”,建议国民政府接受日本的条件和平停战;三,云南等地的地方实力者通电响应汪精卫的“和平号召”,在云南等日军未占领地区建立新的独立政府;四,日本承认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