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指点迷津      更新:2021-02-20 18:24      字数:4866
  个神明之心就是指脑,你用心一点,就是多用点脑,所谓心悟,所以就这几句话就开窍了。所以经常能做到这样。
  章先生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启发式,你不懂的有时候他也不说,让你回去看书去,回去看了之后豁然开朗。所以他这样子对我们,就是教我们去读书,去读深,读透。所以我说要有不断的启示与提高,这样才能进入医学的知识海洋。
  田  原:所以您一直说跟章老的学习过程非常关键,跟章老师学了多长时间?
  朱良春:一年多,1937年到1938年底,就到上海中国医学院,因为我三年级读完就读四年级,就在章先生那里临床实习,最后写了一篇论文就毕业了。学完以后就准备回南通。
  田  原:还记得与章先生分别时的情景么?
  朱良春:怎么能不记得呢!当时章先生专门写下了他为上海国医学院题写的校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作为送给我的临别赠言,还特意落款:良春贤弟鉴之。
  我深感恩师瞩意之重,并终生以之为鉴,座佑之铭,还情深意切的赠我一方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成为我一生做人、行医的准则,受用不尽。
  四
  朱子之理,正如医道,理气结合,构成天下万物。
  至今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修竹依然青翠,溪水自然长明,源自南宋绍熙五年(甲寅1194年)63岁的朱熹先生复兴岳麓书院,大倡讲学之风;现在书院的正堂中间位置,还原样保存、敬奉着朱熹公当年讲学时坐的那把木椅子:素朴端正,文脉相承,显示着一种至高的奉学之道,近千年以来无人敢逾绳而坐。——天人合一于一理,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田  原:和您聊天很长见识,您的随和让我很放松。
  朱良春: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平易近人。
  田  原: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朱良春:现在有些医生学问不大,架子不小,脾气古怪。我以为你理论精通,经验丰富才是真本事,光是自己自吹自擂是没有意思的。
  田  原:生活上呢,是谁在照顾您?
  朱良春:子女们很孝顺,尽管都很忙,也是每周轮流来照顾我,他们自己定的排班制度,因为我爱人去世以后,生活上也确实需要照顾。昨天,是我的二女婿值班,他是南通市委党校的常务副校长,晚上我们俩在房间里谈了很多。谈现在社会的分化,道德水平的下降,——好多古时候说的话,现在都应验了。
  田  原:尤其在医疗行业,很难说有多少人真正在坚守道德的标准。
  朱良春:所以说现在要加强道德教育,那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医生我感觉更加重要,医生如不把医德放在医术的前面。他一定学不好。
  田  原:过去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觉得我有技术,我就有了一切。实际上技术跟德行比是第二位的,德行应该放在首位。就是说有好医德的人,才能有好医术。
  朱良春:对,他才能真正把中医的精神掌握到手。过去的老医生有这么两句话:道无术而不行,术无道而不久。道就是医德。你虽然有一定的技术,但是,没有医德、品德也不能长久和深入;当然,尽管你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人很端正,但是,没有技术也行不通。
  田  原:这句话到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
  朱良春:所以我们出去时总是在讲:必须把道放在前头。
  田  原:朱老您独立给病人看病的情况,还有印象吗?
  朱良春:我学医的过程不同别人,在张先生那里实习的时候,上午他是在家里看几个重点病人,下午才开门诊吗,那么,我上午就有空了,那个时候是在上海,租界以外都是日本人,通信都困难,指望家里寄钱,是很困难的。章先生了解到我的状况,就给想办法。那个时候上海有两个慈善机构:一个是红十字会,另一个是红万字会,下边有医院,一个西医部,一个是中医部,中医部的主任就是章先生,他主要是去指导,不拿钱,自己乘车去,于是他就介绍我去那里看半天病,看半天病能拿12块钱补贴费,那时候3块钱一担米,12块钱10担米。不少了。生活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了。
  所以病人到那个医院看病是不要钱的,因为主要是难民,不是重病,就是大病,一个上午要看4、50个病人。自己也就学到了技术。
  田  原:紧张吗?
  朱良春:一方面紧张。一方面不紧张。因为都是贫民百姓。第一天去了有点紧张,看了几个病人以后紧张感就没有了。过了几天以后,一般就开两副药,最多开三副药,两三天就好了。所以感谢我的启蒙老师,特别要感谢章先生,在那里实习,所看的都是疑难重病,把章先生教给的法子拿出来用,真是一用就灵。
  田  原:比如具体的一个病案。
  朱良春:具体的,比如伤寒病,那个年代伤寒病多,简单说就是肠子里面发炎溃疡了,病人憔悴的一塌糊涂,不成样子。得伤寒病半个月肠子里面就会大出血,所以日本人管它叫肠伤寒。那么,这个病人已经两个多礼拜了,大便排出来都像酱一样,深灰褐的颜色,那个酱粘状的就是淤血。我给他开药了,又给他说明天你还来,如果不能来,让你家里人告诉一声,我去给他换药,看服药的情况,能不能控制住,别再恶化下去。伤寒的有效治疗期一般就是4个礼拜,经过4个礼拜,或者恢复、或者就是死亡。
  田  原:就4个礼拜的时间?
  朱良春:这个病人两个多礼拜,正是最严重的时候。通过第三个礼拜的治疗,温度就慢慢的下降了。
  田  原:您用了什么样的方药?
  朱良春:我开了方子以后,就去问他,章老师不回答我,反过来先问我:你是怎么搞的?你要去更多的思索。我说现在的治疗是清肠,要保护血脉,防止大出血的突发,这个时候要用黄芩、黄连和大黄炭。
  田  原:大黄不是泻药吗?
  朱良春:对呀,但把大黄炒了之后变成大黄炭,就成了止血良药,又能杀菌、又能清热、又能防止出血。
  章老师听完之后说:“好,孺子可教也!”章先生是这样的,他感觉你有进步,他马上奖励你,表扬你;如果你不好他也批评你,自己有了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回去看书,看什么书?他告诉你:在哪一章哪一页里头,你自己去看明白。他的记忆力像电脑一样。然后我就回去找了。
  田  原:间接肯定了您的方子。
  朱良春:对。至少不会出现恶化。如果恶化了,加什么,加什么他就会告诉你。所以,在他那里学到很多关键的东西,而且非常深刻。
  田  原:他的方式、方法使你把这件事情记得非常牢固。
  朱良春:逼得你哪怕是干通宵,也要翻书、看书、搞通它。这样我就养成一个习惯:每日必有一得;我每一天,一定要有所得,我才能睡觉,如果我无所得,我就不睡觉,也睡不着,就继续看书、学习。
  田  原:这个习惯坚持了多少年?
  朱良春:坚持到现在。说今天回忆一下,没有所得,那不能原谅自己,赶紧起来,再去翻书,要求自己必有所得。
  田  原:那您昨天得什么了?
  朱良春:几个新名词。现在的名词,不断的更新,像病名也是一样;现在不完全是医学方面的,知识面要广一些,现代的文化都要学,不学就要落伍。
  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这是古来南通生活景况的童谣传唱。1917年8月20日,一个男孩、算起来应该是朱熹公的第29代裔孙出世了。祖母给他取一个好名字:朱亮春,是啊,多少年的辛酸生活,有了孙子了,朱家的天就要亮了,象征着好生活的春天就要来了。13岁的朱亮春到南通求学,登记的先生却把他的名字改写成:朱良春,这一改写,由此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中医现代史上由此出现了“朱良春”这个闪光的名字……
  田  原:我们上午谈到了在上海,跟章先生分开之后,就回到南通,回到南通就开始行医了吧。
  朱良春:在南通行医。一开始病人并不多,但是我们镇江同乡在南通的不少,这些同乡人都比较熟悉了,以后有病都来找你。
  田  原:当时行医要挂牌子吗?
  朱良春:要挂一个,在一个巷子里面,一块牌子,上面是两个头衔,那时候在南通也是比较少的。一个是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门人,第二个就是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那就叫国医,这样挂牌了以后,同乡人来看病,还有部分本地人来看病。
  我父亲说:家里面还不靠你挣钱来吃饭,你主要的是,一个是方便病人,一个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也就是这样办的,门口贴了一张条子:贫病施诊给药。意思就是说,不但不收诊费还免费赠药,但前提必须是穷人,贫病。
  这个条子一贴,患者来了,穷人来的多,我给他开药,开了药之后,我叫他去一个药店拿药,叫瑞成药店,老板是很好的人,我在他那里订的药,我这个方子上面盖了章,就是免费的,他把这个收起来,然后他定期跟我结帐,端午结一次,中秋结一次,年终结一次,就这样,他有钱赚,我当然就少收入一些。最主要是这些病人,你给他治好后,他给你广告,他说我什么、什么病,看了3次就好了。
  1940年南通一带登革热病流行,我用清瘟败毒大法治疗,治好了很多病人,收效很大,这样名声就传开了。一步步发展,求诊病人日益增多,到了1945年,不是胜利了吗,日本人投降了,我就办了自己的中医学校。
  田  原:在南通办的中医学校?
  朱良春:是在南通,房子是跟一间庙里面租用的,他们有几间空房子,租了他一间做教室,一间做图书室兼教师休息室。
  田  原:您当时怎么想起来要办这个学校?目的是什么?
  朱良春:就是有这么一部分青年,那个时候走投无路,家里没有钱,刚刚初中毕业,就想学这个中医,给将来找个出路。我说:你跟我学医,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教你们;我有几个中医界的同道,给他们交换交换意见,如果他们支持,我愿意捐款办一个小型的中医学校。
  田  原:那时在全国是不多的。
  朱良春:义务办的,广东、浙江、上海都有。
  田  原:然后您就开始办这个学校。
  朱良春:还请章次公先生做的名誉校长。先是请他做校长,我做副校长,他说:你在那里我也帮不上你的忙,我也管不到。我说:你就挂个名吧,帮帮我的忙。他说:好好,你当校长,我当名誉校长,你就把这掌管好就行了。这样子,还邀请了五、六位同道,有中医、有西医,其中两位是同济大学毕业的西医。
  田  原:中西医真的是同舟共济了。
  朱良春:是这样子。办了这个学校以后,要自编教材,理论方面的一些内容,必须去看书,去整理资料,也得到了另外一个提高的途径,教学相长么。
  田  原:是一个新的提高,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结合教学。那个学校办了多长时间?
  朱良春:办了四年。 49年解放以后,那时候我33岁,50年抗美援朝,我们经常搞义诊,支持抗美援朝,上街游行,还喊口号。
  52年我就搞了一个联合诊所,因为我们原来是私人开业,不是集体;当时在南通有四个中医比较有名气,病员比较多,我一个,蒋仰三先生一个,汤承祖先生,他比我大10岁,陈继明先生。还有一位西医,林衡先生,擅长眼科及小外科,我们这五个人很谈得来,就合在一起,搞联合诊所,叫中西联合诊所,有药房,有化验室。
  田  原:这是小型医院的设置了,各个科室都要有,就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医院。
  朱良春:因为我们几个人都有口碑,有很多老病员,所以非常好做。这样子中西医联合诊所以后,到54年就变成联合中医院,有病房,增加了医护人员,成为一个团队了。
  到1956年,政府说你们医院办的蛮好,就把我们的医院改成南通市中医院了。国家一分钱没有出,设备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无偿捐献,大家很高兴。我还是当院长,汤老是副院长,上边派来的顾黛任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就这样办下去,人员不断充实,设备逐步增添,人事更替,科、教、研并重,成果叠出。50多年了,一直办到现在,成为三甲医院。
  六
  朱熹晚年,其学说惨遭厄运,被朝廷贬为伪学,株连弟子多人,其负伪学罪魁之名,被革职回乡。然夫子之志,不改初衷,在自命为竹林精舍的家中,继续讲学传道,开启民智,招收县民子弟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