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不言败      更新:2021-02-20 17:12      字数:4954
  于丹教授在书中把这两个人当成了“回到内心”的君子的样版。
  于丹还要再往《论语》上靠一靠,以显示〃回到内心〃与孔夫子的思想有关。
  于是她又给回到内心的隐士们戴上了一顶“仁”的高帽。
  仁者爱人,仁者知人。
  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既了解别人并爱别人,这就是于丹用她的心得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
  于丹读《论语》的第二个心得被她称为〃心灵之道〃。
  她在这一章的前面,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 我从四岁背《论语》(全无与于丹教授攀比之意,与于丹教授相似,纯属巧合)。
  一直以为《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
  从不晓得还有于丹教授所说的另一精华:“用平和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我当然要诚惶诚恐地认真拜读下去了。
  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
  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
  我在这一页的空白处用红笔写道:“好一个小妮子于,真有你的!竟然在孔夫子的书中找到了一件可以拉扯为缺憾的事情。”
  于丹教授从司马牛与子贡的对话中找到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撼,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接着于丹教授讲了一个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位明星就因为没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而丢掉了性命。
  为此于丹教授警告大众:“一个遗憾能放大到多大呢?
  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注意!于丹以上所说的〃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价值观,并不是《论语》倡导的价值观,而是于丹教授自己的价值观,是她强加给《论语》的。
  所以她在《论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论据。
  但于丹教授毕竟是“为大众找回孔子”的“小妮子”,她想到了一个支持个人论点并能说服大众的好办法:讲故事——与《论语》没一点关联的故事。
  以故事为论据,这真是于丹教授的独创,今后可不要再说我们的教授没有独创性了!于丹教授先是用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论证了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致命害处。
  接着又讲了一个贫穷少女能够用自信心弥补缺撼的故事,以论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方法。
  于丹教授讲了两个颇占篇幅的故事之后,一定也觉得离《论语》太远了,甚至南辕北辙了。
  她是倡导“道不远人”的,当然她要设法把她的心得拉回到《论语》的道中。
  于是她笔锋一转,写道:“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那就到《论语》中去找与〃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的孔子语录吧! 至此,我清晰地看出:不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学到些什么心得,而是她在用《论语》来证实她不知从何处获得的心得。
  不是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而是孔子为大众找到小妮子。
  乱套了! 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先找到的〃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是《论语·宪问》中的话:“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对于仁与智,孔夫子是讲得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与〃淡定与坦然”似乎没多大关联。
  这一点,四岁就学《论语》的于丹教授还是不糊涂的。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1)
  所以她只能在“勇”上下功夫了。
  她就讲开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的“好勇”,讲到孔子对子路讲的关于勇的话:“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于丹教授尚嫌孔夫子论勇的言论重量、数量都不够,又引用了苏轼在《留侯论》中的〃论勇”。
  自然又讲了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题又与“勇”无关了,主题是“见心见性”。
  讲完故事,于丹教授怕我们指责她跑了题,特意加了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我们姑且算是这个苏轼的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但是我还是想知道这个故事与〃勇〃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与于丹教授倡导的〃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又有什么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也! 于丹只好再找一个故事当论据,这个故事是日本的故事,离我们好远,故事又讲得好长——整整用了三页书呀!讲的是一个没有武功的茶师如何制服了武功高强的浪人。
  于丹在故事之后写道:〃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荼师取胜呢?
  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从容、笃定的气势。”
  又讲到〃心灵的勇敢〃了,与〃勇〃有关系了,与〃从容、笃定的气势〃也有关系了。
  于丹所说的“从容、笃定的气势”与“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似乎也有些关系。
  但这一切与《论语》有关系吗?
  于丹的名曰〃心灵之道〃的这一章比上一章更为混乱,主要是逻辑上的混乱。
  如果于丹4岁就开始学逻辑,就不至于这么混乱了,可见西学有西学的长处。
  于丹之所以讲得混乱不清,是因为她的所谓关于“心灵之道”的心得与《论语》根本没有内在关系。
  但她为了告诉大众,她的心得纯属是受到《论语》的启发而生发出来。
  将两件内在与外在都没必然联系的事物硬是拉扯到一起,确实很难进行文本叙述,别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教授难以胜任,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哲学博士也要知难而退的。
  于丹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可嘉,只是效果很难令读过《论语》者苟同。
  于丹教授的〃心灵之道〃心得虽然与《论语》没什么干系,但是从逻辑(还是向于丹教授谈逻辑吧)上说,并不能说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没有心得,心得还是有的。
  她用一句简单的话,谈出了心得:“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
  于丹教授何必用〃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方式东拉西扯,又何必偏偏在《论语》上按图索骥呢!何苦太费劲!你直抒胸臆不就行了,还能赢得我们赞你一声:爽快! 好了,同是4岁读《论语》的笔者看明白了你的意思,我记住你的这一句心得,在后面我可能还要提到这一句呢! 下面该是第三章,于丹的第三个心得是〃处世之道〃。
  这一章除了有些地方曲解了《论语》,于丹教授的心得和《论语》还是有关联的,论述也还顾及到逻辑性。
  于丹的主要心得是:〃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修身养性〃就是修己,做一种身心自家受用的学问。
  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古之学者为己”,指的就是这意思。
  后来儒家称其为“内圣”,是道德的形而上。
  由内圣以至于外王,是儒家一贯的思想,在《论语》中能找到根源。
  但是孔子的“内圣”与“外王”的理想是不能互相割裂的,不能只主张“内圣”,而不提“外王”。
  “修己”是为了做好“内圣”的功夫,“安百姓”是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外王”的事业。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2)
  《论语》中虽没有“内圣外王”的词语,但却反映出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历代儒者梦寐以求的希冀与理想。
  《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真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统治者与百姓也都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容易被接受,容易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大学》上所说的〃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项属内,后三项属外。
  前五项教育个人做内圣的功夫,后三项是成就外王的事业。
  前五项与后三项是连续的有机整体,“内圣”是为了“外王”,缺一不可。
  然而于丹教授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她的“处世之道”心得只是重点强调“修身养性”,只是提倡做“内圣”功夫,一点儿也不提及“外王”之事,一点儿也不提及齐家、治国、平天下。
  她认为这种只强调“修身养性”的“内圣”之道“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
  由此看来,于丹教授这一章的心得是对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腰斩,她给大众找回来半截孔子。
  于丹的第四个心得是〃君子之道〃,是谈君子的。
  这个内容很重要,因为儒学其实就是“君子之学”,儒家是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的。
  于丹教授理解的君子是要达到三个标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她以为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于丹教授认定的君子的第三个标准,用孔子的话来讲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用于丹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这三条标准之外,于丹教授又说到君子的言行标准。
  她说:〃《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选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于丹认为君子该如何做事呢?
  她认为:〃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
  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于丹教授在这儿对〃君子〃的理解,与她上一章对〃处世之道〃的理解是合拍的。
  她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指的还是一种内心修炼,是个人的“见道”、“闻道”、“悟道”、“修道”,是返回内心的方式。
  在这一章中,谈到做人标准时,于丹教授谈到〃内心〃。
  她写道: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3)
  在谈到君子之道时,于丹教授谈到〃内心〃,她写道: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合,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