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谁知道呢      更新:2021-02-19 21:43      字数:4710
  般世间的俗事,因此能专心缘于一处,念一0八遍佛号或咒语,是非常困难的。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心上,并非在身、口。思维无常或空性时,有没有生起烦恼?一旦有烦恼,无法生起虔诚皈依的信心,也不会有任何的善念,心存善念时,绝对不会生起烦恼。有些格西很会讲经说法,但没有调伏内心,非常可悲!所以,「因」必须无错误,而且齐全,由内心来建立。
  若问:一切种智果位之因缘,彼等为何耶?谓似我犹如天生盲,无法示彼等,然如薄伽梵,现证圆满已,对诸所化机所宣者,我亦将以薄伽梵语作宣说。于彼,薄伽梵曾告曰:「秘密主!彼一切种智之智慧,是由大悲根本生,是由菩提心因生,是以方便臻至究竟。」是故,若欲证得一切种智,当学悲心、菩提心及方便,此等三。
  一切种智果位的因缘,可分为三:一、现前分,二、粗分隐蔽分,三、细分隐蔽分。由五根识修持的因,称为现前分。无常、空性等,非是现量可知,必须以正理抉择体悟的,称为粗分隐蔽分烦恼层次有多种,我们的意识粗浅层次亦不同。虽有极细微的意识产生、但是无法以现量见到,或以正理抉择体悟,必须慢慢培养,累积经验,长期修持。以目前而言,想了解这种极细微的烦恼,及意识层次、既无经验,亦非现量可知,唯有依靠佛陀的教义。如何相信,意识有细微的层次呢?因为佛陀,亦是由凡夫成佛的,然后把所修证,对所化机宣说,故可以相信有细微隐蔽分。
  如何以完整齐全的因学佛?发心、大悲心、六度万行等,方便品的修持。主要以大悲心为根本,生起的世俗及胜义两种菩提心,加上方便行的正加行证得。悲心,有无量悲心与大悲心等。这里所指的根本悲心,是清净意乐所生起的悲心,即大悲心,此乃菩提心的根本。若有大悲心,就可能圆满无上菩提,若无大悲心,无论如何精进努力,修持几百亿劫,也是不可能证得佛果。
  如果悲心、菩提心等方便都具足!因缘齐全,即使不想要佛果,也会自然产生。所谓世俗菩提心,就是发心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空证现量智慧。「道炬论」云:「智慧离方便,方便离智慧,俱说为缚故,二「俱不应舍」。也就是要认识世俗与胜义,以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持,才能证得佛果。圆满菩提心与方便品的修持,可以证得他利色身;成就智慧品,可以证得自利法身。因此,法身与色身,也是由同类因(智慧与方便)而产生,智慧与方便,则是由二谛而安立。总之,目前所看到的一切,皆是自性空,在自性空当下,又是缘起。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安立二谛的当下,修持智慧和方便,得到佛果位。
  若发悲心,诸菩萨现前拔济一切有情故,定成誓盟。次,明我见已,将恭敬趣入,极艰难行,必无间断,长时修习福德与智慧资粮。既入彼已,定修圆满福德资粮。若圆诸资粮,则如于掌中,证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种智之根本,唯有悲心,当由最初即修彼。《正法集经》亦告云:「薄伽梵,菩萨不应学极多法。薄伽梵,菩萨若善持一法,善为观察,彼之手中,已握一切佛法矣。若问:为何一法?即此大悲心。」
  这种悲心,就像对自己心爱的独生子,但不是对单独的众生,而是对一切的众生而产生的。由此悲心的力量,生起--为了使有情得到水久的快乐,我一定要成就佛果位之心。为了一切有情努力,无论是否能完成,我都要去做。这点非常重要!由内心深处生起强烈的责任心,即清净意乐,由清净意乐生起悲心,由悲心生起菩提心。
  诸佛薄伽梵,以大悲心遍摄持,已获一切自利圆满,乃至有情界尽前,常住于世,然所作不似声闻,入涅槃城最极寂静中。观照有情,远离涅槃城,如离焰铁屋,故诸薄伽梵之无住涅槃因,乃彼大悲心。
  大悲心殊胜之处是离二边,使你远离轮回,以及自利涅槃的寂静乐。由于大悲心之故,虽在寂静当中,心依然系著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因此,圆满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此中当诠,修持悲心次第,最初即人,著手起行。起初,暂修平等舍,于诸有情,当除贪或嗔,成办平等心。
  修悲心之前,先修平等舍。亲怨的分别,是由内心贪嗔引起。因此由思维贪嗔的过患,修平等舍。
  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众生的痛苦,所以认识痛苦很重要。例如有人生病,要先知道得何种病,病越严重,我们的怜悯心会更强。没有产生相当的怜悯心,也许是不清楚病严重的程度。有人修怜悯心,却无法使心力提到最高,因为不了解,众生真正的痛苦是「行苦」。了解自己所得苦蕴之身,对自己的影响,和所受的痛苦;转一个境,他们也是同样的痛苦,这时怜悯心才会自然生起。
  譬如乞丐,本来就一无所有,不会互相轻视;但是稍微有点权势地位,就会产生竞争、嫉妒、轻视的心,所以烦恼比较重的是较有地位的人。当我们真正了解轮回的痛苦,可以观想,他人的烦恼比我们重,所得的痛苦比我们严重,如此思维,可以对他人产生怜悯心。因为认识痛苦而生起大悲心,为了使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离开痛苦,除了必须了解痛苦,还要加上爱护他人的心,以及慈心。假使无法百分之百爱护众生,就无法生起真正的悲心。
  菩提心的修持有两种:一、自他换,二、七因果。自他换,可以透过空性智慧修持,比较—稳固和殊胜,当然七因果也是很好的修持。无论任何修持,都是以平等舍为基础。若没有平等舍,修持菩提心时,对某些众生,比较容易生起怜悯心,有些比较难生起.这是没有修持菩提心的过患。
  思维一切有情,皆欲安乐,不欲痛苦,无始轮回中,无何有情,未曾百次为我亲人。周遍思之,此若俱只数,或有于之生贪,或有起嗔,故我当以平等心,对待诸有情。作意思已,先由中庸者著手,亦于亲敌,修平等心。
  非理作意,贪会成嗔。应该了解,所谓的仇人及亲人,并非是真正的仇人及亲人。前半生对你很好,后半生可能变成仇人;现在的亲人,前世也许是大仇人呢!平等舍,是对亲人和仇人都平等看待,不要把暂时的亲人和仇人,认定为永运的亲人和仇人。真正的仇敌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己内心的贪嗔,所以烦恼是真正的仇敌。
  如同造房子时,一定先把地面铺平。当你对每一众生,都没有差别时,修利益众生的心,才是平等的。任何有情都想离苦得乐,任何众生都曾是你的亲人。自己有痛苦,曾经当过亲人的一切如母有情,也有同样的痛苦,也同样的想离苦得乐。曾经是亲人,对我有相当大的恩德,不是我亲人时,也给我很大的恩德。今天大家聚集在圣地,筹备会场这些人,不一定是很熟的朋友,也许为钱来帮忙,但是没有他们,我们也没有圆满的法会。制造一件衣服,也需要许多的程序,当你买一件衣服,虽然是自己付的钱,但是如果没有做衣服的人,你有钱也没有用。
  同样地,今天能使用麦克风,也是经过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才发明的。我们的食衣住行,起居生活的一切,都是许多众生,互相合作才产生。好名声亦如此,由众生一传十、十传百,才成好声誉,并非一人可造成声势。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由许多众生的因缘而产生。无论何人,能活到现在,不是依靠自己。假使我们听到吃人肉,会觉得很卑鄙。同样地—羊也是轮回中有生命的众生,如果我们吃羊肉,不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人说,羊是畜牲不一样,我觉得此想法太愚痴。
  应如此的思维--认识的朋友对我有直接的恩德,不认识的朋友们,对我也有许多恩惠。尤其仇人,对我的恩惠更大,因为有仇人,才有嗔,才能修忍辱。修忍辱,必须有起嗔心的境,不可能对著释迦牟尼佛像,观修忍辱吧!因为仇人的因缘,使我们得到修忍辱的机会,你不觉得仇人很珍贵吗?
  入行论说:「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仇人对我有恩惠,不是因为帮助我,而是使我生气,让我有修忍辱的机会。我们修忍辱的善知识,是仇人。修忍辱的机会很少,是仇人少,所以仇人很珍贵。咕驽仁波切曾经说过,有一人绕寺时,看见旁边坐著一个人,就问:「你在做什麽?」坐著的人回答:「我在观忍辱。」绕寺的人说:「混蛋!」坐著的人马上说:「你为什麽说我混蛋?」可见他没有遇到修忍辱的境(仇人)一遇到「境」,就无法修了。还有个故事,有一位听力不太好的老和尚,要去一座寺院,年轻的和尚问:「师父,您要去那里?」 老和尚听成一句坏话,于是说:「啊!你在说什麽?」年轻和尚说:「你好笨!」老和尚说:「对!对!」所以修忍辱,必须要有对象,才有修忍辱的机会。
  学大乘精神的人,特别要感谢仇人的恩惠,因为仇人给我们修忍辱的机会。同理?没有可怜的众生,不可能生起大悲心,大悲心靠一切可怜的有情众生产生。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菩提心具有初、中、后的殊胜功德。大悲心非常难得,是无上殊胜的法门。大悲心是缘一切可怜的众生证得。一切众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惠,无论今生后世、修三学、一切基道果的修持、佛果位等,都是缘一切有情众生而证得。因此忆念一切有情的恩惠,会了解不能放弃任何的众生。一般总是认为有情众生,离自己好遥远,但是思维恩惠,无形中把距离拉近!所以修习悦意的慈心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遇到任何众生,都能生起悦意、欢喜的慈心?有了悦意的心态(慈心),再加上认识痛苦的出离心,才能生起大悲心。
  次于一切有情,先修平等心,再修慈爱。以慈爱水,滋润心演,如有黄金之地,于之播下悲心种,将极顺利旺生长。次以慈爱,薰习心续已,当修悉心。
  先认识自己的痛苦,才能体会他人的痛苦。对一切果生,先观修平等心,次观修恩惠,再生起悦意救护之心,才能生起悲心。
  使悉心,乃欲一切痛苦有情,远离痛苦之希冀相。三界所有有情,随其所应,皆以三苦相,受极痛苦。是故,当于一切有情修彼也。似此,薄伽梵曾告曰:「一时,使等有情地狱之众有情,无间长时,唯沈溺于炽热等诸种苦河中。」亦告曰:「如是饿鬼众,多数感受,难以堪忍,饥渴苦火枯槁之极苦身躯。」显然,旁生众亦是,唯感相互吞噬、嗔怒、厮杀、伤害等苦。人众亦是,感受遍求不得,相互仇恨、伤害、爱别离、怨憎会、贫困等无量苦。
  凡由贪等烦恼,诸缠蔽心,抑或被诸恶见所扰乱,彼一切皆是痛苦因,如处断崖,唯是极苦。纵是诸天,亦被坏苦所苦恼。诸享欲天神,彼等恒感死殁及堕落等恐怖,忧郁御心,云何安乐。
  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苦苦,以人而言,是痛苦的感受,如:生、老、病、死等。有些没有直接痛苦的感受,而是由贪、嗔、无明,颠倒执著的恶见,或认为「我」是常、一、自主的邪见,这一切俱生我执的颠倒执,皆是痛苦因。好比在断崖边,虽然暂时离开三恶道的痛苦。但是具有痛苦的因,所以很容易堕入断崖。何谓坏苦?是指有漏的快乐感受,即由烦恼产生的快乐感受。四禅天的天神,没有苦苦、坏苦,但还是有行苦。
  行苦,乃业与烦恼之性相,随他转之体性,一一刹那自然坏灭之性相,周遍一切众生。
  随他转之体性,是由烦恼及业所控制,在每一刹那,无自主、无止境的坏灭。由无常可以了解,我们是痛苦,由苦了解「无我」。因为每一刹那转换,所以不是常法,因为由烦恼及业控制,所以没有自主的能力,因此「我」不是常、一、自主。
  以是,所有众生,皆住苦火焰燃中。见已,作意思维,如我不欲苦,所有他人亦皆同。呜呼!疼爱我之此等痛苦有情,如何由彼痛苦脱离出?谓知己受苦般,亦可以欲离彼之行相,以彼悲心,住三摩地,或一切威仪中;当于一切时,于诸有情修习之。如云,最初唯于众亲友,由见所受诸种苦,故当修持之。
  当我们观修悲心住三摩地时,如果因为时间,及坐姿觉得有点累,可以出定。出定后,可以靠念咒的力量,让悲心保持住,自己和他人都想离苦得乐,我们有权力,也有能力离苦得乐,以这样思维,观想自己和他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