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套牢      更新:2021-02-19 06:19      字数:4905
  痔厥馓跫椿袢【米试春推渌髦掷妫佣纬梢桓觥白岳拧薄1热绲庇腥艘圆普康墓赜诟鞯亍安坏媒亓簟⑴灿没虻挚叟┮邓霸智讣趺庾式稹币约啊暗胤礁骷恫普繁W钭ㄓ谩钡拿魑墓娑ㄎ谰荩室烧獯卫伎几飨缯蛴眉踉挚睢暗侄ァ迸┮邓笆欠窈戏ㄊ保伎枷夭普志殖の核姘驳幕卮鹁脱约蛞怅啵俺凭洌骸暗挚酆偷侄ナ橇礁龈拍睢薄U庋馐退淙恢挥幸蛔种睿蠊从刑烊乐穑翰普恳蟆笆茉峙┟裎孟钭式鹱钪帐芤嬲摺保伎枷嘏┟袢次弈蔚胤⑾郑骸暗钡叵缯蛘攀亲畲蟮氖芤嬲摺!?br />
  “软政权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在“软政权”的状态下,政府公务人员在谋取个人利益时,都是以破坏国家法规和政府自己颁布的政令为前提的。而政府信用的破产,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的破产,更为严重的是,一旦遇到什么风浪,政府将发现自己缺乏号令人民的道德权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基层政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迅速推进。因为普通民众直接面对的就是基层政权,他们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对基层政权的观察获得的。兰考县这次发生的用“救命款”“抵顶”农业税事件,为基层政权的“软政权化”提供了一完整的“麻雀”,值得我们认真“解剖”。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王家卫:永恒不变会不会很闷?
  南方周末   2004…09…29 14:54:41
  王家卫虚构了一个叫做“2046”的未来地方,主角去那里就是为了离开那里
  □陈汉泽
  这种题材我们拍了十多年,积累了相当经验,估计以我们的能力,即使想在近几年突破也不大可能。所以我们想借《2046》来个总结,然后开始尝试其他。
  ———王家卫
  9月20日,《2046》全球首映式在上海举行。9月25日,《2046》又在北京举办了大型公映会。王家卫的影片从未在中国内地如此大张旗鼓地推广,王家卫也从未在媒体和观众面前显得如此活跃。
  除木村拓哉和正在美国的章子怡、巩俐之外,王家卫带着他的豪华班底———梁朝伟、张曼玉、王菲、张震、刘嘉玲、董洁“倾巢”出动,以至于首映式的女主持将之形容为“以王家卫为核心的2046”。
  就像《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起源于同一个剧本大纲一样,《花样年华》和《2046》这两个“背靠背”的故事最初源于1997年王家卫一个名为《北京之夏》的原始创作。尝试过送审报批,并且在北京拍摄一段时间之后,《北京之夏》却申请不到拍摄许可。由于负责独立监制的泽东公司是依靠卖“片花”来投入电影实质运作,对于泽东而言,《北京之夏》放弃,就意味着必须给片商另一部电影交待。而原本《北京之夏》剧本中原有主角每天买云吞面吃的细节,王家卫将之放大,从而衍生出1999年的《花样年华》乃至如今《2046》的未来架构。
  这张海报是夭折的《北京之夏》拍摄计划仅存的两项成果之一,另一项成果是:主角每天买云吞面的细节被放大衍生为《花样年华》和《2046》两部影片。
  今年5月,经过5年的拍摄制作,《2046》终于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部分观众已经将这部电影视为王家卫对过往创作的回顾与总结,在9月19日《2046》举行的全球首映记者会上,王家卫在黑云压阵的国际媒体前也坦承了这一点。“这种题材我们拍了十多年,积累了相当经验,估计以我们的能力,即使想在近几年突破也不大可能。所以我们想借《2046》来个总结,然后开始尝试其他。”
  在9月初的威尼斯电影节上,王家卫与安东尼奥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联合执导的短片集《爱神》首次公映。在王家卫负责的名为“手”的那部分中,舒缓艳丽的旗袍再一次成了主角。这让不少人担心王家卫的创作团队会身陷上世纪60年代情绪无法自拔。幸好王家卫说他仍然愿意改变,因为“追求改变是每一个人的要求”。
  但这种“改变”大概不包括拍摄技巧。慢镜头般拖曳的画面、影片中的旁白已经与墨镜一起成为王家卫的招牌。《2046》不但有旁白,而且一开场就来上了一大段。王家卫喜欢让摄影机在拍摄主要人物时,把速度放慢下来,演员也以慢速表演,而背景人群则以常速行动,用这种差异来体现人群与角色间的疏离。《2046》中的未来场景则再次让观众温习了“王家卫式慢镜加印”,王家卫这样解释在未来列车上演员们的表演:“在幻想部分,演员们在2046年都是机器人,在拍摄时我把摄影机速度放慢1倍,要求演员每个动作必须放慢2倍,有机械感。”张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慢2倍速流泪是让他最痛苦的部分。
  对于这个被影评人议论、同行借鉴最多的技巧,王家卫式的解答却是“这么拍是因为胶片不够”。
  王家卫一向与传媒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但为了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他却在上海和北京频频出镜。也许同样是由于对《2046》的紧张,王家卫也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对传媒评价的重视。新浪网为《2046》建立了专题,首映之后,专题中出现了一些批评《2046》的言论。9月21日,该网站的编辑就得到机会,与没戴墨镜的王家卫当面讨论作品。
  当王家卫在我对面坐下时,我意识到自己正面对一个“对时间敏感到任何一根毛孔都会随之颤动”的创作者,于是我的提问也就按照他生命中一个个精准的刻度来进行。
  1988:《旺角卡门》
  “拍《旺角卡门》之前,我在邓光荣的影之杰公司当编剧。他(邓光荣)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做导演,我说好,于是就拍了《旺角卡门》。”
  记者:为什么在1988年,忽然会有一笔投资会让你从编剧直接当上导演?
  王家卫:拍《旺角卡门》之前,我在邓光荣的影之杰公司当编剧,那也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公司。有一天他(邓光荣)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做导演,我说好,于是就拍了《旺角卡门》。
  1988年正好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新浪潮(指以徐克、许鞍华、方育言等人为首的香港新浪潮电影风潮)过去了。从《英雄本色》开始,忽然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等地区涌来无数的钱,要求拍摄江湖片。(只要)你说需要拍戏,就会有投资,市场需要很多很多的电影。
  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时候很多新的导演出现,只要你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他们就会投资去拍。
  记者:《旺角卡门》在今天看来,似乎是王家卫作品中惟一具有完整叙事的作品。
  王家卫:《旺角卡门》之前,我和导演谭家明曾经合作很长时期,他当导演,我当编剧。《英雄本色》出来以后,我们在想怎么样把所谓的“英雄”重新定义一下,我们设想出两个小混混在十几岁、二十岁、三十岁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梗概,后来谭家明拍的《最后的胜利》其实是最后一部,两个混混都成长了: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是他拍完最后这部之后就没有机会再拍了,因为那个时候市场需要“英雄”,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反英雄”。
  等到我有机会当导演的时候,我就把第二个故事重新拿出来拍,这就是《旺角卡门》。
  记者:《旺角卡门》和后来的作品相比风格差别非常明显,叙事完整。这是因为你作为新人导演对于影片整体格局缺乏控制,还是个人的风格正在逐渐形成?
  王家卫:我不会说《旺角卡门》跟我其他的电影有什么不同,我会说在那个时间里我能拍的就是那个样子。如果你今天让我去拍,那肯定会不同,但是要我跳回十几年前去拍,我想肯定还会那个样子。
  记者:你有自己演变的过程。
  王家卫:对。
  记者:从刘德华、张曼玉出演《旺角卡门》开始,你的电影就是明星云集,到《重庆森林》又开始起用金城武等台湾新人,使用明星是否是票房方面的要求?
  王家卫:不是的,我从小看电影就希望看到明星,电影没有明星就不好看,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每当我开始构思一个电影的时候,我会根据梁朝伟、张曼玉他们的样子去想每一段情节。
  我的电影里没有临时演员,他们表演一定要到位。化妆不能说这是主要角色,那是次要角色,所以次要角色可以马虎。还有,我喜欢用一些真实的人,比如剧组中负责服装、道具的人,他们也扮演片中的角色,来和影片中明星的身份对撞,这个非常有意思。
  1991:《阿飞正传》
  “我们第一天开工,我跟他们说这个电影是有旁白的,所有人就昏倒了。”
  记者:从《阿飞正传》开始,旁观者觉得你的电影是真正开始进入个人化创作。
  王家卫:《旺角卡门》很成功,让很多人问我下一部是什么。我就说一直很想拍一个六七十年代故事,讲几个人共同成长。上一部的背景放在1960年,下一部的背景就放在1966年。
  香港那时候很多电影都是配音,而我一直不相信配音,我觉得一配音电影就不好看了。拍《阿飞正传》我就要求同期录音,那个时候基本没有(同期录音)这回事,连收音设备都是从电台借来的。因为没有先例,电影出来大家就说,哇,这是怎么一回事,电影怎么会这样。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想做到最精致为止。
  所以很多事情我想是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阿飞正传》要是放在今天就对了,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看到那样的阵容,用了那么大的“卡士”(梁朝伟、张曼玉、刘德华、张学友、刘嘉玲)基本上会想是一个江湖片。
  记者:《阿飞》第一集结尾,梁朝伟穿好西装后就再也没机会出现了。
  王家卫:对,《阿飞正传》第一部商业上不成功,投资商就不敢拍第二集。
  我们第一天开工,我跟他们说这个电影是有旁白的,所有人就昏倒了。那个时候有旁白的电影是三大禁忌之一,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只要有,别人就说你是闷片。
  记者:徐克做过。
  王家卫:徐克的《蝶变》旁白很简单,讲几几年几月几号,这个人去做什么,《阿飞正传》大段内心独白让观众很纳闷,问“这是什么”。
  记者:《阿飞正传》票房不好,在当时有“票房毒药”的称号,你又退回去做《猛鬼学堂》的编剧,在这种情况下,1993年怎样再找到资金投拍《东邪西毒》?
  王家卫:《阿飞正传》也让我面临压力,香港是以票房论英雄,一部这么大“卡士”的电影不卖钱,他们会感觉这个导演很危险。我要做其他电影,投资商就觉得我们给你故事,我们要求你怎么去拍才可以。可我不相信这一套,我不相信电影只有一个拍法。
  还有最主要就是那个时代的制片人都很懒,什么东西好卖,我们就赶快照抄一个收钱,但是电影不该只有一个类型。还好我们赶在了“王晶时代”,你自己做电影也可以,只要你有故事,有演员。我们就开始尝试这样去做,自己做监制,找演员,拿一个故事卖给制片人,然后做自己想做的电影。
  好像是从《重庆森林》开始,它去卖埠时我们就说这部戏有林青霞、金城武,是警匪片,还有动作镜头。那时要卖埠没动作不行。而《东邪西毒》是紧接在《东方不败》之后,当时警匪片已经没落了,我们就说这是古装武侠片,还有金庸的小说。
  记者:这种“曲线救国”会否让片商觉得受骗?
  王家卫:片商都不是笨人,第一次他可能会说受骗了,但后来他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有时候一些事情是他们估计不到的,一开始《重庆森林》到韩国,他们以为肯定会亏,结果却大卖。而且我和很多地区的发行片商都变成朋友,那段时间基本那些地区就是那几个人。后来慢慢地多开一些市场,我拍戏的压力就不会太大,还有就是片商也知道了你在做什么。
  1993…1994:《东邪西毒》
  对我来说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噩梦就是,某天醒来我发现自己拍了一部很烂的戏。
  记者:刚才你提到了王晶。王家卫和王晶代表着香港电影的两极。从《阿飞正传》开始,你的很多作品在香港其他导演的电影里都有迅速反映,有“Days of being wild”(《阿飞正传》)就有“Days of being dumping”(《阿飞与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