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9
  我在过去也有个朋友,也是听众,年岁很大,大概大我二十岁的样子,他是个高级军官,退休之后学佛。告诉我一桩事情,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他自身亲身遭遇到的。抗战期间,他地位已经很高,好像那时候是少将,带著军队在江西驻防,抗战期间。他们住的地方不远有个道观,他也很好奇,常常去访问这个老道。老道有一次告诉他,叫他要搬家,他说你们住的这个地方地势低洼,三天之后会涨水,会淹到你那个地方。他听了半信半疑,为什么?没有丝毫迹象像是要下雨、涨水,没有这个迹象。但是那老道说的话也很值得他警惕。到了第二天,他就派人去看看老道,因为老道住的那个地方也是个低洼地方。老道搬了,他就吩咐人,老道搬了,我们也要搬,搬高一点地方去住。结果到第二天果然涨水,洪水暴发,真的涨。所以他对这个老道有好感,也很尊重他,老道有先知,有什么事情他预先知道。他说有一次,他告诉他,他说他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东方距离很遥远,海上有战争,战争爆发,打得很激烈。他是个高级军官,他马上回去查这个讯息,查不到。说老道怎么会看到这种事情?他讲的方位、距离,找不到。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偷袭珍珠港,跟他讲的方位、距离完全一样,证明是真的。这个事情没有爆发,在三个月之前他怎么会看到?所以他讲,这个东西,神通不是假的,是真的。所讲的方位跟距离非常正确,是个很激烈的战争。
  他告诉我,老道有神通,很多事情他都预先晓得。这是什么?佛经上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心清净,他的妄念少,他就有这个能力。实际上这很小的定功,天眼、天耳。如果再深一级证到二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他又恢复了两种,他心、宿命,那这两种很厉害。宿命是什么?知道自己过去生,过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阿罗汉知道五百世,那我们想在二果没有阿罗汉那么大,至少应该是五十世之前应该知道,五十世大概就应该有两千年了。五十世,那个生生世世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他心通是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这桩事情,我从一个老法师跟我讲到金山活佛,这个人也是在抗战期间,好像抗战还没有结束他就往生了。抗战期间他在,江苏金山寺的一位法师,他的法名叫妙善,他一生的行谊很像《济公传》上讲的济公,有他心通,别人心里想著什么他都知道,所以确确实实。那我们看到这个妙善法师,他的禅定功夫如果不是在三果,至少是在二果。三果就有变化了,就像此地这个象王菩萨一样,他就能变化,神足飞行。四果是有漏尽通,漏尽通用《华严经》来讲,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没有了,这个执著是烦恼,见思烦恼,烦恼断尽了。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了,这能超越六道轮回,三果还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但是这个定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不一样。出世间定是真放下了,世间定是用定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没断,不起作用。如果不控制,不控制讲出定,出定就是不能控制,他习气起现行,这是世间禅定。真的把它断了,这出世间禅定。这是修定不相同地方,那效果当然也不一样。出世间禅定一定是依世间禅定为基础,开始修的时候先修控制,制心一处,先修这个。那你真的要想成就,一定要放下。放下怎么学?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这里头层次有浅深差别不同,一定要真干。
  所以我们常常劝勉同学,学普贤菩萨的恒顺、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是看到众生所做不如法,能够心平气和,能够不计较,没有批评,随顺他。看到别人做得好,好事,随喜,随喜要帮助,尽心尽力帮助他,这随喜;我们没有能力帮助,欢喜赞叹也是随喜。赞叹,帮他宣传,希望有力量的人帮助他,这叫随喜功德。这个十愿,这两愿好,这两愿真的成就我们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菩萨,菩萨都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叫方便智。看到畜生修行能够生天,都有这种能力,神变的能力,哪有菩萨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萨定用自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五三卷)  2007/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5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我们从大喻第九段看起,第九段有两首偈,「修罗大身喻,喻法界身云德,同於上文,主伴严丽」。我们先看经文:
  【如阿修罗变化身。蹈金刚际海中立。海水至深仅其半。首共须弥正齐等。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现此大神通。况伏魔怨照世灯。而无自在威神力。】
  这两首偈是以阿修罗变化大身,来比喻菩萨的法身德。这个公案,佛在经上不止说过一次,查经比较麻烦,大乘经典太丰富,古人将这些大经大论的典故编了一部类书,像辞典一样,它分为一百类,里面就有阿修罗。你看到之后,它引用哪些经论你都能看到,这部书叫《法苑珠林》。在过去一般读书人都喜欢看这部书。这书里面佛讲经说法讲了不少故事,统统都收在这里面,文人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佛家的典故,他就参考这部书。另外还有一部类似的,叫《经律异相》,经、律里面一些典故。《经律异相》、《法苑珠林》这两部分量都很大,《经律异相》有五十卷,《法苑珠林》有一百卷。
  阿修罗现大身,这个大身确实很不可思议。足『蹈金刚际海中立』,金刚际是大铁围山,就是娑婆世界的边界,现这么大的身,他站在海当中;海很深这大家都知道,站在海当中。『海水至深仅其半』,大概他站在海水里,海水最深的地方也只到阿修罗的腰,你就知道阿修罗身多大。他站在那个地方,头竖起来跟须弥山一样高。这个讲法,我们知道世尊是用比喻来说的,不是跟我们讲太空物理,讲太空物理须弥山是另一种说法。这里是说比喻,这个比喻确实是讲的我们居住的地球,假设有这么个大的人身站在海当中,他的头顶有多高?大概我们这个地球上,最高的高山是喜马拉雅山,他的头顶跟喜马拉雅山等齐,脚站在海底。这样算起来这个身相至少有一万公尺以上,还不止,像我们飞机飞在一万公尺,看到这海底下,阿修罗可以现这样大的身相。金刚际就是铁围山,大铁围山,有没有界限?是不是真正有个大铁围山在这个宇宙当中做我们的边界?我相信很多人都说没有。那你要问我,我也说不可能,也说没有。古大德跟我们讲这个事情,金刚是比喻,比喻坚固不容易破坏。在大乘教里面,佛用它来比喻般若智慧,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不是修来的。而且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人人都有,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平等的,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个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知道。真正是一般宗教里面用的形容的话,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佛法里头这不是形容,这是事实,只要你明心见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统统恢复。
  佛教化众生的目标,也就是希望你自己亲证自性本自具足,你要去亲证,你才能得到受用。这个受用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那我们现在迷失了,一念不觉,这就迷了。一念不觉,叫它做根本无明,也叫它做无始无明,这都很不容易破的。所以金刚有时候也把它形容无始无明,很难破!想尽方法都破不了。你去读经,你把《大藏经》念得透熟,能够背得透熟,能不能破无始无明?给诸位说,不能。你修禅定也不能,修什么法子都没有办法破无明。无明不是真的,它是个错误的、虚幻的相似相续的现象。佛告诉我们,一念能破。《弥陀经》上教给我们「一心不乱」,你几时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就叫成佛。所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叫理一心,这个境界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相等的,教下称之为大开圆解,都是讲的得一心。一心没妄念、没有念头,才叫一心,有念就二心!这个念头不管你是什么正念、邪念、妄念,那都不管,只要有念就不行,有念就是不觉,有念就是迷。古大德说得好,「迷唯一念,觉止一心」,一心就觉了,一念就迷了。我们六道凡夫的情况怎样?一个念头迷,接著又迷,念念都迷,愈迷愈深,这是六道凡夫。六道轮回的根源就是这个样子。
  只要得一心,无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径、方法无量无边,统统都是修定,统统都是教你放下的,这是个共同的目标方向。这是不是佛法?能见性就叫佛法,不能见性还是世间法。世间众生有修禅定,佛经上讲四禅八定,这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为什么?虽修定,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没放下,他不知道放下,可是有定功,他自然能够把分别执著控制住、伏住。伏住暂时不起作用,自性里面的智慧能力会透出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此地讲的现大神通,他能现这么大的身相。如果要是懂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就叫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的界别就在此地。你知不知道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是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知道真肯放下,那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如果不知道,不能放下,纵然修四禅八定也不是佛法,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道,你就像经上所说的外道。外道修禅定,也修种种法门,他的果报能到四禅天,能到四空天,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那怎么修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学放下,这叫真学佛。根性利的人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这种人叫上上根人,很希有,不是没有。在中国这两千年来,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无论是出家的高僧、在家的大德,学禅的、学密的、学教的、学净土的,真正成就的人不少。我们从《高僧传》里面看到,从《居士传》里面看到,从《传灯录》里面看到,有几千人。如果要把净土往生的人都算进去,那个数字就太可观。净土宗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圆满成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净土的殊胜就在伏烦恼就能往生,所以这个功夫不可以轻视。我烦恼没有断,我能伏得住叫它不起作用,这点功夫在其他法门里面,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不行,没什么大用处,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净土宗有用处,叫什么?叫带业往生。可是你要真的佛号念得有力,叫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你烦恼起现行的时候阿弥陀佛,烦恼就消了,这叫功夫得力。所以功夫得不得力你自己清楚,别人也清楚。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自然会生起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叫七情。这个七情是烦恼,欢喜是烦恼,发脾气是烦恼,悲哀是烦恼,忧虑也是烦恼,欲望也是烦恼,你喜欢是烦恼、讨厌的也是烦恼,你总是这情绪时时刻刻起现行。这念头才一动,要现行了,你觉悟了。这就是古大德常讲「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这是自然的,你是凡夫,无量劫来的习气怎么会不起现行?不起现行,那你就是菩萨;你不是菩萨,肯定起现行。才起现行,这第一念起现行,动了,动念头了,第二念怎么样?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譬如我们不高兴发脾气了,正想发作的时候,知道了,阿弥陀佛,把那个瞋恨念头压下去,这叫功夫成片,你念佛功夫得力。有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随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生死自在,我想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就去得了。为什么?一念、一心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这个一心,烦恼并没有断,但是这句阿弥陀佛真的把烦恼控制住,起作用了,跟阿弥陀佛就通了。你这一念想往生,阿弥陀佛真的现前,他来接引你。
  要知道,我们这里讲「法界身云德」,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念相应他就现形。就好像我们现在网路、电视一样,我们知道网路、电视电磁波播出去,整个地球哪个地方都有,你只要有电视机频道一按对了,现相就出现了。这现相从哪里来?不是从那里跑到这儿来,这里跑到这里,不是的。《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当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