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0
  霉ΓΨ虿坏轿唬Ψ蛘嬲轿皇嵌膊欢钦娴慕屑啪病5降紫抡庖徽挛颐蔷脱У搅恕K裕辶勾笫οM颐牵恋秸舛尉闹螅赶P男ぃ以噶羯瘛梗M颐怯眯模诖说鼐褪巧钌畹娜は颉N颐怯行蚁喾辏M阋粢猓羯窬褪橇粢猓隳芄蝗と搿U飧鍪虑椴皇乔笕耍笕撕苣眩飧鍪虑榍笞约海笞约壕筒荒选O旅嬲馐堑诙危舛卫锿芬还灿兴亩尉模懊媸歉诚喽宰栽冢诙斡小噶贪耄端淼米栽凇埂N颐前颜舛尉南饶钜槐椋?br />
  【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老年身中入正定。善女身中从定出。善女身中入正定。善男身中从定出。善男身中入正定。比丘尼身从定出。比丘尼身入正定。比丘身中从定出。比丘身中入正定。学无学身从定出。学无学身入正定。辟支佛身从定出。辟支佛身入正定。现如来身从定出。於如来身入正定。诸天身中从定出。诸天身中入正定。大龙身中从定出。大龙身中入正定。夜叉身中从定出。夜叉身中入正定。鬼神身中从定出。】
  这个六首半说的是从他身,我们先就经文大意来说明,然后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童子身中入正定』,这是讲一个人,中国讲童子,没有满二十岁的都叫童子,二十岁才叫成人。在中国古礼,男子二十岁戴帽子,行冠礼,这帽子一戴就说明你是大人了,不能把你当小孩看待,对你要尊重,戴冠礼;女子十六岁,十六岁梳头,成年了。女子十六岁之前,男子二十岁之前,叫童男、童女。「入正定」就是得正受,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点,不说妄想,只讲分别执著,因为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菩萨;没有妄想那是佛,那就很高了,我们做不到。我们今天只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降温,天天能放下一些,我们的功夫就有显著的进步。要知道佛家常讲烦恼,分别执著就是烦恼,所以分别执著轻一分,你的智慧就长一分。要知道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障碍去掉一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就透一分,那不是修成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才晓得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除障碍而已。这个除障碍的事情,什么人都帮不上忙,迷是你自己迷的,现在把迷解开还是要靠你自己,所谓解铃还是系铃人。佛菩萨对我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这些事情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所以佛菩萨对我们是增上缘,老师能帮得上忙的。老师不能把你烦恼断掉,这做不到的,这一定要自己觉悟、自己放下,绝对不是佛菩萨不慈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确实我们在童子身中就做功夫了,分别执著轻了。壮年时,『壮年身中从定出』,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上用得上,确实是在壮年。不但在壮年,底下一句说得更好,『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锲而不舍。所以像这样的大乘经希有难逢,为什么?《华严》是佛法里面的精华,无比的殊胜。古大德为我们介绍,说《华严》是经中之王、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根本法轮。像一棵树一样,《华严》是根,《华严》是本,其他所有这些经论就像这棵大树的树干、树枝、树叶,《华严》是根本,所以称经中之王,希有难逢。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无论什么人听这个经,没有不得利益的,而且都是无比殊胜的利益。听了怎么样?不相信、不喜欢,也得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他阿赖耶识里种了《华严》的种子,这太希有了。没有善根的,听了几句、听个几次,善根种下去了。业障很重,常常在听,我们听了几百堂课、几千堂课,你就晓得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它会产生力量。力量是什么?对它信了,相信。最初不相信,试试看、听听看,听多了慢慢相信,这就增长。信解行证,从相信之后,慢慢明白了,这个不容易。
  一般同修说实在的话,他只能从善根到信,相信,理解不容易。当然理解也有浅深不同,真正的理解很难,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学佛就是没有寂,就是心不清净。说这个大家不好懂,我们说得粗一点,粗浅一点,心不恭敬,这个容易懂。恭敬与清净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心清净,真诚恭敬心起来了;心不清净,你想学,那个恭敬学不到,假的,不是真的,一定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真诚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在上课、法师在讲经,听众很多、学生很多,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诚敬心不相同。如果没有诚敬,对老师怀疑、对老师瞧不起,那他什么利益都得不到。只可以说得到一个什么?阿赖耶识里种了《华严》种子,他只得到这个。他对《华严经》的信仰都没有,他怎么能理解?这个话是真的。
  真的有人听经听了几十年都听不懂,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听经入不进去,听不进去。不但是佛法,连世间法都要从恭敬心去求。你说古时候做木匠,你是学徒,你对师傅有真诚恭敬心,师傅的手艺你全学到;如果你对师傅,觉得师傅也没有什么,你就什么都学不到。你跟他的时间再长,天天在实习,你的手艺总是赶不上他,你就晓得真诚多重要。世出世法里头头一个就是讲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什么?除自己之外全是诸佛。人是诸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没有说一切人本来是佛,没有这个说法,说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太大了,包括什么?包括植物、包括矿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一切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恭敬,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不会等到来生。
  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想想,惠能大师为什么他一生成佛?我们在《坛经》从头到尾细细去看,惠能大师这个人,没有遇到五祖之前,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一切恭敬?他是这样的,谦虚、卑下,处处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观察得出这个人真诚、老实,所以他有成就。不老实不行!我们念佛,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老实念佛。李老师从前常常讲,我们念佛人所以不成就,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不老实。不老实是什么?没有恭敬心。你学习成就有多少,跟你的真诚恭敬完全成正比例,我们真正要把东西学好就在这一点。老师看学生没有别的,就看这个。果然有真诚、有恭敬,你能遇到贵人,佛法讲你会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帮助你的人多!
  所以,从前古老的教育,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中心理念,就是教小孩从小要做老实人,这是他一生将来成就的基础,根本的因素,从小培养这个。不自欺、不欺人,无论在世法、佛法,他肯定有成就。他有什么样的成就,那就是佛法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到真善知识,没有不认真教导的,一个善知识遇到真正想学的人,要不教他,那都对不起他,这是罪过。如果遇到这个人心不真诚,可以不教他,为什么?你要教他,浪费了精神、浪费了时间,他学不到。也就是说诚敬他能吸收,你教他多少他完全吸收过去;没有诚敬,你教他就耳边风,他不能吸收。他听进去了,听些什么?听了一些皮毛常识,不得受用,就是说不能改变他的习气。中国古人读书目的所谓是「读书要在变化气质」,读书最重要的是变化气质。不能变化气质,他记忆的记性很好,他记得很多,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他的毛病习气改不掉,那就没用。那所学到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全是世间法,依旧是轮回心来学佛法,轮回心学《华严》,还是轮回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所以最重要的关键,你用的是什么心?大乘法里面你看佛时时处处都在提醒我们,教我们要用菩提心。常常讲要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清净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来学习,哪有不成就的!学习要用这个心,日常生活也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这个心。不能说我学佛我用菩提心,我在其他地方可以用轮回心,没有这个道理。一心无二用,真诚,那就是真诚,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诚,一味真诚。所以他能起感应道交,能感动人、能感动天地鬼神、能感动一切万物。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诚则灵」,这个灵是讲感应,所以又说「不诚无物」。
  我们天天不断在学,逐渐的明白了,这是什么?这是渐修。学了几十年,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成熟,有悟处了,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从这个经教里面展开经卷,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放下经卷,面对著生活,面对著一切境界,我所学的统统用上了。原来佛告诉我们的就是日常生活,没有离开根跟境,没有离开。根境是总说,这个地方都离不开根境,真得受用,真得自在,这就没有白学。方东美先生早年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体会到,你就得到了。我们体会的受用不深,那是什么?我们的真诚不够,有那么一、二分,这不够。我们要是把真诚,满分是一百分,我们今天有几分?有个二、三分比没有好。希望从二、三分再不断的向上提升,能够提升到二、三十分就得受用,法喜就往外透,那时候你的学习欲罢不能。学是经教,习是生活,就是说你所学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起作用,这才有乐趣。如果所学非所用,那有什么乐趣?我们现在讲,学习的兴趣提不起来,在佛法里面讲你没有尝到法味,《华严》的味道你没有尝到,你尝到才法喜充满。我们的学习随著时间、随著年龄在增长,愈学愈得受用。
  经文是这么样排列的,是有先后,应用上没有先后,这个诸位要知道,它活的,它不是死的。『老年身中入正定,善女身中从定出』,就是不定,他才能从别人身上起作用。寂跟用,入定是寂,出定是起作用,起的是什么作用?我们用儒家东西来讲,诸位好懂。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寂静心?寂得不到,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是因为你烦恼习气太重。这个地方所讲的寂,就像《大学》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至诚心真诚到极处,那是寂。至诚心前面有两桩事情你要做,你才能把心做到至诚,前面是什么?「格物,致知」,这诚意。那你就晓得,我们的真诚透不出来是有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在佛法讲,你有烦恼障、所知障。儒懂得了,这是佛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老祖宗说的。格物就是破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没有了,你的诚意现出来了,诚意是真诚心。诚意就是此地寂的意思,寂比诚意还要深,那是真诚到极处,这是寂。我们今天要做的功夫,欲望太多,你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都是属於欲这个东西,要把它革除。格物的格字是革除,你要把这个东西放下,把这个东西丢掉。所以自私自利的念头要轻,名利的心要轻,贪图物质享受,这些烦恼、贪瞋痴慢总是一年比一年少。多亲近圣人,圣人不在了,圣人的经典就是圣人,读圣贤书就是亲近圣人,向他学习。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读圣贤书的,他用什么态度?他用批评的态度:圣人书不错,里面有些东西可以学的,还有些东西那是糟粕,那个没有用处的。这什么心态?对圣人恭敬一点都没有。他没有恭敬心,圣人好的东西他也学不到,他认为那些坏的东西,可能是最好的东西,不识货。所以我们读书,我是从小有个看法,圣人这些东西能够流传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多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如果它是不适用的话、是糟粕的话,早就把它去掉了,谁还把它流传下来?没这个道理。要知道古时候印刷术很困难,不像现在,所以留的东西全是精华,不是最精彩的东西统统都淘汰掉。为什么?印刷术是宋朝时候发明的,宋朝以前是手写、手抄的。你想想看你死了之后,后人来学你东西,不是最好的东西他不要,精华的抄出来,其他的我都不要了。你看挑剔又挑剔,挑了几千年,这变成最精彩的东西。经过历史的考验,五千年的考验,你怎么能批评它是糟粕?这是毫无恭敬心。毫无恭敬心,印光大师讲,就是他在你面前来教你,你也不会开悟,你也得不到东西。佛经不例外,佛经完全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可是中国人还是挑剔又挑剔,为什么?分量太多。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