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缘圆      更新:2024-03-30 10:47      字数:4847
  杨氏笑着应下,收了钱,便提上小木桶,带着初五姐妹三人出了小巷子。
  出得巷子,杨氏摸摸身前兜里的一百个钱,很是高兴。她没想到几斤水沟里常见的泥鳅就买了这么多钱,着实有些惊喜。初五、迎春和立夏都是很高兴的,她们都去抓泥鳅了,这些钱也是她们挣来的,小小年纪的孩子觉得自己给家里做了有用的事,又是得意又是自豪。
  初五高兴也多了一样,她想着乡下人的池塘里多是不养泥鳅和黄鳝的,她可以考虑养这两样来赚钱。泥鳅和黄鳝营养又不贵,老人孩子都是能吃的。只是现在需要钱,养泥鳅和黄鳝也只能等过了冬开春时候再提了。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回去的时候多摸些泥鳅,等下次再来卖给温家。
  杨氏领着她们,左拐右拐的出了巷子。天色现在已经大亮,应该是上午八点左右。街上摊贩都摆好了摊子,也有像她们一样路远的早早来赶集了,街上此时也热闹。
  杨氏带着她们选了个路边的粥粉摊子坐下,“老板来三碗豆浆,再要三个包子。”杨氏坐下向那在摊后忙碌的老板娘道,便又转头问了问初五几个,道:“包子你们要什么馅儿的?”
  “我要肉馅儿的!”迎春第一个报了出来。
  “我也是我也是!”立夏也跟着喊道。
  “娘,我不饿,不吃包子了,豆浆也不用的。我就跟立夏一起喝,她一个人喝不完,娘你饿了就吃吧。”初五知道她娘是见她们姐妹几个辛苦赚了钱,要犒劳她们呢。不然她们是带了煮红薯出来的,也不会来这里花那些钱吃包子喝豆浆。
  “老板娘,包子要三个肉馅的。好不容易来一回镇上,吃个包子也没什么的,何况你们刚还挣了钱的。”杨氏跟老板娘说了一声,便又转头来对初五说道。
  初五知道拗不过她娘,也就不再推辞,坐着等包子端上来。
  没一会儿老板娘就用一个托盘把她们这一桌点的东西都端过来了。三个大人巴掌大的白白胖胖的软乎乎的肉包子,三碗淡奶黄色的豆浆,都冒着热气。大冬天的能吃上一个热包子喝上一口热豆浆,对如今的初五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包子刚上桌,迎春和立夏便一人抓了一个,也不顾包子刚出锅热着呢。立夏还小,拿上手便咬了一大口,里面的肉汤把她烫了个正着,她张开了嘴呼呼的换着气,却舍不得把包子吐出来,一桌子人见她那滑稽的模样都笑了。
  因为是早饭时间,有不少人来喝粥吃包子的,见了立夏这模样都觉好笑。只立夏毕竟小,不懂事,别人笑她她也不管,只顾着手里的肉包子。
  迎春拿了肉包子倒没急着吃,而是把包子掰了两瓣,递了一半给杨氏,“娘,你也吃。”
  杨氏很欣慰,五岁的二女儿也懂事了,不但帮助家里看满福,还会跟着初五一起出去摸泥鳅,换钱给家里了。
  那边吃了两口包子的立夏见了姐姐这样,便也把咬了两口的肉包子往杨氏面前递,“娘,也吃我的包子。”
  初五接了迎春递出的半个肉包子,把碗里最后的一个肉包拿了塞到杨氏手上,道:“娘,我跟迎春吃一个,你把这个吃了吧。”她们几个出来的时候是吃过了的,这会儿并不会饿,只不过是杨氏想让她们解解馋,暖暖身子,并犒劳她们辛苦抓泥鳅,才带了她们来吃包子喝豆浆的。
  “嗯,我和姐姐吃一个,娘你吃那个吧。”迎春真的是懂事了,懂得心疼娘亲了。
  “嗯嗯,娘也吃我的,也吃我这个!”立夏见两个姐姐就吃一个包子,虽然她舍不得,但给娘亲吃她也是很愿意的,伸了她的包子到她娘面前道。
  杨氏看着三个懂事的女儿,很欣慰。她当年生了三胎都还是女孩子,家里情况也不好,那时候她婆婆就想把迎春和立夏两个孩子送人,她不愿意,顶着婆婆的白眼和责骂才把迎春和立夏给留了下来。这会儿她看着这两个懂事的女儿,很是高兴她没有让步,把她两送了人。
  最后杨氏掰了包子,把里面的肉馅捏了出来,侧着身一点点喂给了身后的满福。初五和迎春分吃了一个包子,又把那碗豆浆给喝了。
  三碗豆浆老板娘算了一文半的钱,跟三个包子一起刚好三文钱。杨氏付过帐便带着初五三姐妹去了绣坊。
  ☆、第23章 佃户(二十三)
  她们去的荣兰绣坊,是镇上唯一的一家绣坊。大户点的人家基本都有针线上的人,她们的东西也很少有用到绣坊绣娘的时候,所以荣兰绣坊大多做的都是些散活,今天东家一个帕子明天西家一张裙幅的。
  但着荣兰绣坊里有两个手艺不错的绣娘,倒是给绣坊招了不少生意,那些个大户人家针线上要求得精细些的也有给了绣坊做的。
  荣兰绣坊前头是铺子,后院里就是绣娘们上工的地方。杨氏一行到绣坊的时候,绣坊已经开了门,里面荣兰坊掌柜的严氏正在指挥了伙计把柜台和绣品上的灰尘打扫干净呢。
  “这位嫂子要些什么?”严氏见了杨氏等人进来,热情的招呼道。
  严氏是个年轻的媳妇,穿着绣青竹缎子石榴裙,一张略有些胖的鹅蛋脸。挽着简单的螺髻,簪了一根梅花银簪子,看这模样只会比杨氏年轻个两三岁。
  “我。。。。。。。我是听说这里有绣活外放,便来看看。”杨氏以前没接过绣活,见了这绣坊的掌柜,说话有些个胆怯。
  “这样啊,那嫂子可有带了以往的绣品来?”严氏听了杨氏的话,便按规矩提出要看绣活。
  杨氏虽然没有接过绣活但也知道绣坊上的规矩,要想接绣品是要先看过绣活的,要是绣活不好,绣坊也不会把活计给她。杨氏抽出随身带的棉布帕子,上面是她这两天刚绣上去的一对双飞燕的绣样,本就是准备好了拿给绣坊人看的。
  杨氏对自个的绣活功夫还是很有些信心的,她外婆还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县里绣坊的绣娘,绣活很不错。她娘得了外婆的真传,她做姑娘时候也是跟她娘学的绣活,学得还是不错的。
  果然,严氏接了帕子一看,上面两只燕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帕子一角绣上去的桃花也是鲜艳可爱,针脚老练,竟是比她绣坊里两个招牌绣娘的手艺不差几分的,便道:“嫂子这绣活却也精致,我这里整好有一副被面和枕套,你要不要领了去做?工钱是半吊,要在月底前做好。时间是赶了点,嫂子觉得怎样?”
  杨氏听了,一套被面和两个枕套,有半吊钱,时间虽赶了点,但如今地里没了活计,这些活也能赶得出来,便点了头,“时间虽赶了些,但也不是不能绣出来,只不知要个什么样子的?”
  严氏见杨氏接了活计,便笑着道:“因着是成亲的用品,一律的绣了鸳鸯戏水的来就好。”严氏转身,在身后取了一个篮子出来放在柜台上,复又道问:“嫂子是哪里人?怎的有这个手艺以前没见过你来?”
  杨氏知道这是绣坊的规矩,要问清楚拿绣活的人住哪里,怕的就是拿了东西跑了,再找不到地方寻人。照例来绣坊接绣品的都是有熟人介绍了来的,杨氏二弟妹姚氏虽然也是常在荣兰绣坊领绣品回去做的,杨氏就是不想求她介绍她来,才自己跑了来的。
  “家住在牛头村,当家的叫刘长生。这不冬天了,地里的活计都忙完了,做些绣活也能有些进项。”杨氏随手摸出刚得的那一百钱,放在柜台上,又道:“不知道押金是多少,身上只带了这些个,您看?”
  “嗨,没事,这些就够的。等下回你交了绣品,连带绣工钱,我一并给你。”严氏拿出篮子里的素面被子,并两个枕套,当着杨氏的面查看了一番。并没有发现破了烂了的地方,便重又把东西叠好放入篮子,照例收起杨氏递来的押金,记录在帐。
  “嗯,那我们就先走了,这个月二十九我再来,那时候交绣品。”杨氏拿起篮子,道。
  “嗯,嫂子慢走。”严氏笑笑,在柜台后目送杨氏等人离开。
  初五怕看不住两个妹妹,让她们随便动了绣坊里的绣品,便跟迎春立夏在门口等着的。见杨氏出来,娘几个便往东边去。
  如今离得跟老魏约定的时候还早,杨氏便带着初五等人,一路往东边路口逛去。
  乡下小镇并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些耍杂的,街边店铺倒是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挑了担子来摆摊的摊贩,摊贩买的多是些簪子头绳布匹的。迎春和立夏跑在前头,这个看看那个摸摸,很是高兴。走到一处买头绳的地方,迎春就停下了,她知道家里买不起头花,但她想要根新的头绳。
  迎春站在了头绳摊子前,拿着一根红艳的头绳,不愿走了。初五知道她看上了这个头绳,便也看向杨氏。杨氏哪里看不出二女儿的心思,家里虽没多余的钱,但孩子们今天是赚了钱的,给买根头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便点头答应给三姐妹每人扯了一根头绳。
  迎春欢呼一声,把握了手里的头绳又去挑看其他颜色的。初五的选了淡蓝色的,迎春最终还是拿了那条鲜红的,立夏选了根粉红色的。杨氏摸出三文钱付账的时候,初五看着,有些不舍。这一根头绳就是一文钱,顶了两个肉包子了。只后来又想到,一根头绳能用好久,她的那根也有些烂了,便就买下了。
  一行人逛了好一会儿,到了中午时候拿出带来的红薯,找了个茶摊子坐下。要了一壶一文钱的茶水,就着茶水吃了带来的煮红薯算午饭,初五一行便去东边路口等老魏了。
  到了地方,老魏已经等在那里了,几人上了车就走。酉时末牛车才进了村子,付过老魏的六文钱车费,初五一行便回了家。
  杨氏接了绣活回来,白天晚上的在家做绣活。初五也已经七岁,过了年便八岁了,杨氏就开始教初五绣活。
  这对初五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她前世只知道拿冰针杀人,绣花针可是连碰都没碰过,更别说绣花样子了。好在杨氏是从头开始教起,初五笨手笨脚的也没引起杨氏的怀疑。
  这天天冷了,便在初五和迎春姐妹的房里烧起了炭火盆,杨氏在这里教初五绣活。迎春和立夏是早出去找伙伴玩了的,这会儿只得杨氏和初五并着睡着的满福在房里。没一会儿方氏也拿着绣篮子过来了,见了杨氏手上的被面,打趣道:“哟,这是要给初五准备嫁妆了?”
  初五手下一抖,那尖利的绣花针就刺上了指头,疼得她赶紧把手含在嘴里。
  “嫂子说的什么呢,这是我前两天去镇上荣兰绣坊接的绣活。”杨氏抬头,见来人是方氏,笑着道。
  “我就说妹子这么好的手艺,那绣坊定是会要你的绣活的。”方氏挨着床沿坐下,绣篮子放一边,看见初五在拿一块素色旧布在练针线,便俯身过去,看了眼,道:“初五也开始学绣活了呢!可要好好学,把你娘的手艺都学了,以后啊,也能找个好点的婆家啊!看看,才开始学就能绣出朵花儿来了!”
  初五那个无语啊,她绣的不是花,是一片草啊一片草,可见她这学得有多烂了。
  “阿福他们今年什么时候回来?”杨氏低头正在描鸳鸯戏水的花样子,她们家没有大幅的绣架,只能用大点的绣花绷一点点绷紧了绣花样。
  “说是下月初就回来,庄子上也没什么事了,今年东家就早些让他们回来。”阿福是方氏的大儿子,因为是长工,庄子离得家里又远,她的丈夫儿子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些。“那天早上我见你家大姑子回来了,是为的什么事?我后来去洗衣服了也没在家,就听说来拉走了两石谷子,那你们家的口粮?”
  初五听说到她大姑子来借粮的的事,一想到没了两石谷子,她们一家要挨饿就郁猝。更让她气愤的是大姑要,她们家却不得不借,如今借了粮村子里都还有人说闲话呢,要是没借她们家还不让唾沫星子给淹了!
  杨氏手下顿了顿,道:“是来借了两石谷子,说是要给外甥娶亲,送大礼用。”杨氏不是不知道村里一些闲言碎语,说她们家大姑子家里收成不好,没了口粮回来跟娘家借粮,求神求菩萨一样的求她,才借了这两石谷子。
  “你是什么样的人,咱们两家住这么近,多少年的交情了,别人说的什么我是不在意的,只你自己也不要在意才好。”方氏翻捡着杨氏放在一边的绣篮子,复又道:“她借了粮去,你们家还剩了多少?可够吃到明年夏收的?若是不够,就跟我说吧,我家一个人在家,还剩下些粮食。多的帮不了,一两石还是能均出来的。”
  初五感动了,这个时代粮食那就是命根子啊,谁家收了粮食不是宝贝一样的收着,还能主动借给别人?一些家里粮食不够吃的人家交了地主的租,没处某粮食的,又跟地主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