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缘圆      更新:2024-03-30 10:47      字数:4869
  “前两天我哥哥来呢,说是定给了镇上开杂货铺的老吴家,那天给迎春她们的糖就是哥哥来报喜送来的。”说到自家侄女,方氏笑眯了眼,语气轻快,可高兴了。
  初五没去过镇上,不知道镇上老吴家怎么样,但从七婶方氏的语气里知道应该是个不错的人家。
  “老吴家好啊,他家就得了一个儿子吴胜,以后杂货铺也是吴胜打理。老吴头早没了老婆,燕子过去也不用受婆婆的气,我们到镇上买个油盐酱醋什么的都是在老吴家杂货铺买的,他和他儿子为人也算不错。燕子过去,日子不会苦着的,燕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呢!”杨氏晾完衣服,擦了擦手,笑着说道,语气里也有这高兴,但却没有嫉妒。
  “谁说不是,我哥哥就是怕燕子嫁了人受委屈,千挑万选的才选了老吴家,这回我们也可以放心了。”方氏停了手里的活计,笑得一脸喜气的道。
  “定了什么时候的日子?”杨氏进屋去也拿了针线筐出来,捻了跟线一面眯了眼穿针一面问道。
  “年后的日子,二月十六,娘家里都紧着赶嫁妆呢。”
  “难怪不见燕子姐姐来了,原来是在家准备嫁妆呢!”原初五的记忆里,方燕子是个文静的女孩子,她虽然和初五差着几岁,但每来方氏这里玩都会找初五一块,原来的初五也很喜欢她,把她当姐妹。初五这里有好几身衣裳是方燕子穿短了给她的,料子也好,还半新着的。初五知道,那是燕子见着她家孩子多,家里穷才会给她的。不然燕子虽没有亲姐妹,但她娘那边也有几个表姐妹的,要跟她不亲近也犯不着给她,不是?前世的初五就是个懂得感恩的,别人的恩情就算没能力报也要记着。如今听说初五记忆里的小女孩要成亲,嫁的还是个不错的人家,也跟着高兴。
  “她没多久就出嫁了,爹娘哪里还舍得放她出来玩。初五要是想她了,等我回娘家就领了你一起去看!”
  “嗯,婶可记得来叫我啊。”去看看也好,就当替原来的初五看看,她要是还在一定也会想去看看的。
  “哎,婶记着呢!”方氏笑着道,复又对杨氏感叹道:“一转眼燕子就要出嫁了,她出生的时候我还回娘家帮忙。一个小小的娃子转眼就成了大姑娘要出嫁了,时间可过的真快啊。再一转眼就又要轮到初五了,那时候我们就是老婆子了喽。”
  “说什么出嫁,她们姐妹的嫁妆还不知道怎么办呢。”杨氏虽说觉得嫁妆是个问题,但此时脸上也满是笑意的。
  初五听方氏和她娘又提起她婚事这一项,只能憨笑着装愣充傻。
  这一天家长里短的又过去了,方氏早上下午都来她家坐着,和她娘杨氏一处做针线,傍晚时候才回了家去。一家大小吃过晚饭歇下,一夜无话。
  ☆、第8章 佃户(八)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快到了十月初一,初五她们外婆生日这一天。因为要赶路,这天一大早杨氏就起来了,也叫起了初五姐妹三人,人人都换上了没有补丁的半新衣服。洗漱完,吃过杨氏弄的早饭,用笼子抓上那只鸭子,拿上方氏从镇上给带的那匹棉布,背上满福,娘几个一行就出了门。
  她们这一去最少也得两天才回来,家里的鸡鸭是托了方氏照管的,所以她们也不担心。
  天还没大亮,路上还灰蒙蒙的不怎么好走,杨氏拿着鸭子又抱了布匹。初五便一边一个,拉着迎春和立夏。因为布鞋一人就只有一双,她们几人就先穿着草鞋。初五背上背着几人的布鞋,等到了杨家村村口再换了布鞋,这样就不怕走路多了磨破布鞋了。
  六十里地,绕山过村的,她们母女一行足足走了四个多时辰,从太阳没出来走到太阳快西斜才总算到了杨家村。这时候家家已经升起了炊烟,下地的人也纷纷收工回家。她们一行进村的时候遇上了不少人,不过这些人在原来初五的记忆里都没什么印象,现在的初五也就不认识了,都是杨氏跟她们介绍,这个伯那个舅的让她们喊人。
  杨家在村中央,她们进了村没走多久就到了。
  只见入眼的是一座亮堂的瓦房,连院子都是用齐整的石头砌了围墙的,不知比她们家那窄小的茅屋好了多少。初五真想不明白,当初她外婆怎么就同意了她娘嫁到她们家去了呢。
  她们到时门口正有四个孩子在玩,两个五六岁的男孩,两个六七岁的女孩儿。见了她们,当中的一个男孩就跑了进去,喊道:“奶奶,大姑来了!”
  初五知道,这就是她大舅娘家的大小子杨家成了。门外剩下的那个五岁的男孩是二舅娘的大小子杨家富。剩下的两个女孩,一个是二舅的二女儿杨桂儿,一个是二姨的大女儿刘小梅。
  初五的外婆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杨能文,大女儿是她娘杨素荷,接着是二儿子杨能武,小女儿杨素香。
  大舅杨能文在家种地,为人憨厚,娶的妻子闵氏也是个宽厚的。闵氏大舅娘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杨秋儿今年十一岁了,二女儿杨冬儿您年也有十岁了,唯一的儿子杨家成今年六岁。
  二舅杨能武自小上过几年学堂,会算数会打算盘,便在镇上的聚福酒楼某了个账房的差事。他为人虽不至于多市侩,但他娶的妻子姚氏却是个十足市侩刁钻小气的。姚氏生了一子一女,大儿子杨家富五岁,女儿杨桂儿四岁。因为姚氏也是镇上人家的,二舅杨能武又在酒楼上工,杨家富也在镇上的学堂上学。一家人便租了屋子在镇上住着,姚氏平时给绣房做些绣活。
  杨素香嫁了镇上的一户姓刘的人家,家里是屠户,日子也过得不错。至今生了一对双胞胎小子,大小子刘毅二小子刘恒,今天都六岁了。一个女儿刘小梅,今年五岁。
  一家姐妹两个都嫁了姓刘的,只她娘家里她阿爹这穷小子,她二姨却嫁了镇上的有钱屠户。
  杨老头几年前就因为肺炎不在了,只留了她外婆杨婆子一人,如今是跟着大舅一家吃住的。
  杨家成这一喊,家里厨房正忙着的姚氏、闵氏、素香、秋儿、冬儿都听见了,放了手上的菜齐齐出来看呢。
  杨婆子和大儿子在厅上招待姑爷刘有贵,听得声音也出来了。
  门外三个孩子见了她们来,都上来大姑表姐表妹的一通喊,围着她们转,一时间门口热闹得很。
  那姚氏见了她们母女来,嘴一撇,阴阳怪气的道:“哟!她大姑子来了,赶得可真巧,我们这儿整好要开饭呢!”
  “弟妹,大好的日子说什么呢!”闵氏低低说了姚氏一句,便笑着出来迎初五她们,道:“可算来了,赶了不少的路吧,快进来喝杯茶歇歇!一会儿就能开饭了。”说着接过杨氏手上的鸭笼子和布匹拿走了。
  姚氏还想说什么被一旁的素香瞪了一眼,又见姚氏她婆婆出来了,便哼了一声,住了嘴。
  “姐,你们来了,呀!才几个月不见满福就看着都这么老成了,初五三姐妹也长高了不少呢!”
  “快叫人啊!”杨氏笑着就这妹妹素香的手解下背在身后的满福,催促着初五姐妹们叫人。
  初五、迎春、立夏三人挨个叫了一通,到了厅上坐好。表姐秋儿就端了茶水上来,又听外婆杨婆子在跟她娘杨氏唠叨。
  “人来就来,自家也不富裕,还带这些东西干什么!”杨婆子是知道大女儿家不富裕的,见她这次来带了只肥鸭子又拿了匹布。知道她筹备这些不容易,不由心疼的道。
  “都不是些什么好东西,女儿能给你的也只有这些了。”杨氏有些愧疚,这几个儿女里,就她每年回来都不能给她娘个像样的贺礼,心里实在有愧。
  “说些什么呢,长生怎么没一块来?”杨婆子这才发现,姑爷刘长生没来,便问道。
  “就是,怎么没见长生?”杨能文这会儿也注意到了。
  “他去给城里龙老爷家的庄子收稻子去了,没赶得回来,就没来了。”杨氏抱了满福在身前,另倒了杯温开水喂着满福,道。
  “嗯,赶不过来也没事,年年生辰还不都是那样。”姑爷农闲时候有个事做也能赚几个钱,没能赶回来杨婆子也是理解的。
  “我们来了也一样的,大姐家里今年收成怎么样?”说话的是刘有贵。
  “今年地里的稻子还可以。初五,抱着满福,我去厨房帮忙。”杨氏不敢多坐,让初五抱满福,要去厨房帮忙。
  迎春和立夏进屋没多久就跟着桂儿和小梅去玩了,如今厅里里只剩了初五和满福两小孩。初五想接过杨氏手中的满福,但被杨婆子抱了去了。
  初五就跟在杨氏身后进了厨房。厨房里大锅上煮着一整只鸡,是用来拜神后做白切鸡的,冬儿正在灶下看火呢。
  大舅妈闵氏正在给一条大鲤鱼开膛去内脏,二姨素香正在洗酸笋,看来是要做酸笋煮鱼的。二舅娘姚氏在切猪肉和丝瓜,秋儿在水盆子里洗青菜。
  杨氏一进来就挽了袖子,过去秋儿那儿道:“秋儿去玩,我来吧。”
  还不等秋儿回答,那边姚氏就冷哼了一声,尖了声道:“大姑子远来是客,怎好麻烦你呢,我们可不敢使唤。”
  二姨素香就要出声喝姚氏,她娘杨氏就使了个眼色制止了。杨氏不是不知道姚氏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好的日子她也不想闹得不愉快,便默默忍下了,依旧挽了袖子和秋儿一起洗青菜。
  厨房里的人都忙开了,初五也不好一个人杵在那里闲着,便问大舅妈道:“大舅妈,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闵氏慈爱的看了眼初五,笑着道:“没什么让你做的,初五去玩儿吧。”
  初五见她脚边有一小堆生姜,想来是要做配料的,便道:“我给这些姜去皮吧。”
  “初五真乖,那你拿了去去皮吧,小心点别用手擦眼睛啊。”闵氏笑着赞了初五一声,让初五拿了姜去去皮。
  初五拿了姜,在灶边捡了块木片就拿去大门口给姜去皮了。并没听见身后姚氏不屑的声音道:“一家子都是这么献媚的吧,才哄得老婆子这么高兴,什么好处都得了去!”
  杨氏听得这话,忙伸手拉了想冲起来的妹妹素香,向厅上使了个眼色。让她注意这她们阿娘,大喜的日子不要一家人恼不愉快。
  素香自小性子比较烈,向她姐姐素荷撇了撇嘴,低声道:“就你能忍,她都不顾及娘亲了,尽是挑刺,不怕闹不愉快了,我们忍个什么!”
  “你家里肉铺生意还不错吧?”杨氏笑笑,岔开话题问道。
  “嗯,还不错,今年自家也养了几头猪,前两日宰两只。”果然,说到自家铺子,素香便高兴了,笑着说道。
  姚氏见杨氏不理会她,翻了个白眼,又开始切肉了。只是这回她切的肉都切得细细的,就差剁成肉酱了。一旁的闵氏见了,只皱了皱眉,也没再多说她什么。
  初五拿着姜到门口去皮,迎春她们在那儿玩。见了都围过来看了会儿,见没什么好玩的就又和其他孩子们玩儿去了。姜因为是刚从地里拔回来的,表皮还带着许多水分,用木片一刮就能把皮刮走。初五没费多大功夫就把一小堆姜去好皮,便拿进厨房。厨房里大锅上的鸡已经煮熟,大舅娘正拿瓷盘盛了出来,等着端出去拜神呢。
  元宝蜡烛都准备好了,闵氏才用簸箕装了鸡出来。院子里此时杨能文早摆了桌案,贴了红纸的竹筒里装了米,用来插点燃的香烛。六个小瓷杯排成两行,分别倒了白酒和茶水。闵氏直接把簸箕盛的*头朝着香烛的方向摆放,这时候杨婆子端来了一个装了花生和橘子的瓷碗,一并放进了簸箕里头。
  杨婆子首先对着香烛的方向跪拜了三拜,一面拜一面嘴里念叨着。初五站在旁边也没听清她念的是什么,只大概知道是祝愿之类的话。
  接着就是大舅和闵氏她们,一个个的轮流着上去拜了拜。初五也上去了,诚心诚意的跪拜了三拜,虽然不知道头顶有没有神仙路过,但她还是诚心的感激让她穿到这里的大神。
  都拜过了,闵氏和杨婆子一起烧了元宝。大舅杨能文便拿出一小卷炮竹准备点着,杨氏忙抱了满福进大厅里去,周围的孩子也都被赶得远远的。一阵噼里啪啦的炮仗过后,一群小孩子便哄的一下跑去扒炮仗纸,期望能找到没点燃的炮仗,拿了来倒出里面的硝粉玩,大人喝也喝不住。
  烧过炮仗,天边的太阳就已经快下山了。闵氏收拾了桌案,端了簸箕去神社拜神社里的神,秋儿拿了香烛炮仗火折子跟着去了。本还扒拉着地上的炮仗纸的孩子,也一哄的跟了去。
  ☆、第9章 佃户(九)
  初五见没什么好玩的便没跟着去,所谓神社也不过村里人敬立的神的标志,多数是有一定年龄的树作为神树,树底下立着象征神位的石头,供人祭拜。农村里即便有庙宇的地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