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蝎子王      更新:2024-03-15 21:40      字数:4739
  梢运凳且桓觥吧羁痰钠妗被蛘摺捌娴纳羁獭薄5比皇墙裉斓氖贝灰谎恕N颐钦驹谛碌氖贝颐强梢源有碌慕嵌瓤矗俏蚁胛颐强梢杂涝痘叵胱牛叵胱怕逞傅蹦甑母娼搿?br />
  从这三种特征可以看到:高雅文化它的重要的作用,就是代表了社会的良知。通过原创的语言形式,来承担起社会关切,个性化的追求的任务。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第三种文化形态,或者叫第三元这即大众文化。
  我们的文化不仅仅只是存在着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如果这在80年代,存在着这两种文化,可能大家还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到今天,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转变。高雅文化、主导文化已经不能够满足这样的规范了。那么这就是大众文化。我这里说的大众文化,跟我们五六十年代说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那个“大众”还有些不同。我说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工业化都市化以来,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主要满足都市公众的日常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那么,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的前提就是工业化、都市化、大众传播媒介、日常娱乐,这样一种大众文化的大众,就有两个含义:它的传播方式的大量、它的受众的大量。比如说这堂课我们运用了电视传播媒介,那么,电视传播媒介它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一个典范的形式,它打破了面对面传播的这个局限,而可以传送到远距离之外,在很短的时间传送到远距离之外,而可以同时让千千万万的公众来收看。那么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它具有这样几种基本的特征:第一,它的信息的大量和受众的大量。第二,它采用大众传播媒介,那么造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它要满足都市公众的娱乐需求。所以,第二点就是日常的娱乐性。它主要满足都市公众的娱乐需要。第三,它的文体是流行性的,是模式化的,大众文化也要讲究原创性。
  请大家注意,最初的大众文化,一种新的大众文化一开始总是具有原创性的,总是前所未有的,不这样它就无法引起公众的注意、公众的喜爱。但是,它一旦流行开来,就会不断地仿做、复制,也就形成了模式化,最后又走向僵化,迫使大众文化又从事新的创造,这样演化下去。所以,大众文化刚开头总是带有原创色彩。比如说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开创了用日常语言、书信语言来谱写流行歌词的先河,带来了当代流行音乐日常化的潮流。所以把“此致敬礼”这一类的话语都放到了流行音乐中,确实带来了一种新鲜感。人们争相传送、争相仿做,这样一个文体就流行开来了,许许多多的仿做的歌曲也就产生了,像《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等等。那么,这些都顺着这样一个原创的东西跟着就上来了,那么大众文化它就总是要寻求一种流行性,一种模式化。
  再有一点特征,就是大众文化追求一种类型化。过去我们的文学艺术理论,我们总是说文学艺术应该要追求“典型化”,应该要在这样一个独特的个别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但是今天的大众文化,它旗帜鲜明地寻求一种“类型化”,它的人物、作品,都是可以追求一种类型化的,我们很少看到这种典型的色彩。再有一个,这种大众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我在这里简单地举这样几点。那么我想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冯晓刚导演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还有《大腕》,他就同时请的是戛纳电影节的影帝葛优来当主角。他不怕“类型化”,他不怕观众感到相同,他就是要打葛优的品牌,就是要卖葛优明星的招牌。所以,这四部影片它是围绕着观众的日常娱乐需要来构思、拍摄,满足以都市公众为主的人们的日常需要。所以,很多观众喜爱葛优,葛优的人缘很好,很多人冲着葛优来的,就打这种明星的牌子,主要满足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种娱乐需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大众文化充分地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信息、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流行的文体,来满足都市公众的日常娱乐需要。那么大众文化它的功能就显而易见了,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伦理的和睦。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媚俗、消极的东西,我想是可以辩证地来看的。
  第四种文化就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跟大众文化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它不一定需要大众传播媒介。民间文化跟大众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通俗性,受众的大量性。但是民间文化不一定是在都市中,不一定用大众传播媒介,它更多的是在中国的乡村,在底层的民众中传颂,它更多地利用的是口传媒介,口对口地,面对面地传送,而不是远距离的大众媒介。所以,民间文化在这里主要指在乡村民众中流行的带有传承性、自发性、自娱性的文化形态。那么从这样一个界说,可以引申出民间文化的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点:传承性。传,传统的传;承,继承的承。传指的是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承指的是后代对前代的模仿,师仿、师承,这就是传承。民间文化往往是代代相传。
  第二个特点:自发性。它往往是在普通的民众中自发产生的,它不一定是一个机构,一个出版社,一个电视台,一群人专门去创造出来的,往往在普通民众中自发的,如果不是自发的,要一个电视台,一个出版社去创造一个节目,那就不一定叫民间文化了。
  再有一个特点:语言形式的通俗性、日常性。它用的语词的形式都是普通公众可以上口、易懂的,都是一听一见就明白的。如果它太文绉绉了,那可能就不是民间文化了,那可能是高雅文化了。
  再有一个呢,民间文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娱,自我娱乐,满足普通公众的自我娱乐需要。我给大家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三峡谣》,南朝民歌。《三峡谣》这样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的是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有一个山崖,崖的形状呢像一个水手牵着一头黄牛,那么,船工拉着船往往三天三夜也走不出黄牛崖的边界,船工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枯燥的,但是正是在他们的艰苦的枯燥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了三天三夜行走的重复这样一个生活现实,把它创造成为一首民谣,通过这首民谣他们表达自己的素朴真切的情感。在他们的歌唱中,宣泄自己被积压的生活的情感,把自己的拉船的艰苦苦闷改造成为一种发泄的愉快,欢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看到民歌民谣它在公众中的独特的文化功能、社会价值。那么民间文化它的社会功能有什么呢?我想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说是非常准确的:“民间故事诗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田间劳动,在晚间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它的跷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跷嵴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说得非常好!
  那么,前面我依次给大家介绍了四种文化元素。那么下面呢我想再进一步地来谈一下,这四种文化的多元互渗。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中,可能还有更多的元素,那么我这里呢,今天讲的是我认为主要的四种元素,同时这四种元素,其实它们在现实中,是交叉渗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时候,很难分开。这正是显示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比如说主导文化,主导文化有的呢可能就是当然都是要注重教化性,可能有的主导文化,可能它显得带有强制的色彩,那么娱乐性比较差。但是最近十多年来,我们中国的一些主导文化,都注重增加了它的观赏性娱乐性,主导文化走向大众化,吸收了大众文化所有的这些娱乐成分,满足公众的日常的需求。比如说最近播出的一个电视剧《导弹旅长》,其实它的很大的篇幅是围绕着江昊、石志雄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情感纠葛展开的。它从侧面来写这些现代军人的风采,但是它吸收了大众文化的言情、娱乐特色,让它的教化效果变得更有魅力。再有呢,就是高雅文化。它也要主导化,也要大众化。像王蒙先生的小说《季节系列》里边有很多主导性的话语,高雅文化同时也要大众化,许多的小说家,在最近十多年来,他们写小说的时候,都注意到了要满足公众的娱乐需要,有时候就要吸收大众文化的一些策略。比如说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开头第一句就是“白家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他的语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句式,某某某多年以后想到什么。再有一个就是,第一句就把他娶过七房女人的故事讲出来,还引以为“豪壮”,放在第一句戴一个帽子,为什么?我想十多年前的作家们恐怕想不到这样写。他相信的是观众爱看这个、满足他们的娱乐需要,所以高雅文化也在不断地吸收这样一些策略。大众文化那就要同时吸取其他几种文化的元素,来丰富自己。《北京人在纽约》、《不见不散》不约而同地都是写中国的男女公民到美国去闯荡,到国外去经历发财、奋斗梦想,怎么写都可以。但是晚节一定要保,最后他们都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体现我们的主导文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呢,大众文化也要主导化。当然还有民间文化,还有更复杂的相互的渗透,我就不一一说了。我想就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在现实的、我们的文化中,几种文化都是渗透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还是用单一的文化指标来衡量这些文化形态,我们可能就是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往往会受到现实的,它的这样一个嘲弄。
  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仅满足于文化的多元互渗是远远不够的。多元互渗可能是自发的,不一定是自觉的,可能是它无意识中就渗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汇集到一起的。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多元文化,应该是自觉的、起码带有自觉的成分,应该是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共同一起来探讨如何使得多元的互渗走向一种自觉、走向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趋势。我想提出来,这就是多元化生。多元化生不是无意识的、被动的、随意的互渗、拼贴,那样比多元隔绝强不了多少。真正的多元化生,应该是多种文化元素形态按照这个文化应有的个性的要求,被优化组合起来,走向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的轨道。那么,我有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尊重多元共存格局。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有它的缺陷、缺点,有它的局限,可能有时候带来我们认识上的混乱。但是请朋友们想一想,也请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一道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文化在今天还是一元的,一统江湖的格局,那它会是多么苍白。今天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多样的发展,那么应该是代表了我们的文化的一种进步的可喜的姿态。我想首先一点,我们要尊重多元共存的格局。我们不要只是以高雅文化的标准来否定大众文化,或者说我们用大众文化的标准来排斥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尊重每一种文化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属性,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有时候你的生活中要经历四种文化的影响。早上起来,你可能是要经历主导文化,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中午你上班工作了半天了,你想轻松一下,你可能希望听听大众文化,那么下午呢你可能有点时间来阅读想读一篇小说,我要经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我要关怀社会的矛盾、我要承担社会的责任。那么到了晚上,你可能会有时候去听听民谣、民歌,享受一下民间文化的娱乐。我想就是每一个人他的趣味、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的共存。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第二点,优化组合。优化组合,我觉得就是不同的文化相互共存。但是把它们的优点扬起来,形成一种优化的组合。
  如果我们还要加一点呢,可能就是各行其道。每一种文化、每一元文化都有自己的“道”,都有自己的立身之“道”、存在之“道”。那么每一种文化按照自己的“道”去发展、自己的规范去形成,我想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来生长,那么我们这个文化就可能会走向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个性彰显。彰,表彰的彰;显,显露的显。个性彰显,在前面几点的基础上,也就是多元共存,各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