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蝎子王      更新:2024-03-15 21:40      字数:4755
  主讲人简介王一川,1959年生于四川沐川,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曾先后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学习,近年来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与文化现代性的研究,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审美体验论》、《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节》、《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等著作。
  内容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不同形态的文化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愉悦,多种文化形态相互关联、互相渗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文化形态究竟有几种,它们之间又是如何渗透互生的,在《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透过种种文化现象,将现在的文化形态总结为四种,即主导、高雅、大众、民间文化。主导文化有助于社会团结稳定、协调和睦;高雅文化注重形式的创新、社会关怀和个性化追求;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流行性和类型化的特点;民间文化注重语言的通俗日常性,以传承模仿的形式,将其精髓保存下来。四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
  第一,主导文化。主导文化就是特定时代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整合、伦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态。它的主要的特征就是教化性,就是要教育普通的公众,让他们服从于社会的群体整合、伦理规范、秩序安定。主导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不言而喻,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协调、和睦,这样的发展。当然,主导文化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也需要注重民族性,注重协调性,吸收其他文化的活力,来丰富自己,尤其是让自己的教悔不要变成强制的说教,而是要变成令人倾心服膺的魅力的感染。
  第二,高雅文化。高雅文化是指代表社会的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这样一种高雅文化,有时候又叫精英文化。它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形式创新;第二,社会关怀;第三,个性化追求。第一,形式创新。高雅文化,总是要借鉴总结前人的形式创造的经验,破除一些陈腐的形式,探索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人生的意义的形式,所以高雅文化总是要带着一种原创冲动去探索新的形式,去创造新的形式。第二,高雅文化的特征,社会批判。真正成功的高雅文化,绝不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它要承担起社会关切的重任,它要歌颂崇高的,要批判丑恶的。高雅文化的第三点特征,是个性化的追求。高雅文化往往在创造形式的时候,在从事社会关切的时候,总是从个性出发,总是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总是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来发扬。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工业化都市化以来,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主要满足都市公众的日常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那么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的前提就是工业化、都市化、大众传播媒介、日常娱乐,这样一种大众文化的“大众”就有两个含义,就是它的传播方式的大量、它的受众的大量。它具有这样几种基本特征:第一,它的信息的大量和受众的大量。就是我刚才说的。第二,它采用大众传播媒介,那么造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它要满足都市公众的娱乐需求。第三点,它的文体是流行性的,是模式化的,大众文化也要讲究原创性。
  第四种文化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跟大众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通俗性,受众的大量性,但是民间文化不一定是在都市中,不一定用大众传播媒介,它更多的是在中国的乡村,在底层的民众中传颂,它更多地利用的是口传媒介,口对口地,面对面地传送,而不是远距离的大众媒介。
  这四种元素在现实中,是交叉渗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时候,很难分开,这正是显示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如果仅仅满足于文化的多元互渗是远远不够的。多元互渗可能是自发的,不一定是自觉的,可能是它无意识中就渗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汇集到一起的。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多元文化,应该是自觉的、起码带有自觉的成分,应该是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共同一起来探讨如何使得多元的互渗走向一种自觉、走向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趋势。那就是多元化生,多元化生不是无意识的、被动的、随意的互渗、拼贴,那样比多元隔绝强不了多少。真正的多元化生,应该是多种文化元素形态按照这个文化应有的个性的要求,被优化组合起来,走向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同大家讨论这样一个题目:《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我想考虑的问题是,文化是否就只是意味着高雅的知识与修养?文化还有没有别的含义?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文化?再有一个,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文化究竟应该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文化究竟是一种形态、还是多种形态?那么我想在今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我个人认为,一种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高雅的修养,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不仅在书本中可能有文化,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同时我认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是一元的。朋友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元的,存在着一元以及它一统江湖的格局,那我们想想我们的世界是多么苍白、多么单一、多么乏味。在我看来,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生形态,就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互生成。这样呢,可以确保我们的文化走向一种健康发达、充满活力、内部存在着竞争、相互协调,那么这样走向一种富有个性的生存形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来思考文化的多元化生问题,就具有了它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现状、走向问题,所以我想我们朋友们都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由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复杂的题目,我想根据我个人的学术研究、教学经验,主要结合文学艺术的一些文本实例来探讨文化的多元化生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那么我相信呢,已经和正在形成这样四种元素、四种形态。
  第一主导文化;第二高雅文化;第三大众文化;第四民间文化。过去我自己研究只谈三种,前三种,主导、高雅、大众,但是我越来越感到民间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我现在加上第四种。
  那么下面我就依次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第一、主导文化。什么叫主导文化呢?主导文化就是特定时代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整合、伦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态。它的主要的特征就是教化性,就是要教育普通的公众,让他们服从于社会的群体整合、伦理规范、秩序安定。在古代,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自己的主导文化,比如说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向他的君王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个决心。他出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群体整合、国家统一的这样一个需要。在我们今天,比如说电影《生死抉择》,也是主导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文本。海州市长李高成到党校学习归来,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当厂长的工厂,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进入到一个爆炸性的局势,他自己也令人意外地陷入到腐败的案件中去,在这样一个危机的关头,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参与到了反腐的斗争中去,最后取得了胜利。所以在他这个人物身上,代表了各阶层反腐倡廉的一个共同的愿望。
  那么主导文化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不言而喻,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协调和睦,这样的发展。当然,主导文化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也需要注重民族性,注重协调性,吸收其他文化的活力,来丰富自己,尤其是让自己的教悔不要变成强制的说教,而是要变成令人倾心服膺的魅力感染。
  第二种,高雅文化。高雅文化是指代表社会的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那么,这样一种高雅文化有时候又叫精英文化。它的主要的特征,我想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形式创新;第二,社会关怀;第三,个性化追求。先来看第一点,形式创新。高雅文化,总是要借鉴总结前人的形式创造的经验,破除一些陈腐的形式,探索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人生的意义的形式,所以高雅文化总是要带着一种原创冲动去探索新的形式,去创造新的形式。
  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一个人,“轻轻地来了又走”,通常我们的普通语言会这样说,“我轻轻地来了又走了”,那么这样呢,简易明白,谁都能理解,可是谁都不会把它往心里去。可是诗人徐志摩会把普通的语言改造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使它获得一种新的感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大家可以看一看,诗人首先说“轻轻地走了”再说“来了”,先说结果,后说开头;先说后发生的事,然后再说以前发生的事,来了一个倒装,句子是带有欧化的色彩。再有呢,就是他让同样一个词三次重复。按照道理在一首诗里,最好别重复这个字句。句子本来就少,再重复那就单调乏味,那就确实成了无意义的循环。可是诗人大胆地打破了普通语言的境界,寻找了一种新的形式,让人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被抓住了,然后人们再可以继续读他下面的词句,你可以看到在结尾处,同样还有用了“悄悄”,也是三次重复,在中间呢也加了很多带有柔媚的词句,构成这样一个整体。其实,徐志摩的这样一个康桥的体会,是他个人性的。但是,由于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原创性的语言形式,就获得了崭新的体验。他让自己的个人体验装载在自己的形式里,传遍到千千万万读者,他们用自己心中的“康桥”来填空,从而丰富了它的含义。实际上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永远让人伤痛,但是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的“康桥”。高雅文化往往就是要创造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让人的人生体验变得独特、奇异、亲切、难忘。
  第二点高雅文化的特征:社会批判。真正成功的高雅文化,绝不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它要承担起社会关切的重任,它要歌颂崇高的,它要批判丑恶的,像鲁迅的《呐喊》、《彷徨》,形象地展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唤起人们的注意,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关切和社会批判效果。
  高雅文化的第三点特征:个性化的追求。高雅文化往往在创造形式的时候,在从事社会关切的时候,总是从个性出发,总是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总是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来发扬。那么这样一来有时候他的话是不合时宜的,他要针砭现实,他要承担起社会的风险,他要完成良知所给予他的任务,那么这个时候它不得不从个性化的立场,视点来出发,来看待问题的。
  比如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口说了这样的话,“这历史没有年代,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大家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是一个优秀的辉煌的传统,但是这个狂人,怎么胆敢用两个字就把它一笔勾销?多么偏颇、多么片面、多么偏激!我们深深地感到遗憾。但是,我觉得鲁迅的这种片面、偏激,恰好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个性。在“五四”时期,当人们沉浸在辛亥革命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当人们沉浸在对中华文化单一的优良传统的陶醉中的时候,鲁迅以振聋发聩的声音,让我们透过满纸的“仁义道德”,看出来它深层的症侯,它深层的千年弊端――“人吃人”的这样一个传统。他提醒人们,无论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看到我们文化中那些令我们心痛、令我们愤怒、令我们谴责、令我们来批判的负面的传统。所以鲁迅借“狂人”的口提出的这个看法是非常个性化的,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片面”或者“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