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浮游云中      更新:2022-11-23 12:11      字数:4837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语言
  1,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3,语言的生理机制:
  1,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4,语音知觉
  1,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5,语言的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附录 名词解释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5,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 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定性
  4,自制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第十章 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