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0      字数:4762
  但是……女儿心里喜欢的是朱家那一个啊。夫妻俩倘若不知道还好,一知道的了,浑象做了亏心事一般,日夜为这个悬心。
  要是不知道这事儿,说不定陆家的提亲他们就应下了。
  可是他们已经知道了。而且看朱家的动态,既然朱慕贤的母亲都到了,那只怕这两日间就会来提亲吧?
  论相貌,不用说,有眼睛的都知道哪个更俊逸出众。论气度,朱慕贤是大家公子,那跟陆伯荣绝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再说前程,陆伯荣是商人的儿子,现在也已经开始为家里打点买卖。朱慕贤却是考了一府案首的人,将来的前程,谁也说不准。
  这就象是站在了人生岔道口,两条路。一边很安稳,没什么变数。另一边可能风景更好,陆遇更高,但是相应的,风险也大。
  有孩子的父母,当然愿意孩子选择风险小的。
  但现在,孩子自己想选那条有风险的路呢,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温啦~~好冷。
  想起来我这几天一直忘了什么了……我忘了要票……
  求票票……俺会努力的写字的。
  另外,大橙子现在会坐地撒泼了,气急了我真是想抽他抽他抽他~~~
  第一百三十五章 碰面
  家事135…第一百三十五章碰面
  接下来的事印证了四奶奶的想法,隔了一日她就和朱大太太“偶然”的碰了一回面。
  四奶奶看见相熟的妇人陪着另一位夫人进来,这人很是面生,从未在镇上见过。穿着一件有点暗云紫的双纹襟阔袖绸衫,下头是八幅缃丝绣霞草的裙子——这种妆扮平常人可不穿。纵使穿,也没几个人见天的日常穿着。于江这地方不大,四奶奶也就见过有限的几个人常穿,其中一个就是石夫人。
  她心里隐隐约约有了几分谱,等相熟的人说“这位是朱大太太”的时候,四奶奶当真是一点儿都不意外。
  两人相互道个了万福。四奶奶寻思着,今天不知道是有人有心的想见她,不然绝不能穿这么随便的出来。好在身上衣裳也见得人,今年春天新做的衣裳,过了次水,看着也体面。平时四奶奶从不大在意这些,可眼下情势不同——可不能让人小觑了。
  见过礼分主次坐下,中间人说了两句客套话,四奶奶和朱太太太都没接茬,一时间竟然冷了场了。
  两人都在不着痕迹的打量对方——可能是自己亲家的人。朱大太太年纪应该是四十开外,一看就是做惯了官太太,端着夫人架子,脸上带着个客套的微笑。但是四奶奶凭女人的直觉,可以感觉出这个人脾气并不是那么好。她眉心有道并不特别明显的竖纹,但是四奶奶想,如果不敷粉,应该可以看得更清楚。另外,瞧她的穿着打扮,还有那股自矜身份儿的劲头儿,应该是个好面子喜排场的人。
  不得不说,虽然没深交,四奶奶已经看得有八分准了。
  而朱大太太对四奶奶的看法也不怎么好。
  瞧那衣裳,不过是普通的素棉缎料。也没几样首饰——身旁就跟着一个丫头,打扮也不能怎么样。生得也不显得多结实,,肩膀腰身都纤瘦。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看起来实在不象自己打听来的那样儿——朱大太太找人打听过了,李家在镇上也是数得着的富户,家大业大,有铺子不算,自家还有一条船队,南北两边跑船。本地很多人家都把丝、茶叶什么的通过李家的船运出去,还运进许多南北货来。
  朱大太太心中不是不意动的。
  要这么说起来人。李家倒是很殷实的人家。朱大太太以前手里有好几个铺子的,深知道这里头的赚头。而且听说李家一惯看重这个大女儿,还特意请女先生教过一两年。想必她如果出阁,那嫁妆绝对少不了——
  朱大太太对那天周家女儿的嫁妆印象极深,那满满的一船,沉甸甸的,红艳艳的,这些天那红色一直在朱大太太眼前转着。
  朱大太太也很明白。虽然自己疼爱小儿子,可是将来如果他和大儿子分家,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切得按宗法来,那小儿子就分不着多少。要是以前朱家还风光的时候,当然不用为这个发愁。可是现在不同了。儿子将来要做官,要打点应酬,要体体面面的生活,非得娶个有家底儿会营生的媳妇儿不可。
  想到这一节,朱大太太脸上的笑容又殷切了几分。
  四奶奶也理解,人家当了多年的官太太,虽然现在落了势,可是身段儿放不下来。再说。朱慕贤是个多么有出息的孩子,搁着谁生了这样的儿子,又刚拿了府试案首,那得意也是应当的。
  四奶奶先开口说:“这几天家里忙着,也听说您从京里来了,我们老太太还说。改天摆桌酒,请您、还有朱老太太一起过来,大家地好聚一聚呢。”
  朱大太太说起应酬话来也不落人后:“瞧您说的,又都不是外人,不用这么客气。我也想过去叨扰来着,只是这几天在路上折腾得身子不大爽利,吃了两天汤药。就算您不请,我也想厚着脸皮过去拜访呢。我听我们家老太太说了,咱们两家一向亲厚,我一向在京里头,没能在我们家老太爷和老太太面前尽孝,还多亏了这里的邻里亲眷平时帮衬照顾着,要说吃酒,倒要我做东,好好谢谢你们才是。”
  既然开了话头,两边都说了客气话,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你说些京里的事儿,我说些南方的事儿。四奶奶夸了朱大太太身上的衣裳富贵有气派,一般人穿不了。,朱大太太又转过来赞了几句四奶奶会持家远近有名。
  你来我往一番,话题一转,扯到了孩子身上。
  朱大太太问起四奶奶家的孩子,有没有读书。四奶奶笑着说:“唉,我生的那两个,小的还小,大的呢,念了两年书了,其实整天瞎玩,到现在也没念出个什么名堂来。”
  朱大太太说:“小孩子都是这样的,我家那个也是的,别看现在还规矩,小时候那个顽劣啊,把他关屋里让他念书,一转眼就爬窗子跑了,带了两个小子去爬树掏鸟蛋去了,他爹想教训他,他就往我们老太太那儿跑,可鬼着呢。”
  四奶奶忙说:“哎哟,令郎可是有大出息的。这一次府试,可是头名案首啊!真难为他,还不到二十岁哪,这将来肯定是有大出息的……”
  朱大太太一听这话就琢磨着,这意思,李家是很看重自己儿子?是不是早就瞄着他想跟自家攀亲了?
  朱大太太越想越是这样。
  李家是什么人家?就是有钱也就是个商户,他们可不做梦都想着攀门好亲事?自己家儿子这样有出息,年少有为,这就已经考了秀才的功名了,还是头一名。将来中举、做官,那都不在话下。李家女儿要是真嫁进来,那可就麻雀变凤凰,成了官太太了。这样的好事儿,李家怎么会不动心?
  四奶奶却想着,这朱慕贤是有心的人,不然他母亲不会千里迢迢特意从京里过来,就为了儿子的亲事。这一番折腾也说明朱家是很有诚意的,还特意请了人和四奶奶碰面,大太太看着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四奶奶开始认真权衡这门亲事的利害。朱慕贤是小儿子,将来奉养二老,打理家务,主要也是长子长媳承担,自家女儿用不着劳心劳力的。但朱慕贤将来做官为宦的,女儿纵然有富贵可享,可是这应酬操持起来,也并不轻松。朱家老爷子曾经罢官,听说朝里还有厉害的对头。将来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受牵连——
  当然,这样的大事,四奶奶自个儿是做不了主。再者,人家还什么意思都没表露呢。
  说了几句儿子,两人又说起姑娘来。朱大太太有个女儿,早已经出嫁了,都已经生了孩子了。四奶奶一笑,倒没有立刻接这个话。
  朱大太太虽然肚里头要嘀咕几句,可是人家是女家,不好太上赶着,她也懂。
  “您家里头有几位姑娘啊?”
  这就明知故问了。就隔一堵墙的两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只不过话有时候就得这么问。
  “两个,大的那个还算懂事儿,平时也能帮我些忙,让我省些心力。小的那个还小,一直跟着她祖母,也能替老人家解解闷。”
  朱大太太想起听说的话,李家老太太守寡几十年,那品德操守是没说的,心里不免对李家的评价再高那么一两分。有这么一个祖母,想必孙女儿也是人品端正的姑娘。
  朱大太太来见四奶奶,其实还有着几分不甘不愿的。一重为了自家失势,不得不娶商户家女儿。一重是因为朱大太太打心眼儿里头不喜欢江南女子,总觉得她们轻浮狐媚,就会勾着爷们儿不走正道,还有一重却是因为婆媳间的心结。自己亲生的儿子,婚事却是婆婆看准的,自己这个亲娘没什么说话的余地,只能按着长辈说的办。有这三重原因在这儿,朱大太太才一直拧着劲儿。
  但是这两天里头她听到看到的很多。李家的殷实,让她的不甘少了几分。李老太太的名声,又让她的不愿少了几分。况且昨天范妈妈还劝了她许多话。这媳妇娶进来,还不是得全听她调理?她让站就站,让坐就坐,有什么不可心的地方,慢慢教慢慢扳过来就成了。再说,谁家爷们儿不是三房四妾的?太太要怕娶来的不合心,再替三少爷物色几个可心合意的……
  朱大太太让她说的心思全活过来了,也不再拧着劲儿了。
  朱大太太抿了口茶,慢慢的说了句:“瞧您这话说的,也忒谦了。我看啊,谁要能娶了您家的女儿,那指定是有福气的。就是不知道您那姑娘许人家没有?”
  四奶奶眉头微微一跳。
  朱大太太这话里头的意思……四奶奶明白。她只说:“嗳,还没有呢,总觉得还小,不懂事儿,想在身边儿再留段时日。这生儿育女,就是一辈子操不完的心。我也不指望她将来大富大贵的,只要平平安安,别受什么气受什么罪的就成了。”
  朱大太太来了句:“可不是么,这怀的时候怕,生了之后怕,养大了之后一样操心,就算儿女都婚嫁了,那还要接着操心孙子呢。”
  话说到这里,两边就都不好再开口。朱大太太当然不能来一句“我儿子要娶你闺女”,四奶奶也不能明着问“你家是不是要和我们家做亲家”。还是中间人笑着出来串场:“吃茶,吃茶。朱家的哥儿是个好的,有才情。李家姑娘也是难得的,生得又好,又很能干。我要是有这么好的儿女,那可做梦都要笑醒了。”
  三人一起微笑。
  ——————————————
  今天降温,风大,头疼的厉害。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只见一次面当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是有可能做亲家的两个人相互有了个初步印象。四奶奶出门就催着老刘把车赶得快些再快些,早点儿到家。老刘从来没见一向沉稳的四奶奶这样焦急过,一时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呢。把骡子一套,正要扬鞭子,车里头四奶奶又说了句:“没事儿,慢慢走吧。”
  得,白紧张了。老刘寻思,这女人的心思就是变得快,一会儿一个主意。
  既然四奶奶不催了,那车就慢慢悠悠的往家走。朱大太太也出了门,上了朱家的骡车往回走。
  两家明明离得很近,可是却绕了一个圈子跑到旁人家来见面。
  两家的车离得也不远,朱大太太掀开帘子看了眼前头李家的车。
  都是式样差不多的青布骡车,赶车的人穿着一身青灰布裤褂,扎着裤脚,下头是直口的黑布鞋,十分干净俐落,也十分规矩。
  朱大太太暗中点了点头。她随丈夫在任上几年,在京里也常有应酬往来。这有的时候看人,不能光看主人,也得看跟着的家人。有的那主人身上挺光鲜,可是那赶车的、跟随的人身上穿的可很不体面。这起码说明一个问题,这主人家治家不严谨。要不就说明其实他们家外强中干。
  不光赶车的穿的齐整,连车前头套的骡子都很有精神,洗刷的干干净净,毛色油亮亮的,一看就没少吃好料。
  朱大太太放下了帘子。
  看来是李家是有钱的,只是不外露。别看四奶奶穿着打扮不显眼,那么精神的骡马,京城里等闲的散官儿穷官儿家都养不起。
  这个亲家值得结。
  朱大太太不傻,这姑娘家怎么样。外头打听的话就算不能十成十的全信,起码也有个六七分准。众人都说这家老太太品德好,年轻时丧夫一直守节,抚养儿子长大。说这家姑娘也好,懂礼数,知进退,持家也成。坏话倒是没打听出什么来。至于好话嘛,马马虎虎打个对折来听,那评价也不低了。
  朱大太太打定主意,回去后就请个媒人去说合。
  至于李家愿意不愿意——朱大太太从来没想过李家会不愿意,那绝不可能。在她看,自己家这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