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0      字数:4977
  凶鹤乓豢槊烙瘢推绞逼铀氐难ё幼笆灰谎馔耆Ω檬蔷┏堑母还蠊哟虬纭K哪棠炭醋藕苁切孪剩匾舛啻蛄苛怂秆邸?br />
  朱慕贤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祖母非让人做了,催着穿上,说是过节要喜庆些。”
  四奶奶点头赞同:“正是这个理。平时读书,不必奢华。过节嘛,理应与平时不同。”
  说过话,东西也送到了,他说家中还有事情,便起身告辞,四奶奶吩咐又林替她送一送。
  两人出了屋子,顺着石子路朝前走,朱慕贤说:“李妹妹这些天都没到我家去,祖母很惦记你呢。”
  又林笑着说:“我还怕我总去朱老太太嫌我聒噪——再说这些日子都在忙过节的事情。过了这两日,我一定去陪老太太说话。”
  两人转过了屋角,朱慕贤前后看了一眼,趁空朝又林一揖。又林连忙朝一旁侧身:“朱公子这是做什么?”
  “我替杨兄,多谢你和周姑娘了。”
  哦,原来是为那件事。
  这事又不是朱慕贤自己的事,不过他替杨重光来道谢,显然他们两人交情很好。那天就是他陪杨重光去的,事后又是他来谢这个人情儿。
  “快别这样。周姐姐也不是多话的人,再说,那天什么事儿也没有啊。”
  幸好那天下人离得远,不是在前面搬石头,就是在后头车上。要不然还真的难保秘密。
  又林问:“那天桥上的石头……”
  “哦,是我们弄的。”
  果然是。
  又林就说嘛,好端端的,怎么有石头挡路呢。
  两人又走了几步,又林轻声问:“这一科……杨公子下场吗?”
  朱慕贤缓缓摇了摇头:“要下场,得先将出身来历写明。杨兄他就在这一条就卡着了。要说他的原籍,那早没了人了。要说石家……他又没有任何身份,要算义子,那石家不松口是不成的。要算是入赘的话……”
  入赘的话,身份就低了一等,即使能考,冲着这出身,只怕也不会被取中。
  “这事还真是……”
  又林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石琼玉和杨重光摆明了是两情相悦,郎才女貌挺好的一对。
  “不要紧,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朱慕贤反过来安慰她:“杨兄不是个无能之辈,这事……总有法子。”
  送到圆洞门旁,又林止了步,朱慕贤说:“李妹妹不用送了,得闲儿时倒是常来家里坐坐,祖母在家中也是闷着,你来了,她一高兴,话也多些,饭也多吃两口。”
  又林应了:“我得了闲儿就过去。”
  看着朱慕贤一本正经的大人模样,她本来还想问,令表妹于姑娘近来可好,不过只是想了想,可没有真的说出口来。和朱慕贤的关系还没到那个份儿上,要是周富辉他们,倒是尽管打趣无妨。
  ————————
  到三亚了。台风刚过,海水显得有些混浊。到处都是棕榈树,楼下有泳池……可以听到小孩子嬉戏玩水的声音。唉,想儿子了。
  第六十七章 来客
  两人共享了一个秘密之后,本能的,距离就会拉近。
  过节这几日朱慕贤显然很有空,又林跟四奶奶去朱家拜访的时候,两次他都在家,而且还饶有耐心的陪德林玩了半天,捧着一本孝廉传教他读。
  以前又林觉得此人就是一个多情少爷,还有点纨绔。不过现在朱家已经今非昔比,纨绔也一下子朴素下来成了小书生。再看他那天划着船陪朋友去会佳人,觉得此人也挺仗义的。
  嗯,看样子,只要不遇到他那位表妹,朱慕贤实在是个有为青年啊。只不过一遇到他那位表妹,整个人立刻就……好吧,反正那也不关她的事儿。
  说实在的,虽然对于佩姿相当不待见,但是必须承认,朱慕贤对她无条件的维护,是很让人羡慕的。有那么一个人,你做什么事在他眼中都是对的,即使错了,那缘由也在别人身上。一个女人,这辈子最要紧的是什么?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啊。
  又林想,这辈子她可能也遇不上这么一个人,无条件的包容她,对她好……
  这么一想,虽然于佩姿姑娘有点傻缺,可是人家傻人有傻福,这羡慕不来。将来她嫁给了表哥,婆婆又是亲姨妈,不会刁难她,下半辈子基本上不用犯什么愁了。
  又林只希望自家两个弟弟长大了之后,别犯这种毛病就好。
  德林正在问:“这书上的人为什么这么笨?这个姓戴的书生,买了吃的掖在怀里,结果把自己给烫伤了。”
  朱慕贤耐心地讲:“拿在手里头,冷风一吹不就凉了吗?他是个孝子,希望父亲能吃上热饼啊。”
  “可他烫伤了自己,他父亲难道不担心吗?害得父亲担心,这样是孝吗?”
  就算朱慕贤学业优良,才思敏捷,一下子也给噎住了。
  四奶奶说:“你这孩子,净胡说。这书上讲的都是圣人、贤人,他们做的事哪会有错啊。”
  朱老太太呵呵笑:“瞧,小孩子的话就是不作假。说实话啊,这书上说的也不见得就全对。这孝固然是要孝的,可也不能愚孝啊。”
  看不出来,朱老太太眼光心胸倒是都非同一般呢。
  “上回你们家送来的那腌的菜心儿、菜根,味道可是好。”朱老太太说:“我小时候在家,祖母做的小菜也是一绝,可惜那手艺没人学到,现在吃着,倒象那个味儿。”
  四奶奶笑着说:“您要是觉得合口,回头再腌了再给您送来。这会儿瓜果什么的都熟了,正是要做腌菜的时候。腌菜、糟鱼、晒酱,最快也得一个月能消停。”
  朱老太太说:“你瞧瞧,这么操劳,怪不得你这么瘦呢。这过日子不能一味赶着忙着,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得自己多保养。”
  “也不止我一个,又林这两年也大了,懂事儿了,很能帮上忙。我们家老太太经得多见得多,也在一旁指点着。”
  女人们聊起这些家常里短来,那是有聊不完的话。德林那边儿毕竟是小孩子,没揪着一个问题穷追猛打,又向朱慕贤打听京城的事情。这孩子现在正是话多又淘气的时候,又林都常常被他给折腾的吃不消,也亏得朱慕贤有耐心哄着他。
  朱老太太只是感慨:“一家子里兄弟姐妹和和气气的才好……”
  四奶奶只是陪笑。
  这话可不好接。朱家听说兄弟不和,弄得老俩口都躲出来了,图个眼不见为净。为的什么不和,倒也不难猜。能为了什么?不过是家产。就算是那破盆烂罐的穷家,兄弟分家尚且要争一争长短,更何况家大业大的朱家?朱老爷子没罢官的时候,儿子们畏惧他的权威。可现在他落魄了,年老了,而儿子却还是年富力强的,此消彼长,在家中的地位的强弱自然也要对调。
  树大分枝,儿子大了分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哪个当父母的愿意看着孩子争夺家产,甚至分家?起码四奶奶就不能接受。德林这样懂事,小儿子更小,肉团团一样惹人爱。德林常趴在摇篮边喊弟弟,难道他们长大了,也会为了家产反目成仇,勾心斗角吗?要是到时候他们闹到她面前来说要分家,她能怎么办?
  只怕也会和朱老爷子和老太太一样,躲个清静吧。
  还好,朱慕贤倒是个懂事孝顺的,多少给了朱家二老一些安慰。
  “对啦,前天让人翻箱子晒衣裳,翻出几块料子来。我正说让人给你们送过去呢,白放在箱子里,时间一长也捂坏了。”
  四奶奶连忙推辞:“哎哟,您也太客气了。每次到您这儿来都连吃带拿的,下次您再这样儿,我们可不敢来了。”
  “你见了就知道了,我年轻的时候也爱个新鲜热闹,没少在花儿粉儿上花心思。现在年纪大了,这些心思也熄了。”
  说话间已经有人把料子取了来了,有三四匹,鲜亮富丽,四奶奶也忍不住啧啧称赞。
  “这些花色,我老婆子可穿不了了,你拿了去,给又林丫头裁两身儿,这一匹香云色的你做一身儿衣裳穿。”
  四奶奶推辞不过,只能收了下来。这些都是上好的料子,要是做了衣裳,平时可穿不出去,也就是过年过节穿穿。
  晚间又林翻了翻那料子,有些疑惑:“娘,这可不大象是旧料子。”
  “我也看出来了。”
  料子新旧,并不难分辨。不说这花色织纹,就说这颜色,旧料子看起来,怎么都和新的不一样。丝织品搁的时间长了,颜色会显得黯沉。
  四奶奶想,朱家老太太送这几匹价值不菲的料子,有两匹都是给又林的……对自家女儿,倒真是偏爱啊。
  莫不是……她有什么想法?
  女儿一天天长大,四奶奶的某根神经也越来越敏感了。
  瞧自家女儿的模样,脾气,品行……哪样都不差。镇上的姑娘里头,这么大方得体的可没几个。只是这嫁女儿是大事,四奶奶可不敢有一点儿轻忽。
  朱家老太太……要是有意思……朱家年纪相当又在眼前的,可就是朱慕贤一个。
  要说朱慕贤,四奶奶还真是挺满意的,一表人才,又孝顺知礼,知道上进。朱家老爷子虽然罢过guAN,但已经过了两三年,风波已经平息,想必早就事过境迁了,到也不怕将来还会获
  zui。
  朱家的门第……还有朱慕贤的人品,倒是般配……
  可是朱慕贤父母远在京CHENG,将来朱慕贤是不是也会回京CHENG?
  这可不成,四奶奶绝对舍不得女儿嫁这么远。有什么事儿也照应不到,要通个消息也不方便。
  再说,朱老太太人也不错……可她毕竟是太婆婆,朱慕贤的亲娘是个什么样儿,四奶奶可没有见过。这嫁出去的女人过得好不好,丈夫当然要紧,婆婆更要紧。男人毕竟一天到晚的在外面,女人待在家里,和婆婆妯娌小姑打交道的时间更要长。婆婆要不好处,这罪可有得受。一头是娘,一头是媳妇,让他帮哪头?再说男人不能总留在家里,丈夫就算想护,那也得能护得住。
  “这个裁件衣裳,倒真不错。”
  又林摇头说:“我不缺衣裳,娘你多做两件吧。”
  “娘都这个纪了,还穿红着绿的给谁看啊?”
  “给爹看啊。”
  四奶奶脸一红:“去,越大越没规矩,净胡说。”
  生过三四个孩子的女人,长女都快到出嫁的年纪了,常常都耻于打扮,总要端庄,要有长辈的样子。
  可是在又林看,四奶奶还不到四十,年纪也不算大,正该好生收拾打扮的时候,女为悦己者容嘛。
  当然四奶奶心里转的这些念头没告诉女儿。
  又林自己也没往那上头去想。亲戚家的长辈送衣料是常有的事,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
  这两天出了一件更值得关注的事。
  下人之间消息一向灵通,李家还有码头的地方,盖了房子租给人当铺子和库房。那地方三教九流都有,从外地来的人到达于江,差不多都是先到码头。常来常往的人,那些掌柜、脚夫都认得。要是来了生面孔,更是赶着打探消息,盼着能靠这个多赚一份儿钱。
  听说那天下午来的是一艘大船,挂着安州学政“蒋”字的灯笼。学政虽然不算很大的官儿,可是对于江镇这个小地方来说,足够让地面颤三颤了。这船上的人一行人下船之后,有男子,也有女眷,就乘车往镇上来,有人一路跟着,看见那车进了石家。
  怪不得,石家是京城来的嘛,老爷还是做过官的,有做官的朋友来访不奇怪——但是据看见的人说,石家老爷子亲自迎出来了,可是表情不象是故旧重逢,挺勉强的。好象对方来者不善一样。
  石家老爷是做过官不错,可他做的是武官,和学政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要说是亲戚的话,也没听说石家有这么一门亲戚。
  但是,如果是来找麻烦的,那也说不通。
  ——石家老爷子就算有什么事儿,也轮不到学政官来管。再说,来找碴,哪有带着家眷一起来的?
  这次石家下人嘴倒挺紧,一直到第二天,才打听到更确切的消息。
  这位蒋学政的夫人,娘家姓陆,和杨重光的母亲是堂姐妹。
  ————————————
  在三亚,年会中。
  我同屋是三千界……
  好不容易来一回海边,身体状况还不能下水,只能看别人玩过干瘾了。
  第六十八章 选择
  据说蒋学政夫妻来,并不只是探望一下杨重光。听蒋学政的意思,是想把杨重光就此带走栽培。
  不知道旁人怎么想,但又林觉得这个机会来得恰是时候。石家又不愿意收杨重光为义子,又不肯招他为婿。若不是迫于形势和面子,都不肯给他好好念书。既然他们这么不待见杨重光,现在有人来要把杨重光认走,他们应该欣然欢迎才对。
  但是听石家下人又透露出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