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节
作者:不受约束      更新:2022-10-30 13:40      字数:4885
  窨墒俏;性嚼丛街亓恕?br />
  不行,她不能让自己的地位被这两个丫头取代。可是翠玉除了找找碴,刁难一二,根本做不了什么。
  又林那里,翠玉百般殷勤,可是并没有太大反响。
  翠玉的用心,又林不是不明白。
  已经快到仲秋,天气依旧炎热。镇上一帮交好的女孩子约好中秋一起放莲灯。这是镇上的旧俗了,自然也不能走过,就在家门后头的河边放一放。女孩子们的祈愿大多数都是祈求将来姻缘美满,或是求阖家平安——已经成婚的妇人也有出来的,不过求的东西就更杂了,有的求子,有的求夫君早日归家……
  周榭往年放在莲灯里的纸签都会给又林看,今年可不给看了,早早折好了放在灯里了。
  这回放灯来的人不少,定了亲的姑娘们平时不得出门,好不容易逮着今天这么个机会。不管从前相处的和睦不和睦,这会儿都是一团和气。
  让又林有些意外的是,石琼玉也来了。
  她是小脚,不怎么方便出门。而且她的年纪也的确已适嫁龄,只是婚事一直耽搁着,出于种种原因。
  她也带了一只莲灯来。
  姑娘们嘻嘻哈哈的互相问好,赏鉴对方的灯做的如何,又偷偷打听对方的灯里头放了什么心愿。有人肯说,有人躲躲闪闪,至于原因,自然不必再问。
  “你写的什么?”石琼玉好奇的问了又林一句。
  又林示意她自己看。
  她的纸签就斜斜的在灯中间,正面写的是天下太平,背面写的是阖家平安。
  石琼玉点了下头:“你的字比前两年写得可好多了。”
  又林一笑:“石姐姐你写的什么?”
  石琼玉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郁色,轻声说:“也没写什么。”
  既然人家不想说,又林当然识趣的不会追问。
  霍巧蓉笑着说:“石姐姐定是要寻一个如意郎君吧?”
  陈家姑娘笑话她:“你自己写的是不是也是这个啊?”
  “胡说,才不是。”
  “不是话,干嘛藏着掖着不让人看啊?”
  后头跟着姑娘的妈妈们咳嗽一声:“姑娘们当心脚下,路滑。”
  越近河边儿,水流声就越清晰。中秋的明月悬挂夜空,四周一圈儿淡银的晖晕,映在河面上,银光如鳞。
  “就在这儿放吧。”
  又林扶了石琼玉一把,她是小脚,这儿的石阶又滑,上下着实不便。
  石琼玉顺口道了一声谢,轻提裙摆下了石阶。
  河边放灯的妇人不少,还有白发苍苍的有年纪的人在放灯,多半是为子孙祈福了。有的灯做得好,有的只是一个纸船,上面燃着蜡烛,放着纸条或木牌,上头写着人们所祈盼实现的心愿。据说漂得越远,燃得越久,心愿实现的可能就更大。
  又林把灯放下,看着它晃了两晃,顺着河水慢慢漂走。
  周榭的灯也放下去了,还闭上眼,嘴唇微动,祝祷了几句。
  石琼玉拿着灯,似乎为什么事举棋不定。然后她象是拿定了主意,弯下腰来,小心翼翼地把灯放在河面。
  那灯在原地停留了好一会儿,才开始漂移。
  她站在那儿看着灯漂开,半晌都没眨眼。
  河面上漂着那么多盏灯,但是每个人大约都不会看错属于自己的那一盏。
  第六十六章 弄箫
  放灯的河对岸,隐隐也传来人声。那边可不是放灯的姑娘,而是趁着这个功夫,偷偷来看热闹的少年郎。
  小姑娘们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想见一面可不容易。好不容易今日过节,虽然夜色之中,又隔着河,其实看不清什么,可是隐约能听见欢声笑语地,看到人影绰约,加上他们自己丰富美好的想象,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
  河这边的姑娘也知道那边有人在偷看,说不定就有自己定过亲的那一位。也可能有自己在心里隐约憧憬的那个少年郎,于是放灯的时间被尽量的延长了,即使灯已经飘远,也不舍得就此离开。
  有的灯漂得又稳,又远。有的却做得不好,又不懂得先在灯底下用油纸或是涂蜡,刚下水便摇摇晃晃,没漂多远就侧翻沉入河里了。那放灯的姑娘难免嗟叹沮丧。
  有几盏灯在桥墩处被阻,晃晃悠悠的就是不动,急得灯主人不停的跺脚,恨不得跳下去水去推它一把才好。
  幸好水波一荡一荡的,渐渐又把灯推开,绕过了桥墩,继续漂远。
  “周姐姐,咱们回去吧?”
  周榭点了点头。她可有许多日子没出过门了,能出来一趟极不容易,一时舍不得走。河水潺潺流淌,虫声啾鸣起伏。
  明年此时,她就已经嫁入刘家,身在东潭。象今夜这样和小姐妹一起出来放灯,是再也不能了。
  石琼玉身边跟的婆子也轻声催促:“姑娘,时候不早了。”
  石琼玉转头看了她一眼:“知道了。”
  说是知道了,可是她也没动腿。
  又林她们两个已经预备走了,看石琼玉还站在原处,虽然面容平静,但是身上象是担负着许多心事一样,沉甸甸。
  “石姐姐不走吗?”
  刚才放的灯已经漂远,再看不见了,石琼玉还舍不得收回目光:“好,咱们一道走吧。”
  她要回家,路上要经过周、李两家门口,倒也顺路,三人一起上了车,石家跟来的婆子和丫鬟就上了后头的车。
  “最近都没见石姐姐出门?在家中做什么呢?”
  石琼玉说:“入夏时家母病了一场。再说天儿这样热,去哪儿都不方便。”
  周榭也深有体会:“是热,前儿下了场雨,可是天儿一点儿也没凉快,倒是更闷了。”她绣嫁妆,不敢开太多窗子,房里自然更闷。又林对她深表同情,等一想到周榭的现在就是她的未来,自己也轻松不起来。
  虽然李光沛高兴时向女儿许诺过,要是女儿将来定了亲,一定带她去杭州府好生采买嫁妆,可是这年头姑娘们要是穿那外头买的嫁衣——那是要被人瞧不起的。喜床上的枕罩帐子,能自己绣的,也不会假手他人。还有给婆家人的礼物,鞋、荷包之类的,也得自己动手做。
  做姑娘的这些年,也许是女人一辈子中最轻松无忧的日子。一出嫁,这样的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又林很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能在父母、祖母跟前尽孝。就算将来要出嫁,她也希望能选择一门离娘家近的亲事,还能时时探望父母,照拂弟妹。
  车帘撩起了一边,月亮就挂在树梢头,车在走,月亮也跟着走。
  “今天可吃月饼了?”
  又林说:“吃了半个火腿馅儿的。周姐姐呢?”
  “我吃不下,掰了半个,还给丫鬟了。”周榭说:“厨房做的太油腻了,吃了瓜再吃这个,怎么吃得下去?石姐姐呢?”
  石琼玉只短短地说:“吃了个豆沙的,不是自家做的,是街上铺子里买的。”
  周榭和又林都看得出她有些神不守舍。
  车子正要过桥时停了下来,赶车的老刘下车看了下,回来说:“姑娘,前面路上有两块石头挡着了,怕等下会碍着车轮,我去把石头搬开。”
  又林点头说:“去吧,当心些,别跌着了。”
  车里一时静了下来,远远的,听到一线箫声响了起来。
  不象是哪家过节吹打,箫声显得委婉而凄清,尤其是这种夜深人静的时候,流水声,虫鸣声。箫声起先听不太真切,渐渐的越来越清晰,似乎弄箫的人缓步走近一样。
  “哪来的箫声?难道是边走边吹。”
  又林忽然想起:“在船上,船行得近了。”
  石琼玉轻轻撩起车帘,石桥下的河面波光鳞鳞,果然有一艘船缓缓的行近,就停在了桥边。箫声近在咫尺,箫声幽幽咽咽,如泣如诉,显得苍凉而凄切。
  仲秋节是团圆节,可是这箫声却孤清哀婉,弄箫的人是不是孤身一人,逢佳节而无法团圆?
  一转眼看见石琼玉脸上的神情,又林怔了一下。
  那种神情……复杂之极,难以描述。向往,神伤,欢喜,不安……这么多,这么复杂。
  她认得那**的人吗?
  正这样想着,箫声已经告一段落。船篷动了一下,有人站在了船头。
  月光之下,那人长身玉立,手里持着一管洞箫。
  是杨重光。
  石琼玉怔怔的看着船头的人,船头的人也看着她。
  月光清幽,却并不足以让他们看清对方的面容神情。但是不需要,他们似乎只要看到对方的身影轮廓,于愿已足。
  周榭看了又林一眼,两人都没有出声。
  这一刻仿佛很长,但其实短得很,老刘已经把桥上的石头搬开了,车身一晃,已经又开始向前驶。
  石琼玉一震,象是从一个深沉的美梦中惊醒了一样,她转头再向后看,车下了桥,已经看不见船上人的身影了。
  箫声又响了起来,依恋不舍,象一缕游丝,细而不断。
  一路上又林和周榭都没敢作声。
  偶然间窥破了这样一个秘密,这两人明明住在一个屋檐下,却象牵牛织女星一样隔河相望不能接近。这情形让人又是吃惊,又觉得同情。石琼玉神不守舍的,一直就那么痴痴坐着。车到了周家门前停下,她才醒过神儿来。
  她看了两人一眼,感激两人的沉默,也有希冀两人保守秘密的意思。
  周榭朝她点了下头:“石姐姐放心吧,路上黑,可要当心些。”
  “嗯。”
  石家的婆子过来扶石琼玉下了车,周榭伸手握着又林的手,互相都觉得对方手里又热又潮,出了许多汗。
  “石姐姐她……”周榭顿了一下:“那位是杨公子吧?”
  又林低声说:“看着象。”
  而且又林不象石琼玉,只盯着船头的人看。她还看见船尾在摇桨的,是朱慕贤。
  只是不知道这两人是事先约好的,还是对方在那里守株待兔——多半是约好。
  石家夫妇看来是不愿意把掌上明珠许配给一无所有的杨重光的,要许早许了,两人还犯得着大半夜的跑那儿隔河相望吗?石琼玉也不会已到了适龄还待字闺中。
  周榭小声说:“他们……这样做,合适吗?”
  是不合适。
  可是不合适又怎么样?人家连手也没拉,话也没说,一个在桥头,一个在船上,除了互相看了一眼,别的什么都没做啊
  要是两人想什么西厢密会,又林肯定会阻止的。要是搁现代,坏人恋爱那是讨人厌的。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坏了名节才是头等大事,这男未婚女未嫁,私相授受怎么能成?万一传出去,两个人的名声可都毁了,那是一定要阻止的。
  可是人家这发乎情止乎礼的……
  两人携手并行,悄悄私语。周榭想不明白:“其实……那位杨公子倘若真对石姐姐有意,就该发奋努力,考取个功名。你看,要是他今天不是个白身,而是位举人,进士什么的,石家肯定得对他刮目相看,石姐姐嫁他也不算委屈。可是他这么做……万一被人知道,石姐姐以后可怎么办?”
  是啊,问题就出在这里。石家偏偏不想栽培杨重光,甚至一直在阻挡他的上进之路。
  这其中的缘由令人费解,也许和上一辈的事情有关,这就不是又林她们能知道的了。
  “算了,反正是旁人的事。”又林想,她们不算帮凶,不算共谋,顶多算一个知情不报吧?就算想打小报告,有什么意义呢?
  周榭也是一样的想法,她一直看不起那种背后说三道四传闲话的人。
  就算冲着今晚那段、箫,也生不出这样的念头来。
  “妹妹快回去吧,咱们也出来了好一会儿了。”
  又林点了下头:“可不是。刚才我出门的时候,玉林和德林都想跟着出来,玉林呢,是我们老太太管得严,德林呢,我娘怕他靠近河边玩耍不安全,两个都眼巴巴的看着我出的门,我要再不回去,不知道那两个会不会哭鼻子呢。”
  过一个节,上上下下折腾数日,年后总会懈怠一些。四奶奶盯着各处不敢放松。许多时候,事先准备很完美,事情也进行得很顺利,偏偏收尾的时候一马虎,往往会出什么乱了。一过节尤其如此,怕人吃酒偷懒,怕失窃,怕失火……又林帮着四奶奶,也是好几日没得闲。
  节前的几日,四奶奶和亲戚邻舍互相分送月饼蔬果,给隔壁朱家也送了月饼和自家酿的桂花酒,朱家回送了一篓梨和一小筐葡萄,都是熟而甜的东西,平常市面上买不到。十五那天,李光沛还特意打发人送了鱼过去。到了十六那日,朱家老爷子又回送了火腿和黄酒——这就是礼尚往来啊。
  朱慕贤和管事是一起过来的,又林和四奶奶一起见了他。因着过节,他穿着秋香色的锦缎圆领袍子,头上系着书生巾,正中缀着一块美玉,和平时朴素的学子装束不一样,这完全应该是京城的富贵公子打扮。四奶奶看着很是新鲜,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