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青涩春天      更新:2022-09-26 14:28      字数:4805
  阿合马死的那年四月,他就向忽必烈力举和礼霍孙出任右丞相,真金跟他说:〃你现在是中书,如果有便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实施,如遇到阻挠,我会大力支持你。〃
  和礼霍孙激动得直想哭,死心塌地地跟着真金为朝廷出力。从1282年的四月到1284年的十月约两年半时间里,两个人起用了被阿合马赶出朝廷的旧臣,改善吏治,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好评。
  在此期间,真金经营其分地。1282年,忽必烈曾下诏,以江西行省的龙兴路(江西南昌)为太子真金的分地。按照元朝的规定,诸王投下*在全国均有分地,这些分地一般在行政建制上归元政府管辖,诸王则派人收取一定比例的赋税,也有的诸王投下不派人,应得赋税中央代收。真金向忽必烈证实了自己的统治才能,同时也在江南树立了一个儒治的典型,让其他江南诸郡效法。
  真金对国子学的发展十分关注,他派其近臣李栋、李谦等到国子学掌教事。1283年,他又聘著名儒人刘因于保定,以刘因为国子祭酒。1284年十月,他与和礼霍孙奏请开设科举。他还令蒙古贵族子弟必须入国子学读汉书,伯必之子阿八赤遵令入国子学。有一次,真金见到他问他正读何书。阿八赤回答:蒙古书。真金摇头道:〃我让你们来国子学是学汉人文字的,以后不要这样。〃
  从1282年到1284年,朝廷上下都按照真金的意图在向前行进。让他实在想不到的是,1284年十一月,忽必烈又起用了和阿合马有关系的大商人卢世荣,这也是个理财能手,和礼霍孙被罢免。真金毫无办法,他的儒治才仅仅进行了两年,就被父亲毫不留情地砍杀了。他欲哭无泪,可父亲却看着卢世荣喜笑颜开。因为这位大商人和已被他鞭尸的阿合马一样,能给他带来财富。
  真金不能给父亲带来财富,他是多么希望能从老百姓身上少拿一分钱。这就和他父亲的意愿相违背了,而更让真金气愤的是,卢世荣上任的第二天就向忽必烈请求起用阿合马的余党。在这个时候,真金所面对的是父亲的意愿与自己相违背和阿合马余党的报复。卢世荣上任的第二件事就是改组中书省,将真金所安排的儒臣清除出去,接着又罢行御史台,以按察司掌诸路钱粮,大索天下,极尽搜刮之能事。同时,他仗着忽必烈的信任,肆无忌惮,滥杀无辜,造成朝中人心惶惶。儒臣们感到头上一直就悬着一把剑,为了不让剑落下来,他们迫切希望真金出来主持大局,于是,〃禅位〃事件就发生了。
  从1282年到1284年,真金太子除了在为政上大力实施儒治,在日常生活和平时言行中,他也厉行儒治之道,以身作则。江西行省献给真金大量财宝,真金怒而拒之,训斥道:〃你等安治百姓,百姓安,钱粮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安能自奉乎?〃
  最倒霉的是参政刘思敬,以新掠民六十户献给真金,本想博得真金的好感,却被真金放回原籍,并告诫他,即使不做官了,也不要丧失人心。卢世荣刚上任时,想拉拢真金,以〃言利〃进言于真金,真金骂道:〃财非天降,安得岁收赢乎,恐生民膏血竭于此也。〃这不光害民还将要害国。卢世荣这才咬着牙下定决心重新起用阿合马余党。
  据史料载,真金太子在掌中书省期间,〃明于听断,四方州郡科征、漕运、造作等凡是有关民之休戚者,闻之即奏〃。这充分显示了其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是有本事做一个明君的。
  可是,他的这种能力也只有在忽必烈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施展,作为一名蒙古优秀的政治家的忽必烈,注重的是实用,他使用儒臣有限度,即在儒臣的主张符合其政策时才使用之,一旦儒臣对现行政策(例如理财)无用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之。而真金自幼受到儒学教育,信奉儒家治国之道,他相信要治理国家,非儒治不可。忽必烈重用〃理财〃大臣卢世荣,就说明了他与真金在治国政策上是存在着明显分歧的,由此而造成的矛盾日趋明显和严重。
  那么,这种矛盾是真金愿意让它产生的吗?他从小就学习儒家思想是谁的主意?是他父亲忽必烈,真金太子的境遇和后来的朱元璋太子朱标惊人地相似,他们的父亲让他们学习刀法,可自己却命令全国人民学习相扑,最终,他们的刀术胎死腹中。
  》 》 》 从童年到中书太子
  1243年,真金出生。由于蒙古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进入中原,清醒的忽必烈认识到,想要统治中原,就必须用中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青年时代的忽必烈就对汉文化十分感兴趣,当真金出生后,他就开始让真金接受儒家学说。对真金日后思想影响最深的有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在忽必烈的安排下做了真金的老师。第一个是姚枢,他首陈二帝二王之道,分举了治国平天下的大端八项: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又详细地列举了救时弊之三十条,每条之下又各具施张的细则。忽必烈对此深表赞许。而饱读儒家经典的姚枢本人对真金幼小的心灵影响极深,他所受到的种种思想就成为了后来他与忽必烈任用阿合马的以〃理财〃为主的聚敛政策是坚决不能相容的。
  第二个人是王恂。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位于今河北省)人,为忽必烈宠臣刘秉忠的弟子。在真金十岁那年,被忽必烈命为真金伴读。王恂早以算术而闻名天下,小真金觉得这种知识很神奇,就曾向他请教过。王恂却道:〃算术不过六艺之一,是小事;定国家,安人民才是大事。〃真金这才恍然。
  王恂对真金要求很严格也很全面,甚至对其起居饮食都倍加关注,非所宜接之人,勿使侍其左右。真金所读之书,也由名儒许衡亲自编写。王恂向真金讲述儒家三纲五常以及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又以辽金二朝之得失为例启发真金对儒治的认识。在这些儒人的教育和影响下,真金在青年时期就俨然成为了儒家的忠实信徒,并认可了以儒家治国的必要性。而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俭、爱民等观念,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他的言行举止。
  1292年十二月,二十岁的真金被封为燕王,并守中书令;1263年,又兼判枢密院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真金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中书省是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地位相当地高。1264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两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在中书省期间,真金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有两次,一次是跟随世祖巡视宜兴(河北滦平县),就在这一次巡视的途中,大都传来母亲暴卒的消息,真金大哭不止,提前回都。另一次是在1270年受世祖之命巡抚称海(今内蒙古科布多东南),这也是他开始涉于军事的开始。
  据说,他要到中书省办公时,乳母想给他做一件新衣服,他笑而却之曰:〃外观之美不是我所追求的!〃
  在中书省行公之事时,有一次真金不小心把墨汁弄到了衣服上,他命侍臣重新染色,侍臣见衣服实在不像样子了,就说还是把它扔了吧。真金正色道:〃我想做新衣并不难,但这件衣服还没坏,为什么要丢掉呢?〃
  忽必烈即位后,汉人儒臣们纷纷向他建言,鉴于前代大汗没有确定继承人以致造成帝位继承争端的教训,应遵用汉制建立皇储。事实上,早在1265年,儒人张雄飞就向忽必烈建议〃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三年后,儒臣陈佑也上书,希望忽必烈能早立太子。
  忽必烈明白,如果不是这群汉族儒臣,他不可能打败当初与自己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另外,真金的确聪明好学,心中就有了八九分意思了。在1273年二月,真金被立为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忽必烈在册封诏书中写道:咨尔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克嗣服继统者,豫选定之。……朕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乃从燕邸,即立尔为皇太子,积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国家定立储嗣,宜有册命,此典礼也。今遣摄太尉、左丞相伯颜持节授尔玉册金宝。于戏!圣武燕谋,尔其承奉。昆弟宗亲,尔其和协。使仁孝显于躬行,抑可谓不负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如果将此诏书对比前朝的诏书,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封绝对的汉人册封诏书形式。忽必烈想以此来说明,自己对真金学习中原文化一直是赞同的。
  真金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很兴奋地对当时的丞相史天泽说:〃我还年轻,不熟悉祖宗法则,但我执政以后,定要靠你们这些元勋老臣扶持呢!〃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真金有笼络大臣的才能,另一方面,他的执政欲望在这个时候已经很强了。
  从其被立为太子到1279年参决朝政,这五年时间,真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1274年三月护送西藏八思巴从中原返回萨斯迦,然后在1279年初返回大都。返回大都后,他便被忽必烈〃诏皇太子燕王参决朝政〃。
  八思巴,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人。从其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习佛典,精通五明。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乌思藏地区,引起极大震动。1244年,萨斯迦·班弥怛奉蒙古阔端太子之召,北上凉州,代表乌思藏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八思巴从行,先期到达。1251年,萨斯迦·班弥怛去世。八思巴继为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当时,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驳倒了对方。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1264年,立总制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1274年,八思巴本人在真金的护送下返回萨斯迦。
  我们现在来回想一下,为什么真金在护送完一个喇嘛之后,回国就被忽必烈〃诏参决政事〃,第一个原因,我们在前面论述过,儒臣们想以真金太子的力量来对抗奸臣阿合马。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在八思巴身上了。
  忽必烈和他的祖先一样是个好战分子,真金护送八思巴入藏,很可能带有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任务。从史料中得知,到了西藏后,真金协助八思巴整顿了萨斯迦政权的秩序,另一方面,他经常出西藏到达西印边界进行〃巡猎〃,那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猎物可以打?很显然,他是在为忽必烈取道西藏进攻印度而考察。后来,忽必烈想从西藏西北进攻中亚就能证明这一点。
  从真金出生到参决政事来看,他的政治之路还是幸福的。当然,这只是我们把他作为一个太子来这样下结论的。而我们忘记了,他不但是一个太子,还是一个蒙古太子。而〃蒙古太子〃这四个字就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即使他不被〃禅位事件〃吓死,皇帝之位,他也很难得到。
  》 》 》 储君:蒙汉不同
  如果我们从汉人的角度来看,真金被立为太子就证明了他是未来的皇帝。朝中的儒臣们对他自然也寄予厚望,认为真金已是储君,儒治的时代就要到来,汉人在元王朝中的地位会提高。但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虽然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以成吉思汗的遗训作为册封太子的根据,但这种确立储君的方式并不符合蒙古习俗。那么,我们不妨来看蒙古人确立新大汗的习俗是怎样的吧。
  13世纪初,蒙古人成吉思汗凭着出众的才智、敏捷的思想指挥千军万马〃征服和削平了从东到西的海内雄长〃,征服世界的道路在他面前铺开。他准备西征前,他的爱妃也遂跟他唱道:〃越高山,渡大河,长途远征……你像高山似的金身,如果倒塌了,你的蒙古国家,由谁来统治?你像柱梁似的金身,如果倾倒了,你的神威大旗,由谁来高举?你的四个儿子之中,由谁来执政?……请可汗给我们留下圣旨!〃
  成吉思汗认为爱妃的话太有道理了,就与诸宗王、皇子、勋臣面议,经过如此民主推举的结果,窝阔台被定为蒙古大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时也唱道:〃高山啊流水,如果我的子孙不成器,汗位就与他无缘,就让他去射罕答孩(俗称四不像的野兽),去打田鼠。〃
  成吉思汗认为他的话更有道理,从这以后,蒙古帝国选大汗必须要经过宗亲聚议,此人才能成为合法大汗。而真金的太子之位只是忽必烈一人所为,这就决定了此位并不是未来的大汗,即使是,在蒙古贵族中间有争议也是必然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汉人郑思肖的话作为佐证:〃忽必烈老而病废已久,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