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随便看看      更新:2022-09-12 17:16      字数:4831
  便后悔了,他不该受脾气主宰。”在入侵开始后他允许赫斯与霍拉斯·威尔逊勋爵进行谈判
  的原因也在于此。“是的,希特勒想必会说,‘大家向后转!开步走!开步走!’”
  “我的天呀”,赫塞痛苦地喊道,“难道没有人可以向他说明,独裁者可下令‘大家向
  后转!开步走!开步走!’,议会国家要取消经过长期周密考虑后的战争决定是绝不可能的
  吗?他怎么能想出这件事来?我一再警告,英国有一伙人主战,张伯伦的外交政策一垮,主
  战派必然得胜。这份报告难道没有人读过吗?”
  沉默一阵后,张皇失措的赫维尔承认,元首对民主国家的工作程序有个相当奇怪的概念
  。“在我向元首解释张伯伦在下院发表的声明时,他对我嗤之以鼻。他就是不相信它。不过
  ,用不着害怕。与此同时,他已认识到你的报告是正确的。但看在老天爷份上,你可别利用
  这点。最使元首发怒的是,别人对了他错了。”
  英国固然令元首关切,但他更关切的却是苏联不愿意参与进攻波兰——因为西线无战事
  。显然,斯大林是想坐享其成,等待最后时刻,以便把红军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直到9月1
  7日凌晨两时,斯大林曾亲自通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苏联红军将在数小时内越过波兰边
  界。当地时间凌晨4时,红军超过了波兰东部的漫长的边界。有处地方,波兰边防兵团的士
  兵们发现,在清晨大雾中,有一队拉着士兵的马车。“别开枪,”红军战士喊,“我们是来
  帮你们打德国人的。”边防军战士糊涂了,竟在领头的俄国车上插上白旗——这样,苏联人
  便大摇大摆地通过了许多地方——未遭一枪一弹的还击。波兰东部便这样陷落了。
  里宾特洛甫直到上午8时才醒来。当他得悉系施密特让他熟睡3个小时时,他生气地喊
  道:“德军和俄军正彼此迎面冲去,可能会发生冲突!全怪你太懒,不把我叫醒!”施密特
  想让他安静下来,提醒他说,已竖起了一条分界线。但是,满脸泡沫的外交部长,挥舞着刮
  脸刀,继续在发火:“你扰乱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搞那些事情你经验不足!”真正令里宾特
  洛甫发怒的是,由于人手不足,时间的担搁竟让戈培尔而不是他的办公室向在柏林的外国新
  闻记者发布消息。
  现在,唯一的角逐发生在胜利者之间。俄国人入侵的第一天还未结束,两个盟国便在公
  报的措辞上——该公报千方百计使波兰的被征服成为合法——争得脸红耳赤。斯大林反对德
  国的草案(“它把事实讲得太坦率了”),然后亲手起草俄国的文本。希特勒刚屈从于这个
  文本,斯大林又拿出一个重要得多的文本:彻头彻尾地瓜分战利品、把波兰人象征性的独立
  都被剥夺掉的文本。从表面上看,俄国的建议是有利于德国的,但希特勒怀疑满腹,足足拖
  了4天,里宾特洛甫才被授权签署此文件。
  为新条约开始谈判,德国外交部长于9月27日下午5时50分抵达苏联首都。这个时
  间似乎是良辰吉日,因为华沙刚向德国武装力量投降。后来,里宾特洛甫收到柏林的一份警
  告,说苏联很快就要进攻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所以,里宾特洛甫是带着恐惧的心理于当晚
  前往克里姆林宫的。那时,他已确信,斯大林将向他提出一项诱人的建议,但又害怕付出过
  高的代价。晚10时,会议开始了。不出所料,斯大林建议将维斯杜拉河以东的波兰领土全
  部割给德国——它包括了波兰大部分有人烟的土地。作为报答,他所需要的是第三个波罗的
  海国家——立陶宛。
  长达3小时的会议结束后,里宾特洛甫用电话向元首作了报告。他说,斯大林的建议有
  个非常引人的特点,那就是,在控制了大多数人口后,“波兰的民族问题将按德国认为合适
  的方法去对待。”
  斯大林了解他的希特勒。除了需要与苏联继续维持友好关系外,元首是不会不要控制这
  块犹太人的滋生地的机会的。他授权里宾特洛甫签署了这项条约,并将最后一个波罗的海国
  家拱手交给苏联。为了让东部无后顾之忧以便对付西方,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表面上看
  ,它看来像机会主义的另一例:为了目前而牺牲将来。但是希特勒坚信红军有弱点,想来他
  必觉得他能用武力夺回在纸上放弃的东西。在次日的最后谈判中,苏联人硬要里宾特洛甫打
  电话给希特勒,要他肯定地批准这项条约的全部内容。希特勒准允了这项协定。不过,里宾
  特洛甫觉察到,他是多少带有疑惧批准的。“我要建立稳固和紧密的关系”,他说。当里宾
  特洛甫将这些话告诉斯大林时,斯大林言简意赅地回答说:“希特勒很精明能干。”
  9月29日凌晨5时,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二人在条约上签了字。斯大林大喜。里宾
  特洛甫说,苏德两国永不再打仗。这句话带来一阵难堪的沉默。末了,斯大林回答道:“理
  应如此。”由于斯大林语调冷静,措词特别,里宾特洛甫连忙向翻译要求证实。斯大林的第
  二句话也同样含混不清:当里宾特洛甫问道,苏联人是否愿意超出友好协定的范围,在未来
  与西方的战斗中与德国缔结同盟条约,他所得到的答复是:“我永不允许德国变弱。”由于
  这句话说得非常自然,里宾特洛甫便认为,这句话表达了斯大林的信念。
  回到柏林后,里宾特洛甫仍在琢磨斯大林的这两句话。希特勒对此尤其关心,把斯大林
  的话解释为:他们之间的哲学鸿沟太大,无法填平,两国间必起争端。只在那时元首才解释
  说,他之所以要在立陶宛问题上作出让步,是因为他要向斯大林证明,“他的意图是要一举
  解决他与东西邻居的问题,从一开始便建立真正的信心。”里宾特洛甫如同理解斯大林的话
  一样,也按字面理解元首的话。他依然相信,希特勒是真心诚意要与苏联人取得谅解。
  正当苏联准备接管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东部时,希特勒则把波兰的其余部分变成巨大的
  屠宰场。他已下令将来自帝国的犹太人集中在交通方便的波兰城市里。目标:“最终解决,
  将需要一些时日”——9月21日,海德里希向党卫队指挥官们解释说。他所说的系指灭绝
  犹太人——在许多党的高级官员中,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
  正当这些可怕的准备工作进行时,5个被称为“特别小组”的屠杀队对波兰的知识分子
  、牧师和贵族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从而加快了这些准备。相对而言,希特勒对波兰人的
  仇恨,其根源并不久远。他深信,在过去几年中,波兰对日耳曼少数民族犯下了众多的罪行
  。“数以万计的日耳曼人被带走,受到虐待,并遭残酷杀害。”9月19日,他对但泽一群
  游击队员说。“变态狂的野兽发泄了他们的变态天性——而这个民主的、笃信宗教的国家却
  在袖手旁观,连一声也不低吠。”但是,他接着说,“万能的上帝已经赐福给我们的武器。”
  现在,他可以报仇雪恨了。至中秋,约3500名知识分子(希特勒将他们看作是“波
  兰民族主义的传播者”)已被消灭。
  “只有这样”,他解释说,“我们才能取得我们至关紧要的领土。毕竟,今天谁还记得
  对亚美尼亚人的灭绝!”与此同时,约120万普通的波兰人被逐出世世代代生活过的家园
  。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和波兰沿海的日耳曼人于是便鸠占鹊巢。在此后痛苦的年月中,在新安
  置点里死于饥寒的波兰人,比被处决的还多。
  (2)
  当党卫队在东方执行希将勒的激进的纲领时,他已把注意力移至西方(B由于党卫队由
  许多处组成,各处的职责和特点又各不相同,因此,各处应区别看待。例如,武装党卫处是
  个纯粹的武装组织,由精华分子组成。他们忠于帝国和希特勒,而不是希姆莱。他们参加的
  动机较好、组织也较为民主,所以,战斗力比陆军强。在武装党卫处里,官兵无多大差别。
  在陆军中,为了防止失盗,士兵们不准不锁存放私人物件的小箱。但是,武装党卫处自称是
  “兄弟之盟”,却不准锁箱。偷盗由士兵自行治罪;偷盗者,按他们的意见,将被开除。今
  天仍有许多有关武装党卫处的神话。例如,他们臭名远扬的刺纹,其实并非罪恶的象征,只
  是血型的标记,便于在战场上负伤时输血。被“兄弟之盟”看作是外人的希姆莱,身上无刺
  纹)。由于波兰的较好的部分成了他的领土,他便试图用这种或那种办法结束与英法两国的
  战争状态。首先,他利用报纸和电台开展和平攻势。“希特勒会再次与英国人达成谅解”,
  赫维尔向弗里茨·赫塞说,“并想为他们搞得尽可能容易些。”他说,元首也准备让赫斯重
  新担负与霍拉斯·威尔逊爵士进行秘密谈判的任务——只要允许德国在东方有绝对的行动自
  由的话。例如,要希特勒不进攻俄国,他是不会同意的。赫塞感到迷惑不解;要不是出自希
  特勒的亲信赫维尔之口,他真要摒除这异想天开的主意。元首如有意要进攻苏联,他问,那
  末,他为何要与斯大林签订条约?
  赫维尔解释说,希特勒做这笔交易是有个原因的:使英国人保持中立。由于未达此目的
  ,元首正考虑撕毁条约。斯大林对领土的贪婪激怒了元首;元首是“心里流着血”放弃波罗
  的海的。赫塞反驳说,这与里宾特洛甫的估计完全矛盾。
  “在希特勒眼中”,赫维尔回答说,“里宾特洛甫一点作用都不起。”希特勒只将他看
  成是某种秘书。元首通过像赫斯、戈林和达勒鲁斯那样的非官方渠道去与英国人周旋,其原
  因也在于此。9月下旬,他鼓动达勒鲁斯再往伦敦一行。“英国人如果要和平,他们能得到
  ”,希特勒说,“但是他们得从速。”
  可是,就在他与达勒鲁斯大谈和平时,他却在私下里决心进行战争。几小时后,他便向
  海陆空三军的将领说,他决定早日向西方发动进攻,“因为英法的陆军尚无准备。”他定下
  了日期:11月12日。瓦尔利蒙上校注意到,所有人,包括戈林在内,“显然都大吃一惊
  。”在介绍他的决定的背景材料和概述战斗的大的设想时,元首偶尔也参阅手中的纸条。例
  如,他不想使用1914年的施利芬计划,而是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约莫朝西——西北方
  向打去,以便取得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港口。谁也未作反驳。演讲一完,希特勒便把纸条扔入
  火中。
  达勒鲁斯取得了自由来往两国的准许后,于9月28日返回伦敦。当天上午,他便与贾
  德干交谈了两个小时,但可以预期,后者却毫不为之动。“他真的没有多少好说”,贾德干
  在日记中写道。“他像是野餐时的一只黄蜂——打也打不走。他从柏林带来的东西很少。”
  在与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会晤中,达勒鲁斯也未取得成功,但希特勒毫不气馁。10月6
  日,他在皇冠歌剧院发表演说,公开呼吁和平。“西方的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为了恢复波
  兰吗?凡尔赛条约中的波兰永不会再崛起了。”他说,关于建立波兰国,这问题应靠俄国和
  德国解决——而不是靠西方。那还有什么理由打仗呢?应该承认,许多重要问题或迟或早终
  是要解决的。在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屠杀前,在数以十亿计的财产被毁灭前,坐在桌旁来解
  决这些问题,这岂不是更“明智”吗?
  讨好一完,马上便是可怕的预言。“命运将会决定谁是谁非。只有一事是肯定无疑的。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从未出现过两个胜利者,而常常是被征服,”他向上帝祈祷,要上帝为
  第三帝国和其它各国指出正确的途径。“然而,若丘吉尔先生及其他先生的意见占上风,那
  末,这将是我的最后一份声明。然后,我们就将战斗……在德国历史上决不会再出现另一个
  1918年11月!”
  希特勒无意接受与两个能危及帝国安全的大国的永久和平,这几乎是肯定的。然而,暂
  时的和平却能使他离间英法得手,将之各个击破。他讲得如此真诚的原因就在于此。由于元
  首呼吁和平,德国全境都出现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甚至还举行过为时过早的庆祝活动。次
  日,法国总理达拉第迅速对此作出答复,使欢庆情绪稍微减轻。他宣布,除非保证让法国取
  得“真正的和平和普遍的安全,否则,法国决不放下武器。”日子一天天过去,伦敦又无消
  息传来,柏林的希望便增加了。然而,元首却作了最坏的打算。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