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节
作者:沸点123      更新:2022-07-23 10:01      字数:4832
  奘右帐醯奶厥夤媛伞O喾矗恢鼻康鞲锩骷也荒芪苏味崞帐酰贾辗炊砸恍┳髌分写嬖诘谋暧锟诤徘阆颉K担骸拔囊盏淖髌酚Φ本咛宓男蜗螅霰鸬娜宋锖腿褐冢霰鸬氖卤洌霰鸬某『希霰鸬囊欢ǖ胤降囊欢ㄊ奔涞纳缁峁叵担谩栊础硐帧姆椒ǎ皇怯谩坡邸槟伞姆椒ǎハ月督准兜亩粤⒑投氛返谋厝缓头⒄埂U饩托胍钋械亩杂谙质瞪畹牧私狻!雹茉谑裁词潜局实奈侍馍希那锇酌挥邪驯局式鼋隼斫馕饷髅妫驯局屎椭髁骰档氐韧鹄础K炊阅侵中锤锩氛阋欢ㄊ恰懊挥惺О埽挥惺だ幻挥写砦螅挥姓贰钡摹巴旁仓饕濉保炊浴鞍岩磺邢质瞪罾锏南窒蠖脊交钡摹傲称字饕濉雹荨?梢钥闯觯那锇椎氖导手髡牛肜张煞穸ɡ寺饕澹浴氨缰のㄎ锫鄣拇醋鞣椒ā钡拇砦蠊鄣慊故怯邢嗟鼻鸬摹?br />
  ①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简称,成立于1925年。1932年4月,根据联共(布)中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解散。拉普派要求作家按照辩证法公式进行创作,提出反对浪漫主义的口号,以教条代替文学创作。
  ②收《乱弹及其他》。上海霞社1938年5月版。
  ③《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2卷,第10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④同上书,第868页。
  ⑤《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2卷,第870,8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932年,瞿秋白突出地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论文选集》选译了二十三篇政治性的社会论文;《高尔基创作选集》编选了七个短篇名著。他还翻译了高尔基的两篇早期优秀创作《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重译了讽刺短诗《市侩颂》等。他还准备介绍高尔基的长篇史诗《克里慕·萨慕京的生活》一书,可惜只译出了开头一部分,而未能完成。
  此外,瞿秋白还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格拉特柯夫、绥拉菲摩维支等人的作品和论文。
  瞿秋白分别为《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写了长篇的前言和后记。在《高尔基论文选集》前言中,瞿秋白继续阐述在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本质的问题。为此,他介绍了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论。高尔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断变动着的事实,但总的说来,“真实有‘两个’:一个是临死的,腐烂的,发臭的;另外一个是新生的,健全的,在旧的‘真实’之中生长出来,而否定旧的‘真实’的。”①从衰亡的“真实”中生长起来的新的“真实”,这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瞿秋白认为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论,体现了以鲜明的无产阶级观点观察现实的精神,因而他颂扬高尔基是“新时代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家”②。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4卷,第1721页,17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②《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4卷,第17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能否正确反映衰亡和新生这客观存在的“两种真实”,根本取决于作家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瞿秋白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的统一问题。瞿秋白指出,“文艺的反映,简单明了的说句‘痛快话’罢,这也包含着文学家所表示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态度。高尔基自己说:‘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表现给人看他的伟大和卑劣,他的理智的力量和他兽性的力量’。这里,他明白的说出来:艺术家首先要有点儿分辨‘伟大’和‘卑劣’,‘理智’和‘兽性’的能力。这是要从一定的立场——阶级的立场去分辨的。”①只有庸俗的文学家,才会象“庸俗的新闻记者”那样:“仿佛只要把现实的事情写下来,或者‘纯粹客观地’分析事实的原因结果,——就够了。这其实至多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察观主义’,或者还是明知故犯的假装的客观主义。”②作家要摒弃客观主义,就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出“真实”的本质,融入革命理想,而这一切都需要作家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瞿秋白说:“文艺上反映着现实的时候,作家没有可能不表示某种立场的某种态度。他的每一个字眼里,都会包含着憎恶或是玩赏,冷淡或是热烈的态度……他是在可惜,是在感动,是在号召,是在责备,总之,他必然的抱着一种态度。”③这种“憎恶”或“责备”的态度,这种理想和热情的追求,便是作家的革命倾向性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正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内容。因此,可以说,瞿秋白尽管曾把表露了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浪漫谛克”与浪漫主义相混,表明他对浪漫主义这一创作方法的内涵缺乏考察;但他既然强调作为革命浪漫主义内容的革命理想和热情,那么,他在实际上是主张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起来。
  瞿秋白在介绍和评论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时,既肯定了他的贡献,也指出了他在艺术论上是一个客观主义者,他的美学观点有唯心主义的成份。“他把康德的美学观念和费尔巴赫的美学观念混合在一起:一方面主张‘无所为而为’的美学,别方面用‘生理的欲望’来解释美的观念的发展。”④对于拉法格及其文艺批评,瞿秋白正确地指出他在评论左拉的观点上的错误;指出拉法格在同敌人论战时的过左和过激的情绪,而在文艺批评中,却机械地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⑤。
  ①②同上书,第1719—1721页。
  ③《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4卷,第17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④《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2卷,第1065—10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⑤曹子西:《瞿秋白文学活动纪略》(修订本),第78—79页。
  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和苏俄的文学作品,在这以前也有人做过一些工作,但做得这样比较系统而且取得这样大的成绩的,则始于瞿秋白。他的高度的文学修养,深厚的理论素养,准确优美的译文,深得鲁迅和其他革命作家的赞赏。鲁迅高度评价了瞿秋白译作。他称赞瞿秋白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文笔流畅可观”①。他向徐懋庸推荐瞿秋白编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一书,说:“至于理论,今年有一本《写实主义论》系由编译而成,是很好的。”②1935年,瞿秋白牺牲后,鲁迅哀悼之余,抱病收集、整理、出版瞿秋白的文学译文和著作集,于1936年秋他去世前出版了瞿秋白的文学译文集《海上述林》③。从书稿的收集、整理、编排,直到校对,几乎是鲁迅独力承担的。
  ①鲁迅致杜衡信(1933年8月20日)。
  ②鲁迅致徐懋庸信(1933年12月20日)。
  ③《海上述林》上卷印成寄到,是1936年10月2日的事,距离鲁迅去世,只差十多天了。
  手抚遗文,他时时思念亡友,惋惜不已。他写信给肖军说:“《死魂灵》的原作,一定比译文好,……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足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①他写信对曹白说:文艺理论方面,“译这类文章,能如史铁儿之清楚者,中国尚无第二人,单是如此,就觉得他死得可惜。”②《海上述林》编定自费付梓后,鲁迅写《〈海上述林〉上卷出版》书讯,内云:“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其中《写实主义文学论》与《高尔基论文选集》两种,尤为煌煌巨制。此外论说,亦无一不佳,足以益人,只以传世。”③《海上述林》出版者署“诸夏怀霜社”,表达了鲁迅和全中国人民对瞿秋白的悼念,对反动派的仇恨,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的深意。
  ①鲁迅致肖军信(1935年9月1日)。
  ②鲁迅致曹白信(1936年10月15日)。
  ③《鲁迅全集》第4卷,第465页。
  文艺论战与批判及杂文创作
  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指使下,公开揭出反共、反苏、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旗帜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是一个最猖狂、最反动的派别。这个派别的头面人物有潘公展(上海市社会局长)、王平陵(《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电影检查委员)、朱应鹏(上海市政府委员)、范争波(上海市党部委员,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长兼军法处长)、黄震遐(军官)等,纠集一批党棍、政客、流氓、特务、文痞,出版刊物,发表文章和作品,集中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锋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叫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将使中国文艺“陷于必然的倾圮”。宣扬“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企图借用民族主义的招牌,抹杀阶级社会中任何民族同时又都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本事实,模糊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让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冒充全民族的代表,要求劳动人民停止阶级反抗,而屈从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瞿秋白重返文学战线,正是“民族主义文学”猖獗之时。因此,他所扫荡的第一股敌人,便是“民族主义的文学家”们。1932年8、9月间,他先后发表了《屠夫文学》和《青年的九月》两篇文章,给了“民族主义文学”以致命的一击。
  《屠夫文学》是针对民族主义作家黄震遐写的小说《陇海线上》、万国安写的小说《国门之战》等宣扬反苏反共的战争的作品而发。瞿秋白举《陇海线上》中的一段文字为例:“每天晚上站在那闪烁的群星之下,手里执着马枪,耳中听着虫鸣,四周飞动着无数的蚊子,样样都使人想到法国‘客军’在菲洲沙漠里与阿拉伯人斗争流血的生活。”瞿秋白在《屠夫文学》一文中指出:“这真是神来之笔!中国‘中央’政府的军队驻扎在陇海线上,居然和法国殖民家的‘客军’驻扎在菲洲——有如此之相同的情调。这是不打自招的供状。他们自己认为是‘客军’,而把民众当做野蛮的阿拉伯人看待。这是的确的事实。他要杀的正是这些‘阿拉伯人’。他们所以和冯玉祥阎锡山打仗的缘故,也在于争这一口气:‘究竟是你们来杀,还是我们来杀。’因此,打胜了冯阎之后,这支民族主义的军队立刻就去打猎了,打什么猎呢?——就是把战场附近的小百姓当做野兽,而去打他们了。”“因此,中国绅商就定做一批鼓吹战争的小说,定做一种鼓吹杀人放火的文学。这叫做民族主义的文学。”①
  ①《屠夫文学》。(后改名《狗样的英雄》),《文学导报》第1卷第3期,1931年8月20日。
  正当日本侵略者打进了中国东北,进一步蚕食华北,“民族主义的文学家”不仅不去反对外来侵略,反而坚持反革命的剿共战争,并且希望追随帝国主义一起去进攻社会主义的苏联。瞿秋白在《青年的九月》中辛辣地写道:“中国的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大礼服,戴着西洋白手套的资本家,本来是帝国主义的走狗。”①他们“为着保存自己的狗命,为着保持榨取汗血的地主制度资本剥削,为着保卫帝国主义的宝座,现在拚命的在打中国劳动民众的红军,在打中国的工农兵会议(苏维埃)。民族主义的文艺家对于这种‘神圣战争’,又不知道要怎样的歌颂。”②“民族主义的文学家”们被鲁迅斥之为“宠犬”“流尸”,在瞿秋白的笔下,也成了杀人的“屠夫”,“狗样的英雄”,嗜血的“野兽”。这些,就是“民族主义文学”的本质,真相。从1931年夏秋到1932年夏初,瞿秋白陆续写成《学阀万岁》、《菲洲鬼话》、《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狗道主义》等多篇杂文,彻底揭露“民族主义文学”的卖国求荣、奴役人民的反动面目。“奴耕婢织各称其职,为国杀贼职在军人。换句话说,叫醒民族的灵魂是为着巩固奴婢制度。”“现在抵抗不抵抗日本阎王的问题,不过是一个‘把中国小百姓送给日本做奴婢,还是留着他们做自己的奴婢’的问题。其实,中国小百姓做‘自己人’的奴婢,也还是英美法德日等等的奴婢的奴婢,因为这一流的‘自己人’原本是那么奴隶性的。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就在于要想保持他们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