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沸点123      更新:2022-07-23 10:01      字数:4753
  瞿秋白和沈雁冰是1923年相识的,后来两家就隔壁住着,经常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热血日报》
  被帝国主义的租界当局通缉以后,瞿秋白转入了地下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党的工作上来。他先是隐居在北四川路底兴业里一号孙瑞贤家三层楼的阁楼上,杨之华负责与他联系。不久,他们迁到宝山路顺泰里十二号一间窄小的房间,床、桌、椅之外,就只有很小的一块空地了。瞿秋白经常在这小块空地上绕着圈子踱步,或者坐在椅子上吸烟。他不时拿起笔来,出神地咬着笔端,苦苦思索,打着腹稿,然后落笔,一气呵成,把文章写好;常常一个通宵就这样过去了。
  孙中山北上,向全国倡议召开国民会议,以抵制军阀专制统治。杨之华积极参加了上海国民会议促进会的活动,在讨论会纲会章时,她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妇女解放,将争取女权问题列入纲领。12月8日,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成立,向警予、刘清扬、杨之华等十八人当选为委员。孙中山路过上海,各界在环龙路举行盛大欢迎会,杨之华代表女界发表了演说,赞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924年冬天,杨之华经常穿着女工的衣服和布鞋,深入到工人夜校和女工多的工厂去活动。她几乎走遍了杨树浦的老怡和纱厂、东方纱厂、大康纱厂和班达蛋厂,引翔港的公大、同兴、厚生纱厂,浦东的日华纱厂、英美烟厂,虹镇的协成丝厂等等。她和工人们谈心,关心她们的疾苦,动员她们学文化,和广大女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的工作,得到了瞿秋白的支持和鼓励。他很关心工人夜校,常常要杨之华向他报告夜校工作的情况以及工人们提出的问题。他虽然工作繁忙,也抽出时间帮助她选择书籍,收集资料,教她有系统有计划地编写教材,解答工人提出的问题。上海大学学生刘剑华即刘华,原是中华书局的学徒,考入上海大学后半工半读,生活艰苦。瞿秋白经常找他谈话,帮助他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关心他的生活,常常要杨之华送些钱给他用。有一次,刘华患感冒,他忙要杨之华买了白松糖浆送去。刘华后来成长为优秀的工人阶级的领袖。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瞿秋白参加大会的领导工作,并担任大会政治决议草案审查小组组长。他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对草案中若干重要问题,如对党如何正确建立国共合作和领导国民革命等,都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与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组成中央局(相当于中央常委会),并与蔡和森一起担任宣传委员,负责主编《向导》。杨之华任中央妇女部委员。
  1925年2月,上海沪西日商内外棉各厂,由于厂方无理地开除工人,拘捕工人代表,工人群众便涌向沪西工友俱乐部,要求给予支持。中央上海地委紧急通知上海大学支部派人组织罢工委员会,领导工人罢工。中共上海大学支部立即派邓中夏、郭伯和、刘华、杨之华等到潭子湾沪西工友俱乐部,和李立三一起发动了著名的二月罢工,取得了部分胜利。罢工中工会组织迅速发展,小沙渡的工会会员很快由一千人发展到六千人,杨树浦增加到三千人。罢工结束后,邓中夏被警察逮捕。瞿秋白闻讯后焦急不安,他叫杨之华化装成家庭妇女,到外面探听消息,直到邓中夏获释,他才放心。在二月罢工期间,瞿秋白于2月2日、11日、18日、12日,先后为《向导》写了四篇文章,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这中国民族的总斗争日渐兴起的时候,工人阶级自然力求奋起而领导他。”①“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继续进行,都全看新起的职工运动能否充分的自由发展,中国工人阶级能否因此发展而成为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势力。”②他已经看到了即将兴起的工人运动的高潮。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追悼孙中山的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三大政策,宣传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革命纲领。瞿秋白在这前后,连续发表了《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等文章,高度评价了孙中山伟大奋斗的一生。他说:
  孙中山是中国国民革命的领袖,这是全世界人所承认的。他生存的几十年,全世界的反动者、压迫者、剥削者,以及一切国贼、民贼,时时提心吊胆,坐卧不安。
  ……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事业,都是民族革命。他绝不妥协的反对满洲贵族,反对专制政体;……他绝不妥协的反对袁世凯等北洋军阀及一切满清遗孽;……年来他更彻底主张反对列强帝国主义,反对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屠杀农工的英国买办军阀(商团);于是列强帝国主义、买办阶级,以及研究系,时事新报等的民贼,更加痛恨他,诅咒他。③
  瞿秋白逐一驳斥了敌人对孙中山的污蔑,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国民革命的象征,孙中山先生虽死,中国平民这种革命的意志是不会死的。”“中山虽死,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不死,中国大多数平民、农人、工人不死,中山之国民革命,废除不平等条约等的理想不死”,“孙中山是永不死的!”④
  ①②《一九二三年之“二七”与一九二五年之“二七”》。《向导》第101期,1925年2月7日。
  ③④《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向导》第107期,1925年3月21日。
  4月,瞿秋白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周年,总结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经验,写了《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一文,明确指出:“五四运动爆发,在世界史上实在是分划中国之政治经济思想等为前后两时期的运动”。进一步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自觉的来参加民族革命,而且要做这革命中之领袖阶级”;“中国的农民,尤其是南方的农民,也已经开始做有组织的斗争,而且赞助民族革命。”要“仗着广大的农工平民群众的力量,创造真正平民的独立的中华共和国!”①
  ①《向导》第113期,1925年5月3日。
  5月上旬,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资本家取缔工会,工人又连续罢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也要求厂方承认工会和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取得一定的胜利。5月下旬,为反对日本资本家压迫工会,纱厂工人又举行第二次大罢工。5月15日,上海日本资本家枪杀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5月28日,青岛日本纱厂资本家勾结奉系军阀枪杀罢工工人八人,重伤十余人,逮捕七十余人。日本资本家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中共中央适时地决定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为反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各界民众在上海外国租界举行游行示威,英帝国主义竟命令巡捕开枪屠杀群众,打死13人,打伤几十人,逮捕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其中,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被打死,瞿景白等二十多人被捕。
  杨之华参加了游行示威,并亲眼看到了这场血腥地屠杀。她马上回到家里。李立三也来了。他们向瞿秋白报告了情况,瞿秋白抑制着愤怒说:“这是帝国主义直接进攻中国革命的罪恶挑衅,他们想用屠杀革命群众的手段来扑灭国民革命运动。我们必须扩大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帝国主义的进攻!”31日清晨,中共中央在闸北横浜桥附近一幢旧式楼房里召开紧急会议,研讨对策。会议决定由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刘华和瞿秋白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展开反帝斗争,立即成立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宣言,号召全上海人民起来举行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斗争;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各被压迫阶级的群众起来,掀起全国性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奋斗。会议还决定出版《热血日报》,由瞿秋白负责主编,并从中央宣传部、上海《民国日报》抽调了郑超麟、沈泽民、何味辛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
  6月4日,《热血日报》正式出版,前几期的报头题字,是瞿秋白题写的。这时,瞿秋白仍然处于地下状态,他秘密来往于中央机关、编辑部和寓所之间。报社设在闸北浙江路底华兴路56号一间客堂里,房间狭小,陈设简单,灯光昏暗。瞿秋白带着病,和其他同志围坐在一张白木长桌上,挥汗工作。他非常喜欢和重视报刊工作,对杨之华说:“这样工作比在大学讲台上讲课要有效得多。”他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除了写社论、编新闻、看大样,还和大家一起做校对等工作。在五卅运动期间,他的工作十分繁忙,他要参加中央和地方党的许多会议,为中央起草文件,给党刊写文章,向党团积极分子作报告,有时还秘密地去参加群众大会(如6月11日在上海西门召开的三十万人的市民大会)。为了使报纸的言论主张,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瞿秋白特别重视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要求和爱好。他说,报纸宣传工作和打仗一样,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每天了解敌友我的动态和思想。他除了在中央和地方党的会议上了解情况外,又通过党办的国民通讯社,布置采访要求,听取记者的汇报。杨之华每天穿上工人服装到浦东区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她已善于采取各种方法,逃避敌人的侦察,进行革命工作。她经常约女工在玉佛寺、财神庙门前,装作香客,坐在庙门两旁的长石凳上接头谈话。她还认识了几个尼姑。同志们风趣地说她做“善男信女”了。她白天了解了大量的情况,晚上瞿秋白总是很有兴趣地听她报告,从中了解工人们的思想情绪。他自己有时也化装深入工人居住区,直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有一次,他到闸北的一个工人住宅区,看到一个工人正在看《商报》,就和他聊起来。工人说,这种报纸不为工人说话,尽是向着外国人和资本家,他文化低又看不太懂,希望有为工人说话又能看懂的自己的报纸。瞿秋白非常重视工人的意见。《热血日报》组织了群众通讯员,经常刊登工人、学生、店员、海员的来稿来信。编辑修改文稿时,他十分注意文字的通俗化,尽可能地使用方言、口语,文章篇幅力求简短。《热血日报》刊登了不少用民间文学形式,如五更调、十二月花名、泗州调、京调、无锡景调等写的通俗歌谣,很受工人读者和市民群众的欢迎。经过瞿秋白和其他同志的苦心经营,《热血日报》办得生气勃勃,称得起旗帜鲜明,编排新颖,内容充实,文字生动。一张每期只有八开四版的报纸,门类繁多,引人入胜,它包括了社论、专论、国内外紧要新闻、汇志、杂感、诗歌、民歌、小言、来件、口号等十几项。此外,还辟有《外人铁蹄下的中国》、《外人铁蹄下之上海》、《舆论之裁判》等等专栏。
  《热血日报》非常重视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专门开辟《罢市罢工消息汇志》,读者每天可以及时地从这里看到上海和全国人民爱国反帝运动的情况与经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有力地抵制了帝国主义控制的《字林西报》、《泰晤士报》、《大陆报》以及军阀政府、政客、学阀、买办控制的《时事新报》、《时报》、《新闻报》等对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污蔑和诽谤,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热血日报》还大量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物质上支援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坚持进行反帝斗争的热情。
  《热血日报》共出版了二十四期。瞿秋白写了数十篇文字,包括社论、专论及大量短篇评论文章,多的二千字,少的二百字,差不多每期刊出二篇。他在发刊词中庄严地宣告:
  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民族自由的争斗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争斗,不但上海市民的热血要持续的沸腾着,并且空间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引起全国人民的热血,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引起继起者的热血。……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
  这里,“冷铁”,就是武器;革命者一旦掌握了武器,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等一切所谓的强者,便会统统被打倒,他们的末日终将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