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2-06-15 12:31      字数:4800
  呐κ钦5摹⒛谠诘模侨说男形亩σ蛩亍S辛俗员案校艘簿陀辛瞬钩サ男枰ㄓ幸夂臀抟猓欢系夭钩ザ植欢系胤⑾中碌淖员埃谑怯窒蛐碌挠旁脚Γ绱顺中欢希獗闶且桓鋈朔⒄沟幕径Α?br />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反对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行为为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阿德勒认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1910年开始他的观点有了改变,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最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活风格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四、五岁时。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他提出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
  四、社会兴趣
  阿德勒在后期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连结起来。在他看来人类生活在“意义”场之中,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是经过意识解释之后的产物。虽然人们对现实的解释总是带有主观的色彩和个体性,但那些较好的意义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因此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阿德勒用这一“社会兴趣”的观点来平息人们对他的早期理论的批评。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个重大问题。个体能否正确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一个人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后来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阿德勒认为,前三种类型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第四种人才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即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的精神症文化论
  凯伦·霍妮( karen Horney,1886-1952年)。1885年9月 15 日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凯伦·丹尼尔森的小村庄。她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并于191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4年到1918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在23岁时成为精神分析医生,一边任教一边私人开业。从1918年到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个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霍妮写了几篇有关女性和对弗洛依德理论表示异义的文章。1932年,她受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了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移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由于她与弗洛伊德的传统理论分歧非常之大,以致使她退出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自己创建了一所取名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机构,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9月五4日逝世。
  1。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就是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霍妮认为每个儿童的无能和自卑的感觉并不是一定引起补偿或过补偿作用。儿童需要父母、依赖父母,但不可能都产生心理问题。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慈爱和温暖,安全的需要得以满足;(2)父母对儿童漠不关心,厌恶甚至憎恨儿童,儿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种情况中,儿童正常发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引起神经症。所以霍妮认为,儿童的无助感是神经症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甚多:奴役孩子,对他们漠不关心、父母行为怪异,不注意孩子的个人需求,对孩子不是善意地指导,而是嘲笑歧视他们,过多的赞美,缺乏值得依赖的温暖,溺爱,袒护,等等。
  总之,神经症源于儿童与父母的相互关系。如果儿童真正地得到了父母的慈爱与家庭的温暖,就会感到安全,从而正常地发展。如果他从小就没有享受父母的关怀与爱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抱有敌对情绪,这种态度最终又将投射到周围的任何事物及人身上,进而转变为基本焦虑。一个具有基本焦虑情绪的儿童很容易在成年时表现出神经症。
  2。控制基本焦虑的策略
  霍妮提出了十种控制基本焦虑的策略,其实也是十种神经症倾向或神经症性的需要:
  (1)对友爱和赏识的需要。具有这种神经症性需要的人依靠他人的友爱而生存,需要得到他人的赏识。
  (2)对支配其生活的伴侣的需要。这种人需要和别人生活在一起,要别人保护他,使他免于危险,并满足其需要。
  (3)对狭窄的生活范围的需要。这种人极为保守,不愿尝试什么以避免失败。
  (4)对权力的需要。这种人赞慕强者,轻视弱者。
  (5)利用他人的需要。这种人生怕别人沾了自己的光,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好处。
  (6)社会认可的需要。这种人需要别人承认才能生活,如在报纸上出现了他的姓名。目标是获得威望。
  (7)赞美的需要。这种人需要别人吹捧恭维,才感到满足,他们希望别人按照他自我想象的形象看待他。
  (8)志向和成就的需要,这种人对名望、财富或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为之奋斗,不顾后果。
  (9)自我满足和独立的需要。这种人权力避免对任何人负责任,不愿有任何束缚。
  (10)对完美无疵的需要。这种人对批评极为敏感,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尽善尽美。
  正常人也有上述的需要。但是正常人的需要是适当的,或者适可而止的,不象神经病人那样,一种需要发展得如此强烈,以至于排斥了别的需要。正常人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束缚于一种需要上;当条件变化时,他们会入乡随俗地改变自己的需要。神经症患者却不同,他们把某一种需要作为“生活习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中。但是各种需要对正常生活来说都是存在的,所以霍妮称神经症者陷入“恶性循环”。他们越是想通过某种策略(满足某一需要)从基本焦虑中解脱出来,其他的需要就越难以满足,基本焦虑就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愈是想摆脱焦虑,愈是顽固地越来越深地陷入这一策略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3。精神治疗的目的
  在霍妮看来,一切治疗都是自我治疗,因为如果没有患者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治疗效果。按照她的理论,治疗的目的是在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切合实际的联系,要使患者接受真实的自我就是他们自己,从而形成一种切合实际的未来目标。这种治疗过程使人们从“专横的必须”中得到解脱,使他们能象正常人一样体验到成功和失败。霍妮对人类改造能力持乐观态度。她说,人类在交互作用中产生了问题,也能在交相作用中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她与弗洛依德发生了直接冲突。
  虽然霍妮把重年期看成是形成正常人和神经病患者的关键期,但他认为这种经验的作用是可消除的。按照霍妮的理论,变化、甚至重大的变化,都可能贯穿于整个人生。
  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Sullivan,1892…1949)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他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出生于纽约一个天主教徒家庭,他是家中的独子,有一个孤独的童年,长大后又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一切都使他对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极为关心。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思想来源广泛,吸收了当时美国本土的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典型美国特色的学说。
  l.人格性质
  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他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他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来说明影响人格发展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记忆、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2。人格的单位—动能
  沙利文将“动能”视为描述人的行为或人格的最小单位,所谓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具体到人际关系领域,动能就是一个人在人际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换模式。能量转换指的是人与人的行为,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行为。动能体现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如小孩害怕陌生人,就可以说他具有恐惧的动能。
  人际动能是指个体从人际交往种所获得的一种能量转换结构,表现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意识,对人际行为的调节和改变等能力。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
  3.人格化
  人格化是个体以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形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和思维)的过程。对自己人格化是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对他人的人格化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个体、他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形象之间的关系。 四、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三、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理论
  埃里克·弗洛姆(Eric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出生在德国法兰福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里,是独子,父母笃信犹太教。童年的弗洛姆接受了犹太教“救世说”的宗教思想,这种思想倡导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弗洛姆的父母都有些神经质,这使得他对人的一些异常行为产生兴趣。在他12岁那年,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她老父亲死后不久自杀了,百思不得其解。在他阅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后才解开了这一谜团。从此开始崇拜弗洛依德。1922年弗洛姆在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34年离开纳粹德国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他从事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耶鲁等大学任教,担任过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