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      更新:2022-06-08 14:45      字数:4895
  又祝б逡嗖坏庇写肆骄浼八摹笆А弊帧?br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严可均曰:“忠信之薄”,御注作“之簿”,下“不处其薄”亦然。
  罗振玉曰:“首”下,景福本有“也”字。
  谦之案:傅、范本、室町本亦有“也”字。李翘曰:“庄子知北游篇引
  云‘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误合下为一句。”宋翔凤曰:老子著书以明黄
  帝自然之治,即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故先道德而后仁义。孔子定六经,
  明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即礼运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故中
  明仁义礼知,以救斯世。故黄、老之学与孔子之傳,相為表■者也。又曰: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按此言世风之日漓也,道德仁义递降,而
  以礼为治民。
  三千三百皆所以约束整齐其民,由忠信之既薄,而礼为治国之首。乱,
  治也。老子言礼,故孔子问礼。
  谦之案:宋说辨矣,然未明学术源流,以“乱”训“治”。证之经文六
  十四章“治之于未乱”,则“治”“乱”对文,此处不应独训“治”。老子盖
  知礼而反礼者也,故曰:“处其厚,不处其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谦之案:韩非解老作“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前识”二
  字,严遵本作“前职”,注:“预设然也。”据注知“职”为误字。“愚之始”,
  傅本“始”作“首”,王弼注“道之华而愚之首”,是王本当亦作“首”。范、
  柰卷作“始”。又礼记曲礼正义引云:“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
  易顺鼎曰:按所引“道”下有“德”字,“愚”上有“争”字。窃谓“愚”
  当作“遇”,即书盘庚“暂遇奸宄”之“遇”,又即淮南“偶○智故”之“偶”。
  吕氏春秋勿躬篇“幽诡愚险之言”,王氏经义述闻以为“愚”即“遇”。“愚”、
  “遇”古字通用,知此书亦然矣。愚之始,即邪伪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严可均曰:河上作“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王弼亦然。
  谦之案:诸河上本有异同。一河上本下两句并作“居”,室町本、傅、
  范本四句皆作“处”,孙盛老子疑问反训引同。范应元曰:“韩非、严遵同古
  本。一本下两句‘处’作‘居’。”毕沅曰:“王符潜夫论作‘不居其薄’,与
  王弼本同。朱穆崇厚论引上二句作‘处’,下二句作‘居’。”又“故去彼取
  此”,严本无“故”字,淮南道应训引此句同此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奚侗:首、始韵,薄、华韵。李赓芸曰:
  按薄与华韵,首与始韵。古读华如尃。公羊哀四年“蒲社灾”,谷梁、左氏
  皆作“亳社”。礼记郊特牲“薄社北牖”,释文云:“本又作亳。”是“蒲”即
  “亳”之证也。邓廷桢曰:薄、华为韵。华古音读若荂,鱼、虞部字。薄从
  溥声,则鱼、虞部之入声也。
  右景龙碑一百二十九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一百三十一字,
  范本一百三十三字。河上题“论德第三十八”,王本题“三十八章”,范本题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谦之案:“宁”字,绩语堂碑
  录因避清帝讳改为“宁”,今据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严可均曰:“万物”,各本
  作“万物”。
  罗振玉曰:敦煌戊本无此句。
  谦之案:景福本、范本“万”亦作“万”。又陈碧虚曰:“严君平本无
  ‘万物得之以生’,并下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十四字。”侯王得一以为天
  下正。
  严可均曰:“天下正”,御注、王弼作“下贞”。
  范应元曰:贞,正也。王弼、郭云同古本。一本“贞”作“正”,亦后
  人避讳也。
  河上本作“侯王”。
  谦之案:傅、范本、柰卷作“王侯”,群书治要、孙盛老子疑问反讯、
  晋书裴楷传、书钞一四九引并作“贞”,严遵、河上、顾欢、景福、楼正、
  庆阳、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中都四
  子本此句作“以天下为正”。
  王念孙曰:河上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念孙案:尔
  雅曰:“正,长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
  “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耳。下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
  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之。又云“侯王无以贵高”,“贵高”
  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
  “正”作“贞”,借字耳。
  东条一堂曰:“为天下贞”,按“贞”一本作“正”,与注乖。下同。贞
  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诸本贞作正,避庙讳。”易顺鼎曰:“贞”或作“正”,古字
  通用。王氏读书杂志谓此“贞”为借字,似未尽然。易“贞胜者也”,韩注
  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动者,贞夫
  一者也。”邢。。注引老子亦作“贞”。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亦作“贞”。
  是“贞”为本字。
  劳健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贞”字景龙、景福作“正”,开元、
  傅、范与诸王本皆作“贞”。范注:“贞,正也。一本作正,后人避讳也。”
  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正”,疏云:“本或作贞字,贞即正也。”开元石
  刻乃改从“贞”,范云“后人避讳”,非也。又此章凡“侯王”字,傅、范亦
  作“王侯”,非也。诸唐本、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与“贞”字自谐
  句中韵。
  谦之案:作“贞”是也。易系辞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
  “言致其一也。”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下,傅、范及释文下
  有“其致之一也”,与易义均合。又柰卷及大阪图书馆旧钞本,均作“天下
  贞”,狩野直喜谓:“河上公本亦有作‘贞’者,盖自宋刻避帝讳改‘贞’作
  ‘正’。”今证之以景龙碑文,知“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讳之说亦非。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谦之案:碑文与罗卷此均作
  “无”,不作“无”,为变例。武内法京敦乙本作“无”。
  又庄子至乐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语意本此。
  刘师培曰:“发”读为“废”。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
  极废”,高注:“废,顿也。”左传定三年“废于炉炭”,杜注:“废,坠也。”
  顿坠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
  字之省形。
  蒋锡昌曰:刘说是。庄子列御寇“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释文:“发,
  司马本作废。”列子黄帝篇引作“废”。又缮性“非藏其智而不发也”,御览
  逸民部引作“废”。
  左传哀十一年疏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地
  理志引作“发”。
  均其证也。“发”“废”双声,故可通用。此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
  以宁将恐废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毕沅曰:“竭”,河上公、王
  弼并作“歇”,案应作“竭”。
  谦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作“歇”,毕误校。“歇”,说
  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七发:“精神越泄,
  百病咸生。”“竭”借为“渴”,“渴,尽也,从水,曼声。”尔雅释诂:“涸,
  渴也。”经传多以“竭”为之,是竭有涸尽之义。周语“伊、洛竭而夏亡”,
  注:“涸也。”淮南说林:“渊泉不能竭。”本经:“竭泽而渔。”河上注此:“言
  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竭”与“渴”
  同义,不必改字。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罗振玉曰:敦煌本无此句。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武内义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与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
  本“贵高”,敦本无“高”字,然下文“贵高”并称,有“高”字是。
  罗振玉曰:敦煌本“贞”下有“而”字。
  谦之案:此句疑有误文。诸河、王本、顾欢本、磻溪、景福、楼正、
  室町、柰卷句同此。范本作“王侯无以为贞,将恐溪”,高翿作“侯王无以
  贞而贵高,将恐蹶”,傅奕作“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溪”,彭耜,赵孟
  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
  严遵同彭本,惟“无以为贞”作“无以为正”。皆川愿老子绎解又与严
  遵同。
  刘师培曰: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
  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盈”、“以生”言,惟此
  句“无以贵高”与上“以为天下贞”不相应,疑“贵”即“贞”字之讹。“贵”、
  “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有“清不足贵”诸文,遂改“贞”为“贵”,
  又疑“贵高”并文,与下“贵高”二语相应,遂于“贵”下增“高”字,实
  则“贵”当作“贞”,“高”乃衍文也。
  易顺鼎曰:当作“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贞”误为“贵”。后人见下
  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贵”下又加
  “高”字,遂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
  谦之案:“将恐溪”,诸王本“溪”作“蹶”。说文:“蹶,僵也,从足,
  厥声。
  一曰跳也,亦读若。。。”广韵:“蹶,失脚也,僵也,亦作溪。”广雅释
  诂三:“溪,败也。”吕览慎行“小人之行,不溪于山”,注:“溪踬颠顿也。”
  荀子成相“国乃溪”,注:“颠覆也。”“侯王无以贞,将恐溪”,言侯王无以
  为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治要引作“溪”,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五引古老子
  亦作“溪”。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严可均曰:“高以下为基”,御注脱“为”字,河上“高”下有“必”
  字。
  宇惠曰:齐策“贵以”“高以”上并有“虽”字。
  谦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顾欢诸本及淮南道应训、群书治要、意
  林引二“以”上均有“必”字。淮南原道训:“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
  者必以下为基。”语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严可均曰:“不毂”,王弼作“不谷”。河
  上云:“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四十二章“不毂”亦然。
  谦之案:“侯王”,傅、范作“王侯”,文选雪赋注引作“王公”。“自谓”,
  景福本“谓”作“曰”,彭耜、范应元、赵孟俯、室町、柰卷及治要引作“称”。
  易顺鼎曰:按“自谓”当作“自称”。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
  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则此亦必作“称”也。淮南高注正作“称”,文
  选邱希范与陈伯之书注引此作“王侯自称孤、寡、不谷”,皆其证。
  洪颐烜曰:德经“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案礼记曲礼“于内自
  称曰不谷”,郑注:“谷,善也。”左氏僖四年传“岂不谷是为”,杜预注:“孤、
  寡、不毂,诸侯谦辞。”字皆作“谷”。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毂”,释文:“毂,
  本又作谷。”此“毂”为“谷”之借字,河上注读为“车毂”之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河上章句云:
  “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道化”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
  毂,而王公以为称”,章句云:“孤、寡、不毂,不祥之名。”鼒谓“不祥”
  说是,“不能如车毂”之说乃是望文生义,非古训也。“毂”与“谷”通。诗
  正月“蔌蔌方有谷”,后汉书蔡邕传作“速速方毂”。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
  毂”,释文云:“本又作谷。”吕览观表篇“卫右宰谷臣”,文选刘孝标广绝交
  论注作“毂臣”。盖音近假借之字也。按“毂”之言善也,郑注曲礼用之,
  言己之不善,谦词也。又“谷”之言禄也,高诱注淮南人间训用之,犹言不
  禄也,亦谦词也。又王弼本亦作“谷”。
  谦之案:孤、寡、不谷,谦辞是也。吕览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
  可障壅”,高注:“孤、寡,人君之谦辞也。”碑本“不谷”作“不毂”,“毂”,
  此借为“谷”。
  后汉书蔡邕传“速速方毂”,注:“毂,禄也。”按谷亦禄也,知“不毂”
  即“不谷”。
  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