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6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48
  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 。一个“满”字 ,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 融“月”、 融“影”、 融“醉人”于浑然一 体,融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 。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 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 ”,象阮籍、嵇康那样 “醉倒黄公旧酒垆 ”,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 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白 莲
  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诗鉴赏
  咏物诗 , 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 , 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 ,这样 ,物我有情,两相融合,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迪。
  鲜艳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 ,人们一提到莲花 ,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 ,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 !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 ,应该 是在此而不在彼 。从这个意义来说 ,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蘤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
  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优美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蘤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把花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 )。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归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 ,“并没有忘记 天下 ,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纯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喜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怀宛陵旧游
  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
  谢朓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
  酒旗风影落春流。
  陆龟蒙诗鉴赏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 。 宛陵是汉代设立的一个古县城 ,隋时改名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它三面为陵阳 山环抱,前临句溪 、宛溪二水 ,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 。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 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思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清人沈德潜很欣赏这诗的末句,评曰 :“ 佳句,诗中画本。”(《唐诗别裁》)此评不为无见,但其佳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 ,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厚的感慨。 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 。 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深的印象 :傍晚 ,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为什么惹起思绪?惹起了什么思绪?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明。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敬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经常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没没见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 ,他愧对前贤; 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首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 ,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 这就是西斜的落日 ,流去的春水 ,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 。由此可见 ,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皮日休诗鉴赏
  生平简介
  皮日休(约834—约883 ),字逸少 ,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出身贫苦,早年住鹿门山。咸通八年(867)登 进士第。次年游苏州,刺史 崔璞召为军事判官 。后入朝任著作郎 、太常博士等职,又出为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称帝 , 任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 ),黄巢兵败退出长安 ,皮日休约卒于是年。皮日休和陆龟蒙为诗友,交往甚密,互相唱和,世称“皮陆”。
  皮日休多愤世忧时之作。其散文和辞赋,其中大都借古讽今,抒写愤慨,但也存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有《皮子文薮》。《全唐诗》录其诗九卷。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
  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
  皮日休诗鉴赏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馆娃宫以西施得名,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宫殿,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夫差和西施的故事,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吴败越后 ,相传越王采 用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鬻薪”女子西施献于吴王,“吴王悦”。伍子胥力谏,吴王不听。后越师袭吴,乘胜灭了吴国。此诗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
  “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 ,仅仅用一个“绮”字状“ 阁 ”,用一个 “飘”字写“香”,这样 ,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 个罗縠轻扬 、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 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 ,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 。“ 乱 兵 ”,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 犯上作乱 ”的越 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 ,吴国就亡了 。这是何等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 ,一个摸黑行军 ;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 ,在鲜明对比中 ,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 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 有意思的妙文 。吴越兴亡的史 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 ,卧薪尝胆 ;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哪得不知。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他的观点 ,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 ,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 ,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 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
  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
  皮日休诗鉴赏
  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伴酒的乐声停了 ,赴宴的人们散了 ;诗人不胜酒力,醉倒了。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诗人睁开朦胧睡眼,呵,照明的红蜡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耀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像凄凉的眼泪,不停地流,凝聚起来,化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模样。
  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 ,不正面描写 宴会场面 ,但宴会气氛的热烈 ,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 ,诗人一醉方休的尽兴, 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读者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 ”上着一“醉”字,煞是 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 ,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 ;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胧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 ,“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 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好。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 ,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 红蜡残尽的凄楚况味 ;“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 “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 ,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不正象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吗?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
  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 ”(《唐音癸签》卷八)。我们将这首中举后写的 《春夕酒醒》与得第前写的《闲夜酒醒》作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不同 。《闲夜酒醒》大概为隐居于襄 阳鹿门山时所作 。诗写道:“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 里。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 。”也是写酒后醒来孤 独之感 。诗虽“ 朴涩无采”,但语言清新 ,风格隽 爽,意境幽豁,自不失为情韵飞扬的好诗。《 春夕酒 醒 》却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 ”,“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 辞藻华丽 ,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 “奇艳”的艺术特色。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诗鉴赏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 ,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大量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 至今 ”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 ;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 之辽阔;“ 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