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8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44
  庵只肪称盏陌В谑悄扪缘囟雷源臃缬炅值奈髀ド献吡讼吕础 #ㄎ髀ゼ粗杆捅鸬摹⌒煌ぁ。糯手小澳掀帧 薄ⅰ拔髀ァ倍汲V杆捅鹬Α#?br />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绪,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楚情杯。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散发着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离绪,后联以风雨凄楚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 ,则又异中有同 ,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许 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
  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
  落尽东风第一花。
  许浑诗鉴赏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 ”,表面写日斜燕 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 ,也是以燕喻人 。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 ,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 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 。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 “ 薄游陇 ”,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 ,所以诗句以 “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 ”。两句诗合起来 ,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 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风雨坏檐隙,蛇鼠空墙墉 。”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 ,直指其失。
  但许浑的这首绝句 ,因为总共只有四句 ,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
  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 落尽东风第一花” ,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 。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 、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象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曲词隐含无限的 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此处 ,不仅楼台任其废弃 ,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向读者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 ”。句中的“ 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 ,望到的就 是禁门外的景色 。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 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五侯,用东汉桓帝时同日封宦官五人为侯事,这里作宦官的代称。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 。全诗的色调暗淡 ,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许浑诗鉴赏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 ,南依骊山 ,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 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墓 , 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 ,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 , 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 ?“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 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表达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 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涤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 ”,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 紧的效果 , 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雍陶诗鉴赏
  生平简介
  雍陶(805—?)。字国钧 ,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 ,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 养疴傲世。不知所终。
  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
  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 诗和七绝。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 ,编为一卷。 《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题情尽桥
  雍 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雍陶诗鉴赏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不以为,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 ,笔酣墨畅,一气流贯。 第一句 “从来只有情难尽 ”,即从感情的高峰上发落。
  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饶,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 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
  前两句是 “破 ”,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看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芒的末句——
  “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始处在“ 情难尽”三字 。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彻全篇,一气呵成。
  题君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诗鉴赏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观的气象 ,留下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 ,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 直》)精细图景 ,并融人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 颖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独特。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 ,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 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 ;“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 深 ”,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 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照,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写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 。君山又名湘山 ,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 : 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 :“一螺青黛镜中间”, 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 , 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眺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显得更为轻灵秀丽。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 。 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 。这种 “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形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 , 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皆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 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雍陶诗鉴赏
  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作者从日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表现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像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不失为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澧水桥西小路斜 ”,扣紧诗题 ,展开情节。 “澧水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