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7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05
  除弊诛奸,那就是纸上谈兵。在这个问题上若软弱与徘徊,将有“郭公”之亡的悲哀,“善善又恶恶,郭公所以亡。”“郭公”典出有二。其一是《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公羊穀梁二传皆谓古“失地之君”,然其事语焉不详;而左氏又无传。宋人刘敞、孙觉以“郭公”为“郭亡”之误,谓指僖公二年晋借道于虞以灭郭的事。其二见《乐府广题·邯郸郭公歌》,其序有“北齐后主高纬,雅好傀儡,谓之郭公,时人戏为《郭公歌》,及将败,果营邯郸,高、郭声相近。。尽如歌言”云云。总之,郭公之亡,亡国之亡;或轻信他人,或身似傀儡,都是君主立国兴邦的祸害。
  “善善”,善其所善;“恶恶”,恶其所恶。“又”字于诗意不可解,疑当作“不”,意思是说善其所善,而不恶其所恶,即主德而不主刑,那就是懦弱的仁慈,会有奸狂为逆的灭国之祸害。
  全诗的第五段,以设问作答的方式,说明了《月蚀诗》的创作意图。自古以来,人们有重日食而忽略月食的思想,认为两者相较,月食不是大的灾祸。《汉书·五行志》引《诗传》云:“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犹常也,日食则不臧(善、福)矣。”所以《春秋》有日食而无月食的记载。诗人批判了墨守陈规的疑惑,反对把大唐和衰周作简单比附,表示了自己对唐帝国的肯定和信心,希望最高统治者以月食为警诫,刑德并举、政治清明。诗的结尾说:“顺天完两目,照下万方土,更不瞽(目盲),万万古。”与开篇相应,结构严密完整。
  至于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我们仅仅指出两点,其一是散文化的写法。全诗融记述、描写、抒情、议论(第二、三、五段甚至有议论色彩太强的弊病)为一体,句式三、四、五、七言兼用,且杂以文言、口语;写法开阔、自如,但层次井然有序,章法可观。
  其二是风格诡异险怪。全诗虽然表现了“谗邪蔽明”、“登天无航”这个自楚辞以来普遍的思想感情,但其具体构思和形象塑造却是独创新奇的,这里不是楚辞的华丽、高昂、哀怨,而是一种充满愤恨和奇气的诡异、险怪和咄咄之势。两者都体现了韩派诗歌的共同特色。诗有难读处,也有可读性(这正与当时“元、白体”的通俗不同),是一首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代表性的政治讽刺诗。长诗短说,攻难于坚,在懂得了历史背景和有关天文知识的基础上,此中妙处,读者当有更多体悟。
  有所思
  卢仝
  当时我醉美人家,
  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
  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
  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
  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
  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
  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
  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
  忽到窗前疑是君。
  卢仝诗鉴赏
  《有所思》本是汉乐府古题,后世用此题的拟作很多,大多表现男女间的愁思。卢仝的这首诗拟写古题,诗意也与众人的拟作相同。但它的艺术成就,却是所有似作中最杰出的一篇。
  诗落笔扣题,抓住“思”字赋写,开篇二字即进入深长的回忆之中。“当时”,乃以前与女子欢聚的日子。那时,美人韶颜丽姿,犹如盛开的鲜花一般,我为之倾慕,竟然酩酊大醉在她的家里。可见,当初两人是多么情意缠绵!而今天重游旧地,美人早已离去,无法再见面,只有过去的珠箔帷幕依然如故,一派惹人悲伤愁怨的凄凉景色。接着,由“天涯”二字拓开视野。在高远的天空中,悬着一轮皎洁秀丽的明月,它不断地运行,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三五,指十五日,月亮最圆的一天。二八,指十六日,月亮由圆开始变缺。姮娥,即嫦娥。相传嫦娥因偷吃仙药飞上月宫而成仙,故诗中称明月为“姮娥月”。明月的形象本来就很美丽,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所构成的意象使明月更加美丽。这两句写明月,实隐喻美人,而明月的圆缺,又暗寓人的离别相聚。“翠眉蝉鬓生别离”
  一句,紧承上两句,并包括了上述的两个意思。黛青的眉毛,蝉鬓的发式,都是女子漂亮的打扮,此即代指美女。与美人无端离别,远比明月的圆缺还要使人哀伤。月儿虽有圆缺之分,但终究可以看到,而与美人的暌隔,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这真令人肝肠断绝,难以为怀。
  从“心断绝,几千里”,诗意进一步深入,因相思而梦。美人在数千里之外的天涯海角,不得相见,只有托之于梦幻境界。巫山云,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在巫山梦遇朝云暮雨的神女的故事,意谓在梦中见到了美人,再次享受到醉卧美人家的温馨生活。
  然而,这毕竟是虚幻的梦境。梦中“一晌贪欢”,惊醒以后,觉得更加悲切,因而泪水盈眶。“泪滴湘江水”,暗用舜出巡死于苍梧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而恸哭,泪洒翠竹而成洞庭斑竹的故事。
  诗截取“泪”字,另成新意,意谓伤心而落下的泪水汇成滔滔的湘江水,可见悲伤是多么深厚!接着的两句,又换一个角度来写,以乐景写哀情。湘江两岸,树木葱茏,花枝鲜艳,呈现出一派诱人的美丽景象。
  但是,见不到美人,这些花木不仅不能使人心情畅快,反而更加伤心不已。愁怨深沉,只好借弹琴(绿绮:司马相如琴名,此泛指琴。)来发泄情感。尽管曲调高妙,因为美人远去,没有知音欣赏,所以,断绝琴弦,不再弹奏。以上八句,从梦中写到梦后,反复抒发无法再见到美人的悲伤哀怨的情感。
  最后四句,写不能见到美人后的痴想。前二句用骚体,并以相同字、词的重复出现,构成复沓句式,反复咏叹,表现了无限深沉的感叹。其中“暮雨”、“朝云”,还是用《高唐赋》的字面,借以表达美人远在天涯,到处漂泊的意思。诗意表面上是通过想象,慨伤美人不知究竟在何方?其实仍然渴望她能回到旧日楼头,与“我”重新聚会。末两句可能受王维《杂诗》(其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的启发,经过点化而来。它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忽发怪想:经过一夜的苦苦相思,到窗前一看,那绽开蓓蕾的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满袖,“ 我”简直以为她就是美人,从天涯回来与“我”相会,使我心中产生了霎间的惊喜。这里,运用疑幻为真,表达深切的相思之情。而幻觉一旦消失,回到真实中来以后,就会更加伤心。
  因此,这四句在深一层的意脉上,表现的是希望与美人重逢,但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情思。
  属于“韩门诗派”的卢仝,诗歌以险怪见称。但这首《有所思》则通俗明晰,清丽可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遣词造语清新明快,色泽的涂抹也浅淡清秀,不事雕饰,不追求华丽的藻饰。二是诗中虽然屡次用典,但都好象信手拈来,融化无迹,达到了以意取事,一片神行的境地,既丰富了诗的涵意,也具有通俗明快的特色。三是运用了多种民歌艺术手法,如“三三七”句式,某些字、词的反复出现,许多句与句之间采用蝉联的结体方式等。这些手法,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造成了回环往复的特色,使诗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既深情绵邈,又通俗明白,大大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诗鉴赏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用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持续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敲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酣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两人的互相尊重与诚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句感慨中,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
  虽然诗中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与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归于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怀。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口腹之欲,而且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似乎只有在这片天空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寓。
  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骚动不安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表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挚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酝酿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山”。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贯,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叹。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关键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具体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入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询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