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9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10
  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
  绡红文香浅清,
  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
  青琴醉眼泪泓泓。
  李贺诗鉴赏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自己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旨。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即“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可见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溺于歌舞宴乐,过着奢淫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马元帅的身分平定史朝义之乱,又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抗击吐蕃。即位后,见祸乱平,国家安泰,便纵情享乐。这首诗是借写秦始皇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赫,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谁不望而生畏?它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深深地铭刻在读者的脑子里。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
  “ 剑光照天天自碧”,使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应。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羲和,御日车的神。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英威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灭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断。“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知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可以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显示他的威力,又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
  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具有深刻讽刺意味。尽管天早已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盈盈,都早已不堪忍受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 青琴醉眼泪泓泓”,诗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颇见李贺不同寻常的艺术匠心。
  罗浮山人与葛篇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
  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
  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
  江鱼不食街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
  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鉴赏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
  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
  “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特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 时”,一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抢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方燮说:
  “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酷暑,不写火毒的太阳,不写汗流浃背的劳动者,或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街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烫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剪裁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一般不蹈袭前人,这里偶而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独具新意。请看末句:
  “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显得更加含蓄隽永了。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幻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长歌续短歌
  李贺
  长歌破衣襟,
  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
  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
  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
  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
  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
  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
  歌成鬓先改。
  李贺诗鉴赏
  诗题《长歌续短歌》是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的。关于“长歌”、“短歌”的命意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从传留下来的歌词看,长歌或短歌都是悲歌,用以抒发哀婉凄伤的感情。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旨。“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细细想来,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诗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内心更加苦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
  (《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寄寓厚望。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迫害之后,幻想自己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自己苦闷的心情与清苦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降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又不禁为之欷殻Ц锌O旅娴摹扒Ю铩本洌室庥没独值纳饔吵钠嗫嗟那榛常挠小按何镉氤羁停鍪备饔形ァ保闲А洞撼睢罚┑囊馕叮庋锤翠秩荆怀尽J耸龌炒泳拔锫浔剩那橛诰埃馕渡畛ぁ!?br />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真叫人纳闷。“我”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慨然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苍白,真乃忧伤催人老啊!“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恋所阻离,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欲向宪宗陈述便宜,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
  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诗曰:“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精髓。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
  踏天磨刀割紫云。
  傭劚剑?br />
  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
  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
  数寸光秋天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
  —— 孔砚宽硕何足云!
  李贺诗鉴赏
  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原来端硕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型美,雕琢精致,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
  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
  “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块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现在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乎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颂诗了。
  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州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
  杨生此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云:“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