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1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777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展现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外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明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变,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夕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描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寂。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岂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又怎能遮挡?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落,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多坎,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若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起伏。“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为什么这样理解“闻打暮天钟”?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应是有这种念头。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
  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是望景。
  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限。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诗鉴赏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亭君自知。
  贾岛诗鉴赏
  孟棨《本事诗·怨愤》说:“岛《题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建造兴化寺亭园。此诗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俗语说,整纸画鼻,脸面可知。诗的开头,便使用了这样的构思方法。“破却千家作一池”。池,只不过是兴化寺园亭中的一个小小局部,却要“破却千家”;那么整个园亭究竟要“破却”多少人家?其规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吗!整个园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树异花,幽径画廊,自然是景随步变,笔难尽述。
  但诗人对那些却一概从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种蔷薇”一点,这一点抓得好。第一,它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在食不果腹、家无垄亩的贫者看来,那么好的土地,种成庄稼该有多好?即使为了观赏,起码该种桃李。桃李春华秋实,能看能吃,却弃之不种,蔷薇华而不实,无补于用,却偏偏要种,岂非一怪?其实,这种“怪”事在奢靡的上层社会常见普遍,如聂夷中的《公子行》:“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同样是反映耕者与有闲阶级心理的迥别。这“怪”字的背后,显然暗藏着一个“奢”字。第二,这一句也是为表现诗的题旨张本。
  《韩诗外传》卷七说:“春种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这大概便是诗的题旨所本。而诗的妙处却在于,作者接“种蔷薇”的茬儿,将题旨拈连带出:“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园君自知”,表面是写秋后将呈现的园景,实则指出了聚敛定要出现的后果;以“种花”拈连“栽刺”,拟聚敛定有的可悲下场,自然贴切。最后一句,蕴藉含蓄,讽喻之意,溢于言外。
  本篇以家常语,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极为难得的。在艺术上,巧而不华,素淡中寓深旨。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贾岛诗鉴赏
  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很思念他,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从后面第三联可以知道,友人离别时是在夏天。
  接着写友人别后,长安已入秋天。这时已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片萧瑟景象。
  这两句是即景而成。长安在渭水南岸,渭水又是送别友人的地方。送别之时,还是夏季,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秋风吹着渭水,黄叶落满了长安。此情此景,使作者更加怀念友人。两句描写长安秋景,自然成对,紧系别情。
  据《唐摭言》说,贾岛是先得了“落叶满长安”这句,因苦思不得一联,于是在大街上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天,事后才补足“秋风吹渭水”
  一句的。这一说法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不过从整首诗看,是环环相扣,首尾完整。“秋风”一联,并不是随便凑合之词,而是紧承上联,又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的回忆。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这两句意思是说:
  “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雷电交加,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颤。时间真过得快,转瞬又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
  结末二句,是一片殷切怀念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意思是说:由于友人坐的船还远远不见回来,没有音讯,只好极目南望那遥远而又渺茫的闽海之边了。“海云端”,海云生处。闽地靠海,所以这样说。在章法上,这一语与题中“江上”相应。
  全诗语言简朴自然,不华饰,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忆念之情,尤其是“秋风”、“落叶”这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恭整,既描写出了深秋的典型景物,而又气势苍凉,景象广阔,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后世引用的人极多。如宋代词人周邦彦的《齐天乐》词:“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的《程桐雨》杂剧:“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叶长安。”等等,不胜枚举。
  三月晦日送春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诗鉴赏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这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里所选的《三月晦日送春》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说明春日已尽。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风光”,即春光。不说送春,而说春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末二句一转,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啊。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看来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细加体味,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