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798
  此,数字在这里便成为抒情的有力凭藉。
  诗写得直率而激切,但并不给人以一览无余之感。
  这是由于在背景的概括和瞬间场景的描绘中都极富涵永的缘故。可见,激直并不等于乏味。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
  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
  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
  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
  一雁落寒空。
  张祜诗鉴赏
  此诗描写围猎的壮观场面。
  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围猎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阔,色彩艳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白马迎风”,气宇何等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霸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 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人物的飒飒英姿全然写足。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增强了一箭中的神奇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这首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落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特写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
  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祜诗鉴赏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际上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遥寄诗人的同情与关切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细微的动作,反映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迷蒙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含一层深意,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
  “ 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徒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什么呢?原来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可看,无奈中她惟有把目光投向那宫树上的鹭窠。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设想,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翱翔,而自己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返人间呢?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一个宫女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宫女一个极其优雅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扑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首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在宫怨诗的创作中别有风致。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诗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 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 是瓜洲” 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纵游淮南
  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
  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诗鉴赏
  扬州是一座古代名城。历代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艺术家,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用生花妙笔把这座古城渲染得彩色缤纷,令人神往。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丽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锦上添花。但有谁知道扬州竟还是人生最好的死所!这是诗人张祜纵游淮南之后的“发现”。这首《纵游淮南》以出语惊人为人侧目。
  “十里长街市井连”,实际上也就是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但不及杜诗丰瞻饱满。“月明桥上看神仙”,所谓神仙,唐人惯以代称妓人。所以,这一句实际也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似。总的说来,这两句只是笼统地记述扬州城的所谓绿杨城郭、红袖楼台而已。
  第三句忽发奇想:“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外,似有横空出世之感。此乃全篇中之警策。由于用死事入诗,且又是诗人现身说法,所以造成了相当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替扬州景物张目,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山,当指当日江都县西的蜀冈(一名昆冈)。这里所产的茶,很象四川有名的“蒙顶”茶,所以叫蜀冈。看来也当因禅智寺得名。据《宝祐志》: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即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 自不待言。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纯粹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的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而写扬州魅力深入骨髓。“人生只合扬州死”,寥寥七字,足以为扬州风姿传神。
  登广武原
  张祜
  广武原西北,
  华夷此浩然。
  地盘山入海,
  河绕国连天。
  远树千门色,
  高樯万里船。
  乡心日云暮,
  犹在楚城边。
  张祜诗鉴赏
  广武原,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广武山东西两山头间有涧,名叫广武涧。汴水从涧中东南流过,后来干涸。秦末楚、汉相争,战于荥阳,刘邦在广武山西山头筑城屯兵,该城称汉王城;项羽在广武山东山头筑城屯兵,该城称楚王城。中隔广武涧,相去约二百步,互相对峙。《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本诗题中“广武原”,即阮籍登临处。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从全诗所写景物看,这两句当写作者登上广武原,自西北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因而发出由衷的赞叹。华夷,本指中原华夏民族与东方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北中国大地。元人宋无所作《海上自芝罘至成山》诗有“脉络华夷秀,并吞宇宙青”的句子,“华夷”与“宇宙”相对成文,可资佐证。开头这两句诗总领以下“地盘”至“高樯”四句,下四句就是对“华夷此浩然”的景观的具体描绘。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黄河自广武原西北向东北而流,沿着这一走向纵目,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直至渤海湾的黄河入海口;而黄河曲折流过的沿岸,又有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座落在天际。
  这一联立意高远,气势雄伟,景象奇丽。诗人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生花妙笔,不仅把大河两岸的山川形胜典型地浮雕似地再现出来,而且使人联想到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以及自身的生息繁衍,拓宽了诗的容量。
  “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诗人将目光从遥远的东北天际收回来,扭头看见了西南近处的荥阳县城,但见城郭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城北黄河中,一片桅杆林立,那是东下万里的航船。这里,“远树”
  的“远”,是相对广武山距县城而言。“千门”是“千门万户”的省语。《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本指宫门,因广武原为楚、汉王城旧地,故云。这一联从字面上看,似从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中化出,但因取视点不同,而境界更为雄浑阔大。其中“远树”与“高樯”;“千门色”与“万里船”各自相对,在视觉形象、色彩对比、动静映衬上,可谓相映成趣。
  “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诗人见景生情,触动乡愁,发出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上句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思乡心情更为迫切。《诗·小雅·小明》曰:“ 昔我往矣, 日月方除。曷云其远,岁聿云暮。”郑玄笺:“四月为除。昔我往至于芃野以四月,自谓其时将即归,。。乃至岁晚尚不得归。”
  这里化用其意,正见出诗人漂泊在外,无法还乡。所以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楚城,即广武东山头的楚王城。上二句因写到荥阳县,故而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