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8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00
  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映之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开始,而以雁尽北飞作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怅惘。
  王之涣《凉州词》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
  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但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粗略一看,颇似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细加玩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况且,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游子思乡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说,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心向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短短四句诗,委婉含蓄而轻灵动人,读之如嚼甘果,其味无穷。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描写了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大概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
  诗人躺在花纹精致、珍贵华美的竹席上,夜不成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见出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难耐的时刻,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怎能不辗转难眠呢?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辰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来说,不过形同虚设,哪有观赏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我是我,从此两不相涉,正如负心的女友一样,从此再不与其相干。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璀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对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来说,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使其更加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惘怅之情更显深邃悠长。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境遇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爱良夜”,“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刻骨铭心。“任他”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心灰意懒的情态,又刻划出主人公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点染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独具一格。
  上汝州城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诗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抒慨之作。汝州,唐时属于都畿道,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从地理位置来说,河南本是中州之地,汝州更是王畿近甸,本来应当是人烟相接,桑柘遍野的和平富庶之乡。但安史乱起,洛阳附近一带沦为战场,屡经兵火洗劫,早已残破不堪,安史乱平,藩镇割据,淮西地区从代宗大历十四年李希烈割据叛乱,到宪宗元和十二年吴元济被平定,前后被军阀割据近四十年(779…817),其间战争频仍,汝州地近蔡州,正是与军阀交战的前线地区。这首诗当作于元和十二年淮西藩镇被讨灭之前。诗的开头一句“黄昏鼓角似边州”,就以深沉感喟的笔触勾画出一幅荒凉颓败、充满战争气氛的图景:日暮黄昏,田野萧条,凄凉的鼓角声不断地传到城楼上来。登楼环顾,恍惚中觉得置身于沿边的州郡。这种感受,令人联想起杜甫《秦州杂诗》中的某些诗句:“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但那是置身真正的边郡,而李益却是身在王畿近甸的心腹之地,气氛竟如同边州,则汝州一带军事形势的紧张和景象的寥落可知,一“似”字正包含无限伤时感乱之痛。
  “三十年前上此楼”,第二句由今日之登楼联想到三十年前登此城楼的情景。由于此诗确切写作年代不详,“三十年前”究竟是哪一年也无从详考,但可以肯定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诗人才八岁)。假定诗人是在淮西地区刚被军阀割据时到过汝州,则到宪宗元和初已达三十年,与此诗所写情景正合。“三十年前上此楼”的具体情景,诗句中只字未提。但从上下文(特别是上句)可以揣知,今日登楼所闻所感,正和三十年前上此楼相仿佛。时间距离之长与景象感触之相似,形成一种意味深长的对照,使诗人在思前想后中感慨更深了。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宋玉悲秋,历来被视为贫士不遇而志不平的一种表示。这里说自己今日面对汝州的山川而伤心垂泪,原因不光是个人的落魄失意之悲,言外之意是,自己之所以“伤心”“垂泪”,是由于对整个国家的前途怀着深广的忧愤。但这一层正意,却并不直接说出,而是用“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的句子从反面微挑,虚点而不明说。这就给读者留下许多回味、思索的余地。实际上,当诗人面对三十年来山川依旧的汝州城时,藩镇割据势力的长期猖獗,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唐王朝国运的衰颓没落,都不免在日暮黄昏的惨淡气氛中萦绕于脑际。诗人“伤心”“垂泪”的内涵既如此深广,自然无法明说,只能以“不独为悲秋”的不了语言之了。
  这首诗在构思上的显著特点,就是用三十年前后两登城楼所闻所感的相似,来集中表达对衰颓不振的唐王朝的深沉感慨。由于它充分发挥了绝句长于含蓄的特点,虚处传神,含蕴丰瞻,颇经咀嚼。
  于鹄诗鉴赏
  生平简介
  于鹄,唐诗人。大历、贞元年间在世。初隐居汉阳山中,大历(766—779)中,从军塞上,担任过从事之类的微职。气质高洁,不合流俗,贞元六年(790)前后,辞官归隐,后卒于山中。
  其诗“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唐才子传》卷四)。《全唐诗》录存其诗七十余首,编为一卷。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
  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
  暗掷金钱卜远人。
  于鹄诗鉴赏
  唐代盛行一种闺怨诗,主要写闺中女子对情人征戍远游异乡的缠绵情思。于鹄的这首《江南曲》则是此类闺怨诗中的上乘之作,它通过对一个少妇“暗掷金钱卜远人”的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
  这首诗在刻画性格和塑造人物方面,与同类诗歌相比,颇有独到之处。诗人很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透视其内心的秘密。
  首句“偶向江边采白蘋”,写诗中女主人公的劳作活动。这位女子手不停歇地采着白蘋,眼睛却瞟向江面,当初,她的丈夫就是从这条江上乘船远行的。
  望江思人,触景生情,女主人公不由得内心波涛顿生,象滔滔的江水一样奔泻不已。这一句含蓄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劳作时难忘远行的丈夫的内心秘密。
  次句“还随女伴赛江神”,则是写女主人公在闲暇娱乐时也无法淡忘她的心上人。在女伴们的热情相邀下,她只好放下手中“采白蘋”的活计,而加入了“赛江神”的行列。当年她就是在江神庙前为丈夫饯行的,看见江神庙,当年送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更掀动她想念“远人”的情思。
  第三句“众中不敢分明语”,笔锋由动作描写而转入展示心灵世界。“不敢”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娇怯、羞涩。“语”的内容,当然是想向人们打听自己丈夫远行的吉凶或归期远近。越是炽热地思念,就越是不敢当众剖白心迹,就越能令人体味到她内心的痛苦之甚, 幽怨之多。这一句描绘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为结句起了铺垫作用。
  结句“暗掷金钱卜远人”,承上而来,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其丈夫的一片深情。她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这一细节描绘得维妙维肖,将女主人公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
  由于诗人善于通过动作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 女主人公的遭遇和痴情, 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女主人公那勤劳、娇羞、忠于爱情的感人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古词(三首录一)
  于鹄
  东家新长儿,
  与妾同时生。
  并长两心熟,
  到大相呼名。
  于鹄诗鉴赏
  从李白《长干行》等诗中可以知道,唐时江南的商业城市,市井风俗是开化而淳朴的,男女孩童可以一同玩耍,不必设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于鹄题为“古词”的这首诗,也反映着这样一种生活现实。
  这首诗未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而取第一人称的“ 代言” 体裁。一位少女提起她的东家少年,似乎全是没紧要的话语,却语语饱含热情,说来十分天真动人。
  少女首先提到双方同岁的事实,“东家新长儿,与妾同时生”。通常看来,这不过是寻常巧合而已。
  但这寻常巧合由少女津津道来,却包含一种字面所无的意味。每当强调两个人之间牢不可破的情谊时,人们常说“虽然不能同生,也要共死。”似乎两人情同手足而不同生,乃是一种遗憾。而男女同岁,似乎还暗示着某种天缘奇遇。
  其次,她又提到“并长—— 两心熟”。“并长”二字是高度概括的,其中含有足以让人终生回忆的事实:两家关系良好,彼此长期共同游戏,形影相随,有时恼了,一会儿又好了。。童年的回忆对任何人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伙伴感情也特别亲密,尤其是一男一女之间。“两心熟”,就不光是形影相随而已,而是知心体己,知疼着热。在少时是两小无猜,长成就容易萌生出爱峦。所谓“天涯海角觅知音”“两心熟”是很重要的条件。
  最后一句提到的事实更平常,也更微妙:“到大相呼名。”因为自幼以名相呼,沿以成习,长大仍然这样称呼,本是平常不过的事,改称倒恰恰是引人注意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际间的称呼,又暗示着双方的亲疏关系,大有考究。越是文明礼貌的称呼,越适合于陌生的人;关系密切,称呼反倒随便。至于“相呼名”,更是别有一层亲昵的感觉。
  短短四句只说着不打紧的话,却处处溢泄出一种青梅竹马之情。此外,诗中两次提到年龄?